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同思想在三代就已经存在,由西周末年的史伯明确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晏婴就史伯的思想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到孔子将"和而不同"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完成了"和而不同"的本体建构。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不懈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根基。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以和而不同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国语·郑语》记载,早在西周末年,太史伯就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  相似文献   

3.
和谐文化:社会和谐之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果 《江淮》2006,(12)
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和谐”的概念。《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国语》记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孔夫子也说过“和而不同”、“和为贵”的话。至于“天人合一”、“协和万邦”,以及乾坤、动静、圆缺等和谐之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俯拾皆是,不绝如缕。我们从中看到了经天纬地  相似文献   

4.
陈来 《理论导报》2020,(1):58-59
正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曾有过丰富的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亚洲其他文明的多彩发展。文明的通畅交流,依赖于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丰富交流,就中华文明的方面来说,是依据于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是"和而不同"的观念。《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期史伯的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同是单一性的重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精粹,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在对三代领导集体执政兴国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出深刻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提出、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深远的思想理论渊源。一、中华民族”和”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伯阳父(又称史伯,周幽王时的太史)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光辉命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把“和谐社会”这一个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研究其哲学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要。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和谐是事物固有的状态,也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高目标。中国历史传统的主导思想是“合”、“和”。《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这说明,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叠加在一起,就只是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相似文献   

7.
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 “和”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儒家文化把“和”与“同”相区别,认为“和”是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同”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如,同流合污。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相似文献   

8.
心远 《廉政瞭望》2004,(1):51-51
“和而不同”是一个很古老的说法.朴素而深邃:许多典籍奔喜欢论及它。比如:《左传》中晏子就认为“和”与“同”是有区别的:他比喻说:“和”就像烹调鱼肉,不仅要用火采煮,还要配之以醋、酱、盐及梅汁等,才能成其菜肴。反之.若是用水给水调味,淡而无味的清水了。这便是“同”吧。又如:《国语》里所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则  相似文献   

9.
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思想家、贤相晏子就提出了自己的"和而不同"观。《晏子春秋》有两处记载了晏子关于"和而不同"的阐述: 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成。今据也甘君也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相似文献   

10.
梅桑榆 《唯实》2007,(6):94
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语,在强调“思想统一“的时代,只能被当作谬理来批判.近来,大约与创建和谐社会有关,从文人学者到国家领导人,均有对“和而不同“一语内涵的诠释和其重要性的阐述,并大力提倡之,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然而,我观其文章语录,只是侧重于对“和而不同“的解释与提倡,对“同而不和“这种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却较少述及,故撰文聊补其阙.……  相似文献   

11.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千百年来,“和而不同”或者“不同而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思想,一直是人们在其所处群体中和谐共处的操作准则。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对立造成和谐。”二者异曲同工的思想耦合向世人昭示:即使在现代物质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创造班子的和谐氛围,仍具有重要意义。“和而不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整体的和谐在于个性的耦合。“和”就是事物的和谐,“不同…  相似文献   

12.
大千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与小人便是古往今来思想行为和人格顽强对立的两大群体。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古人亦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当今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一次演讲中也曾动情地说,做君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嘱!并告诫当世之人,要宁可做失败的君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全世界的普遍交往为实现条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一个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一个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一个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在致思逻辑、哲学基础、价值旨归及实现条件等方面与"真正共同体"思想相一致,在目标指向、实现方式以及理想模式等方面是对"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10,(6):58-58
<正>邵道生在2010年第4期的《同舟共进》上撰文指出:小平同志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不对?当然对。它简洁明快、朴实无华,一是针对几千年旧中国的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和故步自封,二是针对几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折腾,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与这一思想分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这一新理念的基本思想与“和而不同”的三重内涵有着高度契合性“。和而不同”的核心思想包括“:不同”是基础,彰显事物的多样性;“和”是目标,追求事物的整体性;从“不同”中“求”“和”,探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三重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把“和而不同”思想的内在精华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融通起来,尊重文明多样性、坚持以和为贵、发扬斗争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6.
杨亚利 《理论学刊》2007,7(4):58-61
张载的“天人合一”命题是他在批判佛教时明确提出的,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他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证的,因此必须对它做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最后综合起来才能得到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张载在《西铭》中说:“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我与也。”这段话实际上概括了他论证“天人合一”思想的层次和角度。他是从本体论、伦理观、价值观三个角度,从天人一气、天人同本、天人和谐三个层次,论证“天人合一”的。张载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统一战线思想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在吸收了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和而不同"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理论,科学地解决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今天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又面临矛盾凸显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15,(7)
<正>"立象以尽意"来源于《易传.系辞上》。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思想和意蕴是可以借助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这种表达有时要比语言更加丰富。进一步说,语言不能表达或传递的思想,可以通过一定的象来表达。"立象以尽意"是很好的领导方法。运用好它就能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20.
孙福金  雷云 《探索》2001,(5):72-74
本文认为,我们同"法轮功"邪教的斗争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已形成两条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它涉及面宽、影响大.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揭批"法轮功"的落后性;以科学的精神否定"法轮功"的伪科学性,直到取得同"法轮功"作斗争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