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密令胡宗南调集60万精锐部队,准备"闪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党中央在军事  相似文献   

2.
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密令胡宗南调集60万精锐部队.准备"闪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党中央在军事上做好准备的同时,委派周恩来赴西安与胡宗南进行交涉.   ……  相似文献   

3.
1943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国民党顽固派利用此事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不仅在舆论宣传上大肆攻击中国共产党,而且还采取军事行动妄图攻击延安,叫嚣"解散中国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咄咄逼人的攻击态势,中国共产党沉着应对,在对客观形势进行正确研判的基础上,通过并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讲明了共产国际解散的基本情况、历史原因及影响,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和团结一致为争取抗战胜利奋斗到底的决心。对于国民党顽固派的污蔑造谣和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采取有力措施,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主义本质,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和军事斗争,成功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集中力量进行党内教育和整顿,提高应对和化解危机的能力,加强了党在思想和组织上的凝聚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张治宇 《湘潮》2008,(3):47-47
1945年,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密令胡宗南调集60万精锐部队,准备“闪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党中央在军事上做好准备的同时,委派周恩来赴西安与胡宗南进行交涉。  相似文献   

5.
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诬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破坏抗战"、"妨碍统一",非铲除不可.同年5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提议书>.蒋介石乘机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由戴笠具体提出"解决中共问题"的四大方案,时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的朱绍良则向胡宗南秘密下达业经蒋介石亲自审定的对陕北作战计划.胡宗南随即将第九十军、暂编第二十五师、新编第三十七师师长以上人员召到洛川开会,下令7月9日"闪击延安".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7,(8)
正1947年,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面对胡宗南的大军,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央决定在陕北不走。"这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局势的洞悉和非凡胆识。国民党军进占延安后,蒋介石天真地认为:"共军必无法在陕北负隅,只有往绥德、米脂一带流窜,或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山区。"在这样的判断下,蒋介石开始考虑如  相似文献   

7.
1947年3月中旬,国民党集胡宗南、马步芳、马鸿奎各部23万兵力,向延安发动了重点进攻。我人民解放军总部在边区的兵力不足敌人十分之一,敌强我弱,三面受围,战情异常险恶。受命在南泥湾、松树林阻击胡宗南进犯的我西野部队,已拼死战斗了七天七夜,用生命和鲜血为延安城内各机关和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用兵如神,是举世推崇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不但善于打“武仗”,还擅长打“文仗”,堪称用笔亦如神。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过程中,他恰到好处地使用新闻宣传媒介,导演了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宣传闪击战”,粉碎国民党的一次次反动宣传攻势。这里略举两例。 不费一枪一弹 消弭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3年5月,共产国际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宣布解散。国民党籍以大造舆论,叫嚷“马克思主义已经破产”,“共产主义不适用于中国”,并提出“解散共产党、交出边区”。军事上,蒋介  相似文献   

9.
瓦解敌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一,是从政治上动摇敌人军心,破坏敌军战斗力的策略和手段。长春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充分运用瓦解敌军策略,开展政治攻势,实行宽待俘虏政策等方法,使得长春全城和平解放,长春战役也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战果写入人民军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1 南泥湾在延安东南,距延安约一百二十华里,再往南就是当时的蒋管区,是延安离蒋管区最近的重要通道。国民党蒋介石在1941年1月发动皖南事变的同时,不断加强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和包围,并令胡宗南在宜川方向部署兵力,向南泥湾地区进行侦察骚扰活动,为夺取延安作准备。中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邓宝珊任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守榆林.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肝胆相照,明确反对蒋介石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政策,有效削弱了蒋介石、胡宗南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电视连续剧《亮剑》中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英雄形象,给亿万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在新疆伊犁河畔安家落户的农垦老兵,刚看完第1集,就惊喜地奔走相告:"快点看吧!《亮剑》里的独立团,就是咱们三八六旅十六团,李云龙的原型人物,就是咱们团长王近山。"十六团奉命调延安1943年八九月间,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遥相呼应地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调派重兵,围剿陕甘宁边区。党中央从各根据地的部队中,抽调了10个团  相似文献   

