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良东 《法制博览》2013,(11):152-153
实质推理是相对于形式推理的一种法律推理方法,是当法律或事实前提出现漏洞,或存在争议的时候,通过法官使用价值判断、社会公平正义进行案件的判决。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本文以泸州遗赠案为切入点,介绍了实质推理在法律适用中的具体运用,阐述了实质推理在疑难案件中的适用原则,分析了实质推理的核心要素,即社会利益的衡量。  相似文献   

2.
李北方 《南风窗》2007,(24):48-49
调节特殊的利益关系法律的立法过程需要涉及各方的充分表达和博弈,此乃法律能够获得切实落实的社会政治基础,如果这个利益表达和博弈的过程不够充分,法律就将在现实中受到外部条件的约束,使立法初衷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成长过程必然触及社会关系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与社会方方面面发生联系,自然有愈来愈多的社会关系亟需法律来确认和调节,国家的法律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中至关重要。我国立法机关面对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依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经验、做法,结合所签署的联合国文件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进行的刑事诉讼修法中,社会事实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化是刑事诉讼法修订增设未成年人特殊程序的内因。在外部因素方面,则面临当着“条约必须践守”的压力和动力。在增设的未成年人特殊程序中,特殊程序的模式、立法的方式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当然,无论是模式还是方式,都是依靠具体原则和制度予以支撑,这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基石和框架。  相似文献   

5.
刘清 《法制博览》2013,(11):114-115
道家是以道为其思想体系核心的一个学派,其法律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法自然的立法理论基础,则充满着智慧的光辉,对中国法律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也可吸收其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对建设法治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客观上存在着法律接纳能力不足、法律系统的封闭性、法律实证主义影响等阻碍性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须设置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予以推进。我国立法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各项立法,统摄立法的全过程,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健全立法机制,完善立法备案审查制度,加强立法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日益要求政协扩大履行职能范围,但由于人们对政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协性质定位及履行职能缺乏法律授权,政协界别及其成员构成不尽合理,导致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进一步提高全党、全国人民对于政协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立法方式确认政协制度和政协职能...  相似文献   

8.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基本使命。其核心要义在于:弘扬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定、修改、废除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党和政府率先垂范,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公正权威高效司法制度;让守法成为全民真诚信仰。其基本途径在于: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重要领域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当中,又要通过强化法律政策的引导性、激励性、约束性,激浊扬清、惩恶扬善,逐步完善法治保障体系、党规政策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抓好文明法治、公平法治、诚信法治"三大建设";各级领导、政法干部和法学专业人员,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正气,促进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李丹宁  英雪 《法制博览》2015,(6):106-107
社会秩序表征社会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以及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法律具有建构、维系社会秩序的价值,以法律建构并维系的社会秩序为法秩序。传统中国法秩序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建构,注重皇权至上、集体本位,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近代西方法秩序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注重保障个人自由。当代中国并未形成稳定的法秩序,原因主要在于我们仍深受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但传统思想却不再能维系社会稳定,法律移植的过程中我们又只学皮毛而不学其法律精神。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法秩序的建构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0.
作为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带有明显的法律方法论属性。从方法论的角度解题,需要对命题之中的"融入"进行恰当的理解。"融入"不是硬性推行,而是要找到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的进入方式。这就需要借鉴中外历史上已有的法律思维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具体方法。立法是最为简单的融入方法,可以直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到法律规定中;但立法也是一种必须审慎使用的方法,而且也无法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常态化问题。因此,通过司法、执法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法律解释、法律论证和法律修辞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孙瑶 《法制博览》2015,(7):91-92
浅谈刑事法律与正义的关系,以及围绕刑事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正义问题。如何诠释正义是刑事立法和法律适用过程的核心问题。正义不需要定义却需要彰显,刑法与正义的关系犹如根与枝蔓一样密不可分。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各个环节,正义始终是基本标杆。但正义同样应当有一个限度,不可滥用。从事刑事法律的人员犹其应当有一颗对正义的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2.
"政党入宪"始于20世纪初,此后,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国家进入了政党法律规范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产生了政党的专门立法。不过,有无政党法律规范及其形式、内容如何与民主政治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宪政法治是政党法律规范的前提,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本质上说,政党法律规范是保证分权与制衡的工具,服务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事业单位的改革按照科学分类逐步推进.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教师自身角色及法律身份的界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地位待遇提高和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以法律形式规定其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明确其法律身份.  相似文献   

14.
在简要回顾工伤纠纷处理适用法律原则的发展历史后,一方面着重对《安全生产法》在工作纠纷中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对《安全生产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在工伤纠纷处理具体法律问题中的适用作了阐述;一方面,通过对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分析,提出立法和修改建议。通过分析工伤纠纷处理中《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适用,以期正确理解在这一范围中的法律适用关系更,优的实现立法目的,促进法的价值的实现,减少事故发生,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之最终社会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社团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型政治社团、政治型政治社团和社会型政治社团三种类型。现阶段,政治社团与政府的关系具有多样化和行政化倾向,政治社团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一定的功能畸形,各种类型的政治社团发展很不平衡是政治社团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当前,应从协调和理顺政府与政治社团的关系,完善政治社团的管理体制,加强立法,改善政治社团的法律环境,培育公民社会,以及加强政治社团自身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推进政治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条款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使我国的法律难以起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立法目的。只有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逐步完善该法律,才能使其达到立法的目的。本文谈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发展与完善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美国政治文化的三个主要特征都出现了问题。美国政府的问题源于,既有实力也有能力的政府与原本旨在约束政府的各个机构之间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当前的法律太多,"民主"程度也过了头,其表现形式是立法部门在干预美国政府发挥职能;行政部门司法化和利益集团对国会的影响力是美国政界出现政治衰退的实例。这些问题由美国政治文化等深层次原因导致,但也包括最近发生的偶然性事件,如两党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8.
张明湘 《法制博览》2015,(7):161-162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政治保证。最广大人民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深厚力量源泉和智慧源泉所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依靠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科学立法,公正司法,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尊法守法意识;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占有制度是一项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物权制度,调整范围极其广泛。但物权法对占有制度的专门性规定却极其简单、笼统,应用起来经常捉襟见肘。尤其对同一个物先后有两位占有人,同样存在占有的事实状态下,法律该保护谁呢?法律似乎会陷入一个循环保护的尴尬境地。本文通过对物权法中的占有进行分析,希冀能有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法律层面的立法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两岸社会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聚焦于两岸社会关系发展的现状与未来,首先从理论研究层面界定两岸社会关系和平发展的概念与内涵;以社会学学科与两岸关系的交叉研究为例,提出"两岸间社会"这一可能的分析框架;以台商研究为例,说明如何做微观层面的两岸社会关系和平发展研究。接着在对两岸社会关系和平发展功能与特征解析的基础上,剖析了两岸社会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两岸社会关系和平发展的五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