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前线》2017,(7)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真正英雄的根本立场,字里行间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强调的是没有国就没有家,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人民幸福之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强调的是建设一个秩序井然、富有活力的社会,是人民幸福的条件;倡导爱国、敬业、  相似文献   

2.
支部园地     
正「党员应知」「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问答」为什么要推进家庭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括哪些内容?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3.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4.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社会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对待人生的根本态度,是处理个人同人民群众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二)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功利化是腐败的根本原因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严峻的挑战。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和剧烈的经济基础的变动,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解读和价值观的选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的生产者以独立、自主的社…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源泉和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和最终根本目的,从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在社会物质生活方面,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6.
伍美华 《新湘评论》2014,(23):48-49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进行了全新诠释,提出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价值观,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在一朝一夕,不在一人一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实现全民全社会参与,才能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将其从党的倡导转化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为准则,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7.
孟庆仁 《理论学刊》2007,2(6):27-31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地说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的创造者;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群众史观的实质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是为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作哲学上的论证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发展的总趋势是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强度越来越大;但是,这种作用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谢彤 《世纪桥》2024,(2):109-111
物质资料丰盛与精神文化富足是全体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要求。精神生活“共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向与现实考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助力人民群众解决精神难题与发展精神生活的稳定器,实现精神生活“共富”,必须发挥好核心价值观定向引领的作用。核心价值观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内在同构性,用好核心价值观的“三倡导”,加强全体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精神融入度、健全评价体制机制等实践,满足全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早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关于人的价值、人民群众的价值的论述足极为丰富的。毛泽东推崇生命的价值,认为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宝贵的”东西;重视人的价值,认为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高扬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的创造者。与毛泽东鲜明的人民价值主体思想相联系的是,毛泽东把“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明确地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价值论的视角来重温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廖志诚 《探索》2015,(2):155-15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引领人们日常行为的价值指南。应当通过构建科学的文化认同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使其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这种机制必须优化整合文化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即"文化传播者可信度和专业性、文化传播的艺术、方式和方法、接受者原有的态度和各种人格因素及当时的传播环境状况",最终构建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为前提、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价值需要为目的、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为媒介、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社会氛围为条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1.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要善于做群众工作等。新形势下,我们学习和弘扬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观,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我们党亲民、爱民、为民根本立场的生动体现。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树立以民为根、以民为本、以民为天的思想,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个重要前提。以民为根,一切相信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其创新和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一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还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4.
裴学进 《求实》2016,(11):21-29
主导价值观就是在一个社会中由统治阶级所倡导、推行,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支撑占统治地位的,对社会其他价值观及其发展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主体是统治阶级,基本作用机制包括规导和灌输。主流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里,由绝大多数民众即主流民众认同、遵从的,在各种价值取向互动过程中汇合而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主体是人民群众,共识和认同构成其主要作用机制。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的本质在于统治阶级(国家)的倡导转变成人民的行动,呈现出四个特点:转化时限的模糊性、转化前后存在状况的特殊性、转化过程的双向性、转化过程的动态性等。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内在机理为驱力与张力的辩证统一。以上述分析为框架,在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就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自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进程;适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主导价值观转化为主流价值观;科学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形态相适应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4,(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基本点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利益;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等内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建立与群众长期联系的制度、消除特权现象、加强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5,(6)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作为我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是我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吸取马克思列宁唯物史观中关于群众史观的理论精髓,即: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理论内容,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得出的先进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6,(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引领着整个社会正确的主流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日常生活化的必要性,但其在日常生活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困境,如,宣传基础薄弱、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社会思潮迭起等,本文针对这些困境,主要在理论认同和践行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创新宣传表达形式、拓展宣传渠道、开展实践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等,以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并内化于心,进而转化为日常的行为遵守,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化。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在当代社会道德治理的实践进程中,我们须以群众史观为理论借鉴,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在道德治理中的受众主体身份,有效激发人民群众在道德治理中的共建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道德治理中的共享主体地位,以期创建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德治理模式。这是当代社会道德治理之根本路径与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9.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内核,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其主要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相一致的;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然而,在极少数领导干部中,却表现出种种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背的官僚主义,突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呼声,心中无数,知之甚少,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麻木不仁,泰然处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