13.
林木 《党史博览》2013,(1):2+57-F0002,F0003
1947年3月,胡宗南部进攻延安时,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国民党军25万余人,解放军2.6万余人。胡部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兵员充实,装备精良,有一定的战斗力。3月12日,从前线回到延安的彭德怀向毛泽东建议,在贺龙回到延安之前,由他暂时统一指挥在陕北的解放军,以便粉碎胡宗南的进攻。毛泽东说:"很好!"1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边区各兵团及一切部  相似文献   

14.
1944年4月,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我国的抗日战争也转入战略反攻。日军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集中5万余兵力进攻河南。当时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军蒋鼎文、胡宗南及汤恩伯部约40万人,比进攻河南的日军兵力多出七八倍,却在日军的进攻面前,不战而溃,  相似文献   

15.
1947年3月,国民党在陕北投入了胡宗南等部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延安,实行突然袭击。当时我陕甘宁边区的人民解放军只有2万多人,是敌军的十分之一,处于绝对劣势,中共中央决定撤离延安。 为了更好地领导全国的革命斗争,中央决定把领导机关一分为三,由中央书记处三位书记——毛泽  相似文献   

16.
21.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 国民党背信弃义放冷枪同室操戈汪精卫公开投敌后 ,蒋介石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言行也暴露无遗 ,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第一次反共高潮从1939年12月起到1940年3月 ,蒋介石命令包围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军队向我进犯 ,并准备进攻延安。针对国民党的军事进犯 ,我党号召全国人民进行斗争 ,坚决执行了“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 ,对国民党发动的进攻 ,予以迎头痛击 ,打退了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第二次反共高潮在1940年10月至1941年3月。蒋介石国民…  相似文献   

17.
1943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林彪、邓颖超等自重庆返延安途中经过宝鸡。胡宗南驻军于此,设宴招待,欲置周恩来于“醉”地而后快。胡宗南从西安黄埔六期以上将官中挑选30人偕夫人作陪。这些将官,都是久经“酒”场的骁将,一个个酒量如海,酒辞如刃,胡宗南觉得自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稳操胜券。宴会开始,政治部主任王超凡作欢迎词。随后,他“提议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先干头一杯”。  相似文献   

18.
两种祝捷会     
《党史纵览》2002,(4):47
1947年,胡宗南“攻占”延安后,的确高兴了一阵子,自吹自擂闹腾了一番。他邀请了不少中外记者赴延安参加他们的所谓“祝捷会”。为了宣扬“国军”的“巨大胜利”,他专门从西安空运来成批的烟酒副食品,并从自己的部队里选出了一批“模特儿”,换上了解放军的服装,装扮成“俘虏”,供记者们参观。胡宗南的一个副官在延安通过无线电向西安老巢呼喊道:“胡长官要在延安招待中外记者和慰问团,赶快派飞机把鸡、鸭、鱼和猪、羊肉送  相似文献   

19.
1943年5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提议解散共产国际。围绕这一事件,国民党、汪伪政权以及中共分别以"民族""亚洲""国际"为核心展开话语争夺。国民党以"民族至上"为核心立论,要求中共随之解散,以此达成其"国家统一"的目的。以"反共"口号立国的汪伪政权,则力图通过重新解释、编排将此事纳入"大亚洲主义"的意识形态框架中,以减少共产国际解散对其政权合法性的冲击。针对以上两种言论,中共从"国际"这一高度立意正面回应此事,反驳了前两者的民族观,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三种叙事都在讨论和使用"民族"一词,但每一种"民族"又意涵不同;其实质是三方根据各自的政治诉求,通过阐释过去、解释现在,以期争夺合法性,主导中国政治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革命就是为的老百姓1947年,胡宗南率国民党军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毛泽东和党中央撤离延安后暂时驻扎在安塞县的王家湾。不久,胡宗南又亲自带了四个半旅追了过来。情况紧迫,党中央决定撤离王家湾,向西北转移。行前,毛泽东特别关照群运组:王家湾的群众和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