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社会腐败周期率探论王泽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因其特有的政治制度及政治运行机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腐败并形成特有的腐败周期率。所谓腐败周期率是指政治生活中剥削阶级在执掌政权后因政治制度本身的弊端以及他们的阶级本性必然导致周而复始地产生腐败,进而造成王...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吴中文人常常和政治权威保持一定距离,造成一种不关心政治的形象。其实他们不是不关心政治,而是改变了传统文人的政治态度,他们孜孜于个人事业,既无怀才不遇的政治悲愤,也无传统文人的政治怀抱,由关心家国天下变为关心地方利益;由献身于君国变为关注自己生活。在国家利益的矛盾中敢于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私权意识在逐渐滋长。这是古代社会向近代转变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道德型国家,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又不是一个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礼与法共同规范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然而,这种法治传统是缺乏民主政治背景的,非近代意义上的法治。本文将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论述中国古代礼、法与法治传统,以及它们与近代法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佘灵芝 《传承》2013,(12):137-139
中国古代王朝在建立初期多能代表民众的利益,新王朝的统治策略若能使百姓得到实惠,往往能提高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使其统治达到天下归心的效果。但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性使得特权阶层不断扩大,腐败势力也不断扩张,从而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使得王朝的政治权威在统治后期逐渐丧失人民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王朝在建立初期多能代表民众的利益,新王朝的统治策略若能使百姓得到实惠,往往能提高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使其统治达到天下归心的效果。但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性使得特权阶层不断扩大,腐败势力也不断扩张,从而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使得王朝的政治权威在统治后期逐渐丧失人民性。  相似文献   

6.
利益是人一切社会行为的动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利益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鲜活的现实依据。秉持公平性、现实性、系统性以及和谐原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利益观,畅通他们的利益表达渠道,尊重大学生的平等人格和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编织与大学生的利益纽带,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观念成说的形成,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及民族文化心理习惯密切相关。泰山、黄河原始的自然崇拜是中国先民拟人思维的典型表现,而文明社会中政治、信仰、文化等因素,更加重了泰山、黄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孔子崇拜的形成则主要是因为其创立的学说符合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至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长期处于宗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该书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的政治稳定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研究。全书分导言和上、中、下三篇,约24万字。导言着重探讨了政治稳定的内涵,并且提出建立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观,为研究中国政治稳定问题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上篇叙述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变动的特点和历史经验。中篇论述政治稳定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从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利益多元、文化交流、民族问题和国际环境六个方面对政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形态的过渡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的统一。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社会形态,与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地主土地占有制形式有所不同,西欧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领主土地占有制。这一差异,深深地受制于中西方古代的奴隶社会,钟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中西方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发展。西欧封建领主土地占有制可以在罗马奴隶社会中找到它的胚芽,这个胚芽就是古代罗马共和(末期)——帝国时期的隶农制。本文试图通过对罗马隶农制趋向性的分析,看其对西欧封建化进程的某些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官方报纸不具备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在媒介缺失的社会环境下,公众舆论是如何生成和表达的呢?通过梳理林语堂先生《中国新闻舆论史》(英文版)的脉络和观点,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几次舆论高潮的发展和特点。有关中国舆情史的考察表明:如果提供合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古代中国的政治批判精神就会兴盛,公共舆论就能够成为一种民主力量。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旗人"在清朝社会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法律上享有特殊权利,这些特权对当时社会的法律、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孔子(前551—前479年)是我国古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政治学说,自汉以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导统治思想,成为中华民族行为的基本准则。他的许多规范性的主张,实际上已成为法律,本文拟对孔子政治学说中的社会法学色彩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 孔子学说思想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这个宗旨是打开研究孔子思想宝库的钥匙,同时也是窥究孔子政治学说中具有社会法学思想色彩的门径。 孔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学说的目的,是从社会整体出发构筑社会结构和利益组合的模式,以求最终达到整个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使人们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黎池 《湖湘论坛》2002,15(5):32-33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是在奴隶社会形成的,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实践和完善,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一、寓权威于神秘之中,“天人合一”是其外包装封建统治阶级推出德治思想,目的是为了用这种思想来统治人心,以巩固政权和地位。要达到这个目的,单纯靠“教化”、“身正”是不够的,还得树立一种绝对权威。这种绝对权威从何而来,在封建统治阶级自身影响力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他们便想到用一种神秘的东西,一种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难以说清楚的东西,来蒙蔽人民,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层枷…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中,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常常是最鲜明的矛盾对比。在理论界正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今天,我们尝试着探寻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人口、经济、自然这三方面的关系,以求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进及加深对我国现今人口——经济等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同世界各国的历史相比较,中国的封建社会形成得早,结束得晚,延续时间很长。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形态,它发展得十分完备和典型;就其影响来说,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仍是建设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沉重包袱和障碍。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具有长期性? 相当一段时间内沿用着一种说法: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穷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然而,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是各国封建社会的共同特征,世界上其他国家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何尝不是同样的残酷?农民又何尝不是同样的穷苦?但是,在欧洲,农民的贫困化,却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可见,上述论断,缺乏科学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思想文化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深度层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先进国家。鸦片战争使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侵略,打在中国人头上,压在中国人身上,渗透进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极大冲击。这种冲击使中国社会在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被迫转轨,寻求新的生存形式。这就使中国被迫…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一个法制程度极高的封建王朝。宋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朝廷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法规来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尤其是在加强司法官员管理方面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当代利益群体多元化与优化我国政党制度的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良性运转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能够获得协调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政党制度。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加剧,利益群体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又空前复杂、社会冲突增多、政治资源的弥散性分布加大。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整合机制带来诸多挑战。为此,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必须在坚持自身整合机制优势的前提下,强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整合中的核心作用,优化其整合政治资源的功能以及适应社会变迁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在戊戌变法维新思潮中表现得最为激进。其政治思想具有强烈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民权至上,鼓吹反清革命、提倡社会进化之主张,批判封建三纲五常、构建社会新伦理等特征。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有力批判,对处于沉睡和愚昧状态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有催人惊醒、发人深思的作用。其对封建社会伦常、礼教的猛烈批判,具有时人难以企及的深刻性和创建性,显示出大无畏的反封建精神;对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抨击,彰显出社会现实的尖锐性;提出的全方位学习西方和全面重建中国社会的构想,是其政治思想启蒙意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在历届政府的规划中都是重要关键词。今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代民主政治下的社会改革到底有多难。改革的共识达成之难。“共识”,指的是在自己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坚持当初达成的一致诉求。在封建社会里,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较少考虑民意或不考虑民意,改革的“共识”,只要朝廷元老、大臣能够达成一致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