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贪官愿意把贪来的现金藏起来,这固然是怕被别人发现,但同时,也是一些贪官对金钱近乎变态的追求和无尽的索取。与贪官们将大量金钱藏在身边相对比的一个现象是,很多贪官对外却是以生活简朴甚至近乎吝啬如葛朗台一样的形象示人。如把1500万元公款埋在地下的秦皇岛市煤炭检验中心原主任李小林,平时生活低调,常年开着一辆长城皮卡,单位领导让他换台新车,他总是说"没钱"。  相似文献   

2.
党员干部要处理好"公"与"私"之间的关系,既要重情感,又要守纪律明底线。毛泽东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也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他忙于公务但不忘为人父的责任,关心子女的成长教育,为他们树立榜样,塑造良好家风;他尊重长辈、关爱亲人、坚守原则,妥善处理亲戚关系,不以私人关系干扰公共事务;他尊敬师长、友爱同窗、关心同事,为人处世情理通达又恪守纪律,不徇私情、不碍公务。毛泽东处理"公"与"私"关系的智慧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们学习邓小平著作,不但要学习他的思想理论,学习他的立场、观点、方法,也要学习他的革命风格。这样才能把他的著作学好、学透。 1975年整顿期间,邓小平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与"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又带领全党大刀  相似文献   

4.
老一辈革命家各有各的风采。愈是随便,愈显出性格。陈赓大将便是这么一位人物。他能跑上台喝一口正在作报告的毛泽东杯子里的水,令庄严的会场顿时笑语哄堂;而他又滴酒不沾,弄得因被搭救而感激不已的蒋介石兴味索然。他待人诚恳而又诙谐幽默,时不时开点儿无伤大雅的玩笑,使他所到之处充满笑声;他嫉恶如仇而又不加掩饰,也常弄得对方啼笑皆非……于是就有了一连串关于他"吃饭"的故事。陈赓之子陈知建曾对笔者说:"老爹的笑话能写一本书!"  相似文献   

5.
《江淮》2010,(8)
<正>17岁当生产队长,38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并村后,他又担任村党总支书记。2008年,年过花甲的他退居二线,却又选择重新当起了村民组长。人们依然习惯地喊他"老书记",而他,也依然习惯地为村  相似文献   

6.
<正>他一直坚定执着、自甘寂寞又锲而不舍地搜集、采访、录制、整理那些散落在人们记忆中的史海遗珠。他创作的数十部经典作品,填补了很多历史传承和红色文化上的空白。他是红色记忆的打捞者,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他就是陈平。多年来倾情于红色文化研究和推动,逐步形成了令人赞叹的"红色记忆"体系和令人关注的"陈平现象"。红色记忆,"陈平现象"令人感佩出身于军工家庭的陈平用自己对红色文化的挚爱,用多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与勤奋,取得了一个又  相似文献   

7.
嘉音 《党史纵横》2001,(2):24-27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特别"的党员:他参加了建党的筹备工作;他自动脱党;他脱党后仍然自觉自愿地为实现党的目标矢志不移,党组织仍然关怀他、信赖他;经党的高级领导人介绍他又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文革"中他又不幸被开除出党,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帮"后,沉冤终得昭雪,他被恢复了党籍和名誉.他,就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  相似文献   

8.
<正>周恩来一生十分节俭、节约,从不浪费。周恩来生前夜里和早晚起床总是穿着一件毛巾浴衣,时间长了,早已磨得像"纱衣"一样,但他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直穿在身上,就是不肯换掉。甚至出国访问时,他穿的也是打补丁的内衣。一次访问途中,他的内衣脏了,被拿到我国驻外使馆去洗。大使夫人看到他陈旧的内衣后,流下了难过的眼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葛朗台式"的贪官屡见不鲜。从"穿衣朴素骑自行车上班"、家中发现上亿元现金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到吃饭时只点一碗面,却在其家中搜出现金上亿、黄金37公斤的北戴河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节俭"贪官们人前人后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让人震惊。疯狂敛财,却仍执拗地披着"节俭"的外衣;贪来的钱不用,却依旧欲壑难填,直至坠入无底深渊。是什么造就了"节俭"贪官们如此分裂的表现与人格?看相关部门如何撕开"节俭"贪官的"画皮"。  相似文献   

