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手中权力吃拿卡要的行为大为收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得到有效改观,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权力寻租潜规则渐渐为社会所不容。然而,在一些领域一些人身上,权力寻租的惯性仍然存在,权力寻租的诱惑并没有完全消除,只不过由张扬走向低调,由不加选择、  相似文献   

2.
官场里的规则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明规则和潜规则。明的是党纪国法,要求人人遵守却总有人试图去破坏它;暗的是约定俗成摆不上桌面的“陋规”,要求人人戒除它却往往如蛛丝般捋也捋不掉。做官如做人,只能守一套规则。先哲有言:“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要做一个好官,你就不可能八面玲珑,守住了明规则,必然要打破潜规则;遵守了潜规则,则势必要败坏明规则,二者不能兼顾。说穿了,潜规则就是一种腐败势力,古今皆然,这种潜规则有时甚至超过了明规则。如“不识时务”的县委书记夏一松,初来乍到,当地官员就按照当地官场的潜规则纷纷登门送礼,可夏一松只守明规则,竟将收到的60万礼金如数上缴,这就破坏了当地的潜规则,即使他是县里的“最高长官”仍然被潜规则挤得立不住脚,最后孤独地离开了;还有乡党委书记李昌平,本来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早已成为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营造大好局面、捞取政绩的惯用手法,可李昌平偏要捅破窗户纸“实话实说”,向国务院上书疾呼“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所谓“三农问题”,从而打破了一些基层干部遵守的潜规则,按明规则说语办事的李昌平最后也不得不远走他乡……看来,潜规则的力量在一些地方是很大的,反腐败不能不破潜规则。——编者  相似文献   

3.
当下,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党、政、企事业单位在党务、政务交往中,“公事私办”的现象屡见不鲜。诸如:有的“高薪”单位在人员调动上,通过正当渠道很难办到,可通过私下“商调”,则能一调而入;有的企事业想找金融部门贷款,如单位正常出面很难办成,但经私下“拜  相似文献   

4.
警惕公款集体行贿行为《人民日报》1月17日发表中纪委研究室丁品余的文章说;这几年;用公款公物集体行贿的行为呈逐步公开化趋势,某地方法院一审判决50件受贿案,其中受贿人41名;而行贿人却多达132名,涉及65个企业12个党政机关、4个事业单位,行贿总额...  相似文献   

5.
冯子春  吕少志 《党课》2008,(9):126-126
时下,一些党政企事业单位在公务交往中,“公事私办”的现象屡见不鲜。譬如:有的企事业单位想找金融部门贷款,如单位正常出面很难办成,但经私下“拜访”,很快达成;有的在某些违法违纪案件处罚上,如按公而断,照章行事,就要花个万把千的,可经私下“调解”,往往会只罚个“名声钱”;有的在住宅楼建筑面积审批上。若按照程序申报,超一平方米也不行,可通过私下“协商”超过的再多也照样批;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某单位举行庆功晚宴,酒过三巡之后,一位年轻同志在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借着酒精壮胆对旁边一桌的同事们说,我要"摆平"你们这一桌,意思是说谁要是跟他较酒量就把谁喝趴下。此处的"摆平"二字是在醉酒状态下的胡  相似文献   

7.
正袁宏道,明朝万历年间人,曾被任命为吴县知县。他上任后,发现衙吏办事无不故意拖沓,到县衙等待讼决的人往往长时间吃住在县城,还要行通融打点之事,酒家客栈生意奇好,讼事人对此怨声载道。袁宏道遂大张旗鼓整顿吏治,推行省讼便民,处理公案公允快速,办事之人只要在县城吃一顿饭,事情即可办结。吴县人深为感拥,叹曰:"二百年来,无此令矣!"并形象地称之为"升米公事"。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干部得到了提升,当晚便带着礼品跑到领导家,激动地说:“多亏领导给上面说了不少好话,做了不少工作,您对我的恩情真是大大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可这位领导听后不是感到心安理得,而是心里很不是滋味,严肃地说:“你能得到提升是组织研究决定的,决不能把党组织的功绩记到个人的功劳簿上。”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同志得到了提升,当晚便带着礼品跑到领导家,激动地说:“多亏您的关照,您对我的恩情真是太大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可这位领导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严肃地说:“你能得到提升是组织研究决定的,决不能把党组织的关怀记到个人的头上。” 这位领导拒绝私谢,不把党组织的决定揽到自己头上,其情操值得称道。现实生活中,“公事私谢”的现象并不少见。某个单位得到了上级下拨的经费,便感恩某个主管领导帮了大忙;某个人入了党、立了功,便感谢某个  相似文献   

