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2015,(10)
<正>"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内蒙古新特征、新要求,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谋划好"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内蒙古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新常态"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复苏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2.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进入新常态。从中央、兵团到六师五家渠市,为了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各级党委都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全面推进六师五家渠市经济结构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优化升级,是六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本文围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一重大课题,总结了六师五家渠市"十二五"以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五大成效",分析了师市经济结构处于中低层次的"六个特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师市经济结构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优化升级的"六点对策"。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5,(5)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过之前30多年快速发展后,进入经济新常态后面临的第一个完整的以调整和休养生息为主基调的5年期。思考和制定"十三五"发展战略,必须站在是否有利于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否顺利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跃升,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的高度。历史的承担和现实的责任要求从坚持"四个全面",到"四化同步";从深化改革,到"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的战略思维,去研究和拟定"十三五"的指导思想、战略举措、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6,(1)
正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速换挡,本质上则是原有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根本上是决定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转变滞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相似文献   

5.
时下,"新常态"已经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的日常用语,使用频率极高。什么是"新常态"?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从九个维度给予了明确定义,并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出自经济领域,但却在很短时间内由经济思想界扩展到各个领域,成为当今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有学者分析认为,2015年将不仅仅是以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6.
正"13554555101"这组数字,像手机号一样标识着我国"十三五"发展战略重点。这个手机号中的"135",标识的是中国"十三五"时期。这个手机号中的第二个"5",标识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个手机号中的"4",标识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手机号中的第三个"5",标识的是五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再胜 《前线》2015,(3):81-8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正从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要打破"中等收入陷阱"魔咒,顺利实现"双中高",就必须辩证地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新引擎,改造升级传统引擎,持续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新常态呼唤新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超高速增长,演绎的"中国奇迹"举世瞩目!当前,我国  相似文献   

8.
《党史纵横》2015,(3):6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随着我国全面改革深化,从经济到各领域不断出现新常态,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发展的正常性、前进的规律性、符合自然的科学性,无需"大惊小怪"。"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主动作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做好‘破’和‘立’两篇文章",适应新常态,取得新胜利。  相似文献   

9.
正"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时期,是长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市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最佳调整期。长春市应适应新形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打造幸福长春增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16,(3):54-55
1月7日的人民论坛网刊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的文章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正>一、大逻辑:"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  相似文献   

13.
《探索》2015,(5)
<正>我国领导人、领导集体正式公开提出的新词汇、新表述,往往包含着重要的政治信息,甚或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重大决策的新指向。近年来的新词、热词、高频词"新常态",就是如此。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然促使政治、社会、文化亦进入与之相适应的状态,那么,"新常态"的政治意蕴何在?按知名理论家施芝鸿在2014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的看法,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长率由2010年的10.4%下行到目前的7.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唱衰中国、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几率增大等声音又起。那么,步入新常态后,我国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对"中等收人陷阱"的成功跨越?对这个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符合发展规律的研判。"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依然存在"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增长速度放缓的"新常态"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1]为了适应和遵循经济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以确保社会保障能够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持续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6.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原有发展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必须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发展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站在"十三五"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红桥新区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发展机遇,团结带领新区各族干部群众,奋力谱写科学发展、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崭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以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完成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回顾总结"十二五"及2015年  相似文献   

18.
正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时代回答。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纪检监察机关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十三五"规  相似文献   

19.
"十三五"时期,是宁夏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推进宁夏经济在新阶段转型升级,必须结合宁夏经济发展实际,创新思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力争使宁夏发展做到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  相似文献   

20.
<正>在2015年初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为7%左右。当前正在讨论制定我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7%左右增长也应该是"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所谓"7时代"。一、如何看待7%的增长速度(一)7%的增速是新常态的标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