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使之歌     
<正>她,像一位纯洁的天使,燃烧自己,温暖患者。18年来,她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基层连队的卫生事业,用真情结成一片屏障,默默护卫着职工群众的健康。她,就是八师石河子总场清泉集五连卫生员吕海霞。4月20日这天,大雨倾盆,因为放心不下刚出院、年已83岁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董秀蓉的病情,吕海霞冒着大雨,踩着泥泞的道路来到董秀蓉家巡诊。  相似文献   

2.
章央芬,1937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38年,她参加了新四军,历任少校军医、三师卫生部医务主任等职。建国后,她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育长等职,1983年离休。1938年,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史沫特莱来到新四军在皖南泾县云岭的军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采访、报道。在那段时间里,章央芬曾为史沫特莱当过翻译,伴随着史沫特莱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现在的章央芬虽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但说起当年的事,她仍记忆犹新。史沫特莱刚到云岭,就要求新四军方面给她配一名女翻译取代延安方面派来的男翻译…  相似文献   

3.
春节后刚上班的第一天一大早,农二师三十团七连一位70多岁的老人便来到办公室,找到连队干部说:“麻烦你们帮我写一封表扬信吧!” 原来这位老人名叫何占礼,是该连的一名病退孤寡老人,今年79岁了。病退工资低,加上体弱多病,身边没人照顾,生活十分不便。2003年,连长胡宝玉和指导员李春元来到七连后,得知这一情况,马上登门看望。针对老人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4.
1992年,年仅24岁的宋桂玉来到莱西市老年福利公寓,当上了一名专职服务员,照顾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好这些老人不容易,让每个老人都满意更不容易。但是,宋桂玉却做到了,而且赢得了老人们的齐声叫好。16年来,她与100多位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俺的好闺女”。  相似文献   

5.
<正>俗话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对于这句话,二师三十团七连89岁的老人何占立深有体会,让他感受到女儿般温暖的人,就是自家的邻居赵跃珍。从2001年起,赵跃珍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这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爸",这一照顾就是13个年头。1993年,22岁的赵跃珍随丈夫一起从四川来到了三十团七连参加工作,她承包了62.5亩土地,丈夫则在连队开拖拉机。何占立老人祖籍河南,当过兵,1955年进疆,没结  相似文献   

6.
<正>"全国劳模"朱正琴是一名乡村邮递员。十年如一日,她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颠簸,守护着沉甸甸的邮包。在她看来,她带给村民的不仅是普通的信件和报刊,更是一份温暖和希望。夏日清晨,黔东南州施秉县邮政局42岁的邮递员朱正琴骑着摩托车行驶在陡峭的山路上,车上搭着两个沉甸甸的绿色邮包。刚到甘溪乡高碑村,田里干活的村民就大声跟她打招呼。来不及擦把汗,朱正琴赶紧打开邮包,把信件和报刊杂志送至村民手中。64岁的杨梅玲盼来了在外地工作  相似文献   

7.
《求是》2006,(18)
今年60岁的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她的高尚品格和爱心,感动和温暖看周围的人,乡亲们敬佩地称赞她“可是一个大好人哪!”30年来,林秀贞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资助了14名贫困学生上学,捐献4万元资助村中的公益事业。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老人,林秀女夫妇办起了一家玻璃钢企业,还在工厂中安排了8名残疾人。经济拮据的时候,她曾经每天摘棉花到集上去卖,靠自家3亩地的棉花钱治好了一位老人的骨伤,林秀贞要让老人吃饱穿暖,还要让老人心里高兴,为此她付出了说不尽的艰辛。林秀贞总说:“政府需要办的事还很,作为…  相似文献   

