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吏)"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阅读<明史>,圈注颇多.这些圈注,反映了他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体悟.他读<明史·杨爵传>时旁批的"靡不有初"四个字,就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何干之以<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一书阐释他的新启蒙思想.他对"何谓启蒙"以及启蒙主体的自我解答,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激情言说,带有启蒙古典色彩的文化重建设计以及对"新启蒙运动"的多雏理解,他的启蒙思想展示着中国启蒙历史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许世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誉满中外的名将,在漫长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战斗经历是广大读者都很关心的.近时看到的一部<许世友外传>(陈廷一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3月版.以下简称<外传>),其中第36章<"红大"学潮>记述1937年春许世友的一段重要经历,有许多事实被扭曲了,<外传>变成了"歪传",看着深感失望.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并不只是这本<外传>所独有的.当前出版的某些传记、回忆录中,像这样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违反历史真实的情况屡见不鲜,比较普遍.因此,对它作一些研究剖析,指出它的谬误所在,借以引起全社会广泛注意,该不是多余的事.  相似文献   

5.
1971年10月26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两阿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知消息后,毛泽东高兴之余,对周恩来、乔冠华等人说:"有一出京剧就叫<定军山>,是谭鑫培、谭富英的拿手戏.你们看看<魏书>的<夏侯渊传>.  相似文献   

6.
邓晓臻  温立武 《探索》2008,42(2):121-12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异化劳动概念出发开始本体论的初步建构,之后用"人的感性活动"代替"对象化活动"继续他的本体论建构,人的感性活动及其社会历史展开所形成的日常生活世界被放到了存在的地位,人的价值的历史实现成为存在的本质.马克思并没有放弃他早期的异化劳动学说,甚至继续使用异化劳动概念,这赋予他的本体论建构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现实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王喆 《党史博采》2006,(12):111-112
<聊斋志异>、<红楼梦>、<镜花缘>这三部优秀小说的作者基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发愤著书,寄情于真善美的女性世界,将其视为知己,甚至为其"树碑立传",显示出独特的文学价值和重要的社会价值.同时,又因作者的思想状况、历史背景、个性经历等的不同、作品中的才女形象既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反映了女性主题的某些重要方面,同时在展现女性形象的角度和深度上又不尽相同,具有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8.
红岩精神体现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为争取抗战胜利和为新中国奠定政治基础的时代使命;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红岩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中独具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作风,特别是延安精神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示和伟大升华,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宝库中独具风采的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9.
胡建 《理论学刊》2005,1(6):52-56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其思想奠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由鲁迅完成.鲁迅用"立人"的取向超越了当时社会改造的思想高峰--"制度决定论"、"人是国家的工具"和"个人乃完全自足的纯粹自性",肯定了个性的价值在于它既是社会国家的目的,又是历史演进的现实载体与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10.
殷周秦汉"天"论的历史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殷周宗教性之"天".<尚书>中殷人言"帝"尚未言"天",周人之"天"具有宗教和伦理的双重意味;第二阶段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天"论分途."天"的宗教意识消隐,伦理属性张扬;第三阶段为秦汉时期的综合性"天"论.<吕氏春秋>为其始,至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达到顶峰.殷周秦汉"天"论一干而多枝,表现出早期中国哲学"天"论的三段论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绰号,只有几个字,可常常能抓住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十分传神地勾勒出那个人的形象.念高中时学的<世界历史>,差不多都交还给了老师,惟独德国宰相俾斯麦的名字一直还记得,因为他有一个绰号叫"铁血宰相".至于<水浒传>中的人物,之所以能记得许多,也是得益于他们的绰号,像"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浪里白条"张顺,绰号和人物非常地贴近.  相似文献   

12.
桑林峰 《学习月刊》2013,(11):10-10
开国大将谭震林一生敢说敢做,个性鲜明,人称"谭大炮"。他讲话作报告,也很少请人"捉刀",有着浓厚的"谭氏风味"。所谓的"谭氏风味",展示的是他的文风,标志的是他的精神徽章。徽章,是佩戴在身上用来表现身份、职业等的标志。精神徽章则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是一  相似文献   

13.
林建公 《探索》2008,1(2):119-120
<共产党宣言>问世160年.尽管时空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它的一般基本原理至今没有过时,继续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共产主义"幽灵"没有走,共产党人会永远地把<共产党宣言>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人物传记.1959年,他多次推荐高级干部阅读<郭嘉传>,希望大家学习他的多谋善断,学习曹操的善于用人,并进而提出要学会"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华元典<大学>、<中庸>、<道德经>、<论语>、<周易>有不少关于"正"的论述.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正"的意义.这些关于"正"的论述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以及端正社会风气具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歌唱祖国>的诞生 王莘,1918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当代著名作曲家,作词作曲千首以上.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喜爱唱歌的王莘受到革命歌曲的鼓舞,加入了当时的一个民众歌咏组织,相继结识了吕骥、冼星海等一些著名音乐家,并得到他们的指点.后来,他率领一支十余人组成的宁波抗日救亡宣传队,投奔延安.不久,他又奔赴抗日前线,创作了<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等在边区广为流传的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王莘先后担任天津音工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音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17.
"五四"自由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不仅影响了一代"五四"人,而且对"五四"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五四"自由精神的现实诉求是实现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五四"人对自由平等的权利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寻求中华民族自强之路是其真正主旨.重新审视"五四"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进步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早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开始思考新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了,在他的著名文章<组织起来>一文中,全面论述了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半个多世纪前,河北省23个农户以三条驴腿建立了一个"穷棒子合作社"之后,毛泽东再次向广大的农村、全体农民发出了"组织起来"的号召.风风雨雨五十余年转瞬即逝,历史又循环上升到了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所谓"普世价值"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有个别人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唱反调,发表<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文章,又有人呼应写出<普世价值: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以下简称"普文"),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公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制造舆论的地步.他们提出,我国改革的性质属于"民主革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消灭我国1953年以来的"专制主义制度",实行宪政,继续"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的未竟事业";要把西方的"普世价值"作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认为"普世价值"的基础是人类共同的"人性".这是不能容忍的.  相似文献   

20.
秦人早期偏处"中国"西陲的陇上地区,文化落后,后来在与周人持续的政治接触中,其文化获得发展契杌.从西周中期的物质层面到春秋早期的精神层面,秦人对西周礼乐文化的认同和学习,即"周化"进程逐渐深入,编修<秦记>、自许"诸夏"就是显证.春秋中后期,秦人的"周化"努力达到顶峰,于本民族粗砺质朴的固有气质中融入了大量礼乐文化因素,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春秋秦文化.具有显著"周化"特质的春秋秦文化是此期秦文学生成的基本文化语境,同周人持久的文化接触和华夏民族认同则是其文学发生和变化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