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是》2014,(15)
<正>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联合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波茨坦公告》与1943年12月1日公开发表的《开罗宣言》等国际法文件一起,确立了战后处理日本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义事业的重要成果和战后亚太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石。  相似文献   

2.
<正>70年前的7月26日,一份奠定战后国际秩序基础的重要文件——《波茨坦公告》发表。抚今追昔,时隔70年后重温这段历史,依然令人深感其意义深远而重大。《波茨坦公告》的发表,表达了打击妄图征服世界的法西斯侵略者"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的坚定决心;公告的发表,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表达了"永久铲除"其"穷兵黩武  相似文献   

3.
<正>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势力,一再对战后国际秩序发起冲撞和挑战。其主要行径表现在:1.修改教科书《波茨坦公告》要求战后根除日本军国主义。为制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国际社会要求日本教科书必须记载对外侵略的真实历史。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右翼势力就试图修改教科书,掩盖侵略罪行。1958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中国篡改为"进入大陆"。1982年6月文部省审定教  相似文献   

4.
正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今年".8·15"日本纪念活动寥寥。日本政府主导的"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照例在东京武道馆举行。连续第四年,安倍在其致辞中没有触及1994年以来日本历代首相必提的日本的战争"加害责任"。报道持较客观公正立场的《每日新闻》,在社论中将战后71年的和平历史称为日本的"至上财产"。它在专题中以三分之二的版面报道了一名兄长战死、丈夫被押往苏联劳改营的大阪女性的经历。挖掘重现这类个体战争悲剧,以反思战争、警醒世人,是日本媒体纪念战争报道  相似文献   

5.
王燕飒 《学习导报》2013,(17):30-30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同盟国要求其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9月2日,不可一世的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战后68年来,由于未能彻底清算其侵略罪行及战争责任,日本社会始终存在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奇谈t圣论,政客公然“拜鬼”,甚至有个别政要“失语”到要学纳粹。日本政治加速右倾化的行径引起国际社会担忧。“闭眼不看过去的人,对现在和未来也是盲目的”,缺乏历史担当的日本,不仅不能赢得国际社会尊重,而且将动摇二战后国际秩序,对地区和国际和平构成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6.
杨光 《党史博览》2011,(5):25-29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波茨坦公告》,其中规定日本战后仅“被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货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不在其内”,从而确立了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抗战胜利后,中共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区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7.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05年3月14日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已正式公布施行。这部法律把我国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一部好法律。台湾,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以及龟山岛、绿岛、兰屿、彭佳屿、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战败的清朝政府于第二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在台北举行接受…  相似文献   

8.
赵安琪 《党员文摘》2023,(13):44-45
2023年5月21日,为期3天的七国集团(G7)峰会在日本广岛落幕。这个打着“迈向和平、稳定、繁荣世界”旗号的组织,本应以峰会为契机,把精力放到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上,积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言献策,但实际上却是七国集团持续被美国工具化,在其操控与胁迫下,G7变G1,干的是阻碍国际和平、损害地区稳定、压制他国发展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苏、美、英、中四国,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宣布无条件投降。遭受日军侵害的国家纷纷按有关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向日本政府提出索赔。 战后初期,美国对于日本赔偿的态度还相当积极,还于1947年4月4日采取单独行动,发动了“先期拆迁”。可是鲍莱报告和“临时赔偿方案”发表以后,美、苏对立日益尖锐,再加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10.
石英 《共产党人》2007,(22):53-54
提起波茨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二战结束前由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宣言》,但对西方法制史稍有了解的人,不会不记得1866年发生在波茨坦、震动整个欧洲的这个故事。这年的10月13日,普鲁士大公国(德国的前身)国王威廉一世在大队  相似文献   

11.
<正>日本右翼势力这个"政治癌瘤"的存在迄今已逾百年。它不仅在战前将日本民族和亚太国家拖进灾难的深渊,而且在战后70余年间仍在不断恶化着日本社会的"肌体"和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时至今日已再度对日本政局走向、中日关系走势和亚太和平构成了潜在威胁。战后以来日本右翼势力复活军国主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无条件投降还是有条件投降?学术界公认日本是按照《波茨坦公告》向反法西斯盟国无条件投降的。而一些同志认为:不容辩驳的事实是,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前夕,美国统治集团为了战后建立世界霸权的需要,修改了对日政策,背弃了反法西斯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政策,同日本统治集团进行交易,一手操纵实现了日本的  相似文献   

13.
秦立海 《湘潮》2006,(11):48-49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就当时全国人民所普遍关心的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宪法草案、军事及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大会议题同国民党达成了全面协议,在政协决议中承认了联合政府,并准备参加按照政协决议改组的联合政府,为战后中国  相似文献   

14.
2014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也是战后中日建交42周年,时至今日,中日两国人民度过了数十年的和平岁月。然而近年来,日本政府做出许多美化和否认其侵略罪行的言行,如罔顾历史事实修改教科书,首相拜鬼,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等。更有甚者,日本政府妄图强占钓鱼岛,修改和平宪法,拟将日本逐步引向战争泥沼。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抗战全面胜利后,摆在国人面前的问题是中国向何处去?在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抗战后,全国同胞都渴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的新中国。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连续向延安发去了三封电报,假意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利益,也为了表示对和平的诚意,  相似文献   

16.
<正>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和平发展是主流,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没有大的战争。但世界局势依然紧张,世界几乎陷入了局部战争不断的局面。这根本上还是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作祟。帝国主义还是一切战争的根源。西方以意识形态划界,到处祭起"人权""民主"大棒,随意干涉他国主权,是挑起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区冲突的主  相似文献   

17.
1943年10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初步可见的胜利曙光中,中、美、英、苏四国在苏联的莫斯科发表联合宣言,建议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有效地遏止战争,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安定.  相似文献   

18.
夏珍珍 《世纪桥》2010,(9):46-47
在垄断资本主义盛行的美国,美国战后的共产主义运动就如同它的领导者美国共产党一样步履维艰,但作为目前美国最大的左翼党,美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通过和平道路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国际工人运动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战后和新世纪美国共产党因其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正>继意大利法西斯覆亡之后,德国法西斯于1945年5月覆亡,陷于孤立境地的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和中国大陆战场也日暮途穷。7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后来苏联加入)联署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日寇色厉内荏,咆哮波茨坦公告"荒唐"、"无礼"、"不予考虑",并积极准备本土作战。为了加速日本法西斯覆亡,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相似文献   

20.
高度重视社会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色。邓小平之所以高度重视社会稳定,直接源于他对中国动乱历史的深刻体验及其教训的理性总结;源于人民对和平稳定的热切期望;是基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考虑;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