8.
惊魂未定的受灾群众在安置点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体育场内,一些学生和志愿者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帐篷内,老人专注地下象棋;帐篷外,几名妇女刚洗完头正在聊天……在成都市的几处安置点内,他们平静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9.
<正>在农二师二十一团沙砾社区,63岁的维吾尔族大妈塔拉汗5年来一直照顾3位老知青,用一颗善良的心,使3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生活幸福,她用朴素的言行演绎着多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亲情。塔拉汗大妈出生在喀什,父母过世时她才5岁,随姐姐生活。上世纪60年代,她曾经有过一次婚姻。在"文革"中,她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到批斗和毒打,丈夫也跟她离了婚。离婚后,她独自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地生活。1971年,39岁的北京知青关节纯(满族),在新疆若羌已修了10年公路。这年夏天,在别人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72岁的王凤云是八师一四八团二社区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多年来,她凭着一颗关爱老人、善待老人的热心和真情默默地履行着做儿媳的责任和义务,她的事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陌路亲人“坏了!我的包没了!”在石家庄长途汽车站,一位刚从深州市乘大巴车过来的老年妇女焦急地喊道。与老人同乘一辆车的一位身材瘦高、眉目清秀的年轻人听到后,急忙对着刚下汽车的旅客们喊道:“有谁见了老人的包吗?”旅客无人应答,四散而去。年轻人却没走。当他知道老人准备坐火车去东北,因为包丢了已身无分文时,一边安慰老人,一边领着她来到火车站,帮她买了车票,又给了她300元钱。老人感动得差点儿掉下泪来。  相似文献   

12.
还债     
学者金雁在东欧作访问研究期间,遇到一个80多岁的波兰老人。她是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全家人都死在集中营。1992年圣诞节,金雁赶去华沙探望这位孤独的老人。老人十分高兴,穿上圣诞节刚买的新衣给她看,请她吃圣诞节的食品。最后,老人搬出一个两尺见方的硬纸箱,里面有一大堆物品:小巧玲珑的圣诞树、老人穿的暖拖鞋、老  相似文献   

13.
正起床、倒尿盆、帮老人整理房间卫生、给老人梳头、刮胡子、喂老人吃饭……每天这样周而复始地工作,她总是不嫌麻烦,总是笑眯眯地面对每一位老人。她说,我把这些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让他们在有生之年感觉到幸福和温暖。她就是十三师红星二场康健养老院的主家人——陈召秀。今年47岁的陈召秀,2000年和丈夫陈中奎从甘肃天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5月的一天,一轮红日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六师五家渠垦区法院院长赵萍和往常一样提前来到办公室。一位身着老式军装拄着拐杖的老人蹒跚着,一路骂骂咧咧,指指戳戳来到法院三楼"咚"地一声敲了一下赵萍的办公桌,指着赵萍的鼻子吼道:"你就是院长?总算找到你了!"赵萍还没有坐稳,就被这位找她评理的老人"逮"了个正着。从老人自我表白中得知:老人姓任,时年84岁,  相似文献   

15.
广东汕头农村的一名妇女阿玲(化名)来到广州才两个月,某日,见路边有个无人看管的一岁半小男孩,就把他"捡"回家。被丈夫责骂后,当天她就把小孩送回派出所,找到了小孩的亲生父母。尽管阿玲声称自己是好心救助小孩,但广  相似文献   

16.
现年80岁的老人吴玉华是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文成社区的一名低保户。前不久,吴玉华如期来到社区居委会领低保金。不料,社区工作人员却掏出了1张面额10元的即开型福利彩票逼她购买,还说,  相似文献   

17.
她是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名校硕士,却义无反顾追随身为警察的丈夫来到边境小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她害怕寒冷,不习惯北方生活,却最终扎根在中国最北的地方. 她就是漠河市北极镇中心学校教师郭素丽,她和丈夫——黑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大兴安岭边境管理支队观音山边境检查站教导员赵鲁杰共守祖国北极,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书写着温暖的爱情童话.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29日,一位身着黑底印花上装的老人来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在周恩来汉白玉塑像前深情地回忆着43年前她在新疆石河子见到周恩来总理的幸福情景。这位老人名叫李正兰,今年已经68岁了,她原是淮安市楚州区钦工镇建华村人。1959年支边去新疆,后随丈夫孙子俊回湖北应城定居。这次是专门在丈夫孙子俊和妹妹李霞、妹夫任良荣的陪同下回老家参观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和故居的。  相似文献   

19.
郊区太阳村镇四合村红庙屯农民谭美兰老人,今年已71岁了。解放前,她参加过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她又参加过剿匪、土改等工作。至今还默默无闻地住在乡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她用自己的行动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优良品德,她不愧是一位革命的老人。  相似文献   

20.
<正>她是一名细心、孝顺的女儿,也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灵慰藉,为老人排解忧虑,分担愁苦,与老人默契沟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细心家长,知已挚友,对老人真心呵护,倍至关怀。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尊老敬老的美德,她就是五师八十三团退休职工李治仪,今年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荣誉。好女儿李治仪睡眠少,每天早上醒得早,6点多就要起床,照顾妈妈起居。李治仪说,小时候家里在连队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