10.
做人     
人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自己"做"出来的。一个人,无论他先天素质如何,也无论他高矮胖瘦、贵贱贤愚,如果不会做人,也就不能算作是人。然而。做人又是何其难也!比方说,一个人,在单位里,是应该表现好一些呢,还是应该差一些呢?这很难。表现不好要被批评,太好又遭嫉妒;不好不坏,甘居中游,则又可能被视为平庸。又比如,你时某人某事某问题有看法,开会或别人来征求意见时,是说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4,(11)
<正>焦裕禄清贫一生,廉洁奉公,是清正廉洁的典范。当有人提出改善办公条件时,他告诫大家:"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当大家看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要给他救济时,他坚决地拒绝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当无意间听到儿子"看白戏"时,他专门召开家庭会议教育子女,并亲自主持起草了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殊化的"十不准"文件;他大冷天只穿了件空心袄,连件秋衣都没套,衣帽鞋袜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用的是缝了42个补丁的被子和36个补丁的褥子,就连他生前最后一次探家的400元钱,都是找县长程世平借的……焦裕禄同志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  相似文献   

12.
曾珺 《湘潮》2009,(11)
毛泽东是很讲究人格独立的。在他看来,没有独立的人格、事事依附别人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在国共合作时,他始终主张在政治上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反对盲目随从国民党的作法;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他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的方针;在国家外交活动中,他始终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独立自主地开展外交活动。平日,从毛泽东对一些人物的点评中,我们就能体察到他的人格独立性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共隐蔽战线中,他被誉为"后三杰"之首;战争年代,他是那枚左右战局的"棋子",多次送出重要情报;新中国成立后.日内瓦会议、中美建交、加入联合国,重要外交场合都有他的身影;政治生涯完美谢幕后,他又成为一名企业家.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46岁的张银满,是十师一八一团七连的一名普通职工,说到他们家,无人不竖大拇指,他和妻子陈婵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辛勤耕作,依靠团场的好政策,走种养结合的道路,在一八一团七连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率先脱贫致富,如今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乐于助人、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美德也在连队传为佳话。他曾获得过团场"青年标兵"、"致富能手"等荣誉,2014年被评为团级"和谐小康家庭",2015年被评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农六师芳草湖农场不断涌现出一批多业并举的"三栖"职工,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该场职工代军夫妇,开商店、粮店、修理店、经营机车,开展多项经营,每年的收入都在14万元以上;一连职工丁子洋,在种植土地的同时,又经营机车,他的妻子同时又搞养殖,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六连职工李玉兵,他不仅种地、开商店,还利用闲暇时间跑出租车,这样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在10万元左右。还有三连职工王勇一边经营机车,一边种地,又开了手机专卖店。还有的职工积极参加劳务队,每天出去打工当"钟点保姆",通过打工方式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6.
<正>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热血沸腾的革命先驱者;他在血与火的激烈斗争中,选择了革命,却又始终以务实的态度在一个特殊岗位上为党理财,保障了党的事业顺利进行;在大革命时期,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会计、《新华日报》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他就是为党理财的"红管家"——"贡献甚大、最可信赖"的熊瑾玎。  相似文献   

17.
<正>1张鼎丞,人们习惯称呼他"张老"。南下服务团小战士称他"张老";陈毅、粟裕、叶飞、方毅等老革命家也称他"张老"。战争年代,在闽西的大山里,跟随他一起打游击的红军战士,见了他不叫"司令"、"政委",只称"张老"——那时,他仅30出头,并未老,也未显见老相。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多人仍不叫他"书记"、"部长"、"检察长"、"副委员长",还是称他"张老"。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5,(4)
<正>一名基层干部,做到让众人都说好,难;让群众落泪惋惜,更难;一名组工干部,让群众敬佩和信服,不易;让干部自觉看齐,成为工作表率和学习榜样,更不易。卢玉宝同志,带着对百姓的牵挂、对事业的执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却又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气吞山河的事迹,有的只是用无数的"平凡"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群众的无比热爱、对工作的尽  相似文献   

19.
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当今社会已经后现代化,他所说的话只能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但这阻挡不了相互矛盾的标签被同时贴在他身上。有时候他是"洋五毛",有时他又成了"洋公知"。"你就别把我和那个人放在一组好不好!小流氓再二也不会二到那个程度,而且我从来不善于给别人拍马屁!"雷克自称"小流氓",当看到有人把自己和罗思义一起放在"洋五毛"之列,他这样"抗议"。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当今社会已经后现代化,他所说的话只能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但这阻挡不了相互矛盾的标签被同时贴在他身上。有时候他是"洋五毛",有时他又成了"洋公知"。  相似文献   

20.
汪金友 《实践》2009,(3):55-55
近年出了个新名词,叫"又好又快".什么"又好又快"?经济发展"又好又快".过去是"快"字当头,现在是"好"字当头.于是,"又好又快"便成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口头禅.你讲话说"叉好叉快".他讲话也说"又好又快".但随之也出现一个问题.什么叫"好"?怎样算"好"?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