10.
中纪委五次全会以来,刹公款吃喝玩乐风成效显著,群众拍手称快。能否吸取以往的教训,不断巩固扩大成果,防止反弹,这在反腐败工作中,仍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令人心悸的反弹风 十几年来,中央对刹公款吃喝玩乐风三令五申,集中进行了几次整治,每次都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很少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  相似文献   

11.
12.
笔者日前前往江西采访时顺便去看望一个朋友,不巧的是,朋友没在,去四川广安红色旅游去了。他办公室的同事说,这些年,单位一直想组织出去散散心、旅游旅游。但一直为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而犯愁,现在可好了,国家明确要发展红色旅游,单位就趁这个机会决定分期分批出去走走。不仅能达到出去旅游的目的,而且可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何乐而不为?按着他们的行程安排,第一站将会到达四川广安,在那里组织一次入党仪式,然后前往乐山、峨眉山、九寨沟、黄龙、都江堰。其实像我朋友单位这样出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并不是个别现象。在许多地方,公款旅游…  相似文献   

13.
明人袁宏道任吴县知县时,整顿吏治,精兵简政,轻刑省讼,备受百姓拥戴。尤其是他处理公务快速公允,办事之人至多在城里吃一餐饭的工夫事情就已办好。“升米公事”自此在百姓中传开。细想一下,“升米公事”之所以能赢得百姓赞誉,其可贵之处就在于食“升米”之间“公事”毕,不推不诿。时至今日,“升米公事”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处理好棘手的问题,解决好尖锐的矛盾,驾驭住复杂的局面,控制好激烈的情绪,平抑好严重的事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摆平”确实体现了领导者的水平。 但时下,有些领导干部信奉的“摆平”等于“水平”,并非上面的“原配词”,而有它的“话外音”:“摆平”者,“抹平”  相似文献   

15.
李鹏飞 《党课》2006,(6):58-58
现在,在不少地方流传着“私事公办”与“公事私办”的说法。 所谓“私事公办”,就是在办私事的时候,打着办公事的旗号,借用“公家”的权力、影响和财物去办私事或者与工作无关的事。比如,外出办私事需要用车,就谎称公出,用“公家”的车送自己“出差”;朋友来了需要请客,就用接待上级领导、兄弟单位来人的名义,让“公家”掏腰包;一些私人性质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解决,就以单位的名义去“协调”,从而得到某些特殊的“优惠”和“照顾”……反正不管是什么私事,都想方设法和“公事”挂上钩,按照办公事的程序去运作,个人什么风险和责任也不用承担,什么代价也不需要付出,有关的费用、责任和后果统统由“公家”买单。  相似文献   

16.
谭翊飞 《廉政瞭望》2012,(24):34-35
“老地方皇马会所见(把包带进来)。”这是一则经过司法鉴定恢复的手机短信,手机主人杜文的通讯录显示,发短信的人是深圳市某局一名干部。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做好2008年元旦、春节期间的有关工作发出通知。其中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自觉执行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一律不准用公款搞相互送礼、相互宴请等拜年活动,不准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相似文献   

18.
公款腐败是一种“病”。有“病”要早诊早治,要对症下药。因为,对国家来讲,“健康”是金! 病的情形有千千万,腐败的表现有万万千,但都要归类,分“科”,这样治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形形色色的公款“漏斗”何求在声势浩大的廉政风暴冲去之下,吃喝玩乐等等吞噬公款的「黑洞」终于不再那么深不可测,然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一只只形形色色的损耗公款的「漏斗」却有的「风采」依旧,有的初亮相便「气势」不凡,有的甚至演变成小型的「黑洞」──「大...  相似文献   

20.
郭琦镖 《先锋队》2014,(1):46-47
"公款贺卡"覆没了,对于祛除"四风"来说,是一个进步,但反对"四风"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下去。眼瞅着又到了年根儿,讲究礼尚往来的国人大都会向亲朋好友送出贺卡,或赠送台历来表达情谊。而"贺卡"的绝大部分都来自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单位,此类贺卡也被坊间称为"公款贺卡"。近年来,"公款贺卡"逐年花样翻新,渐趋高档奢华,价格自然也节节攀升,给公共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