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朱生豪的一生十分短暂,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最后几年是在贫病中度过的。1944年的冬天,他在病床上高声背诵几句莎剧的原文后,溘然长逝。朱生豪,1912年生在嘉兴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少年时丧失双亲,由姑母抚养成人。1929年夏,朱生豪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大学毕业后,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受同事建议,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当时日本人讥笑中国是没有文化的国家,连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本都没有。朱生豪决心要为中国文化界填  相似文献   

2.
才女清歌     
当我们捧读厚厚的《莎士比亚全集》时,自然会想起殉道者朱生豪先生。是他,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以孱弱多病之躯矢志译莎,乃至耗尽心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在朱生豪背后默默奉献的,是他的夫人宋清如。宋清如,1912年出生于张家港市西张镇栏杆桥,人称二小姐。她七岁启蒙,以强烈的求知欲和聪颖的秉赋,先后考入苏州省立女中、女子师范和杭州之江大学,并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宋清如酷爱文学,才思出众。30年代初,她活跃于上海文坛,是当时屈指  相似文献   

3.
不 可译 现象 在 翻译 界一 直 是一 个值 得 争议 的问 题 ,在 我国 翻译 教 学 中 往往 忽 视 了 不可 译 现 象 的存 在 。本文 试 图从 翻译 理 论和 实践 的 角度 ,通 过对“ 不可 译 ”现象 的分 析 来引 发对 翻 译教 学的 思 考。  相似文献   

4.
漫画与幽默     
自作聪明   一个警察押送一个犯人去监狱。忽然他的帽子被风吹掉了。   “我去替您捡帽子,行吗?”犯人讨好地问。   “你以为我那么愚蠢吗?”警官气愤地,“你站在这儿,我自己去捡。” 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个人赶着一辆毛驴车要过桥。桥头的拱门显得不够高,他担心毛驴车过不去,就从车上拿出榔头,非常小心地把拱顶的石块一点一点敲掉。   警察看见了就告诉他:“世上竟有这样的傻瓜!你把拱门底下的土刨去一层岂不省事?”   赶车人不服气:“你才是傻瓜哩!又不是因为驴腿太长了过不去。是驴耳朵太长了嘛。” 笑话   一位名作家访问日本时应邀在一所大学讲学。由于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听力不行,因此,请人翻译。在课堂上,他讲述了一个又长又有趣的故事,讲到最后,他停下来让翻译将故事译成日语。那人几秒钟就翻译完了,接着满场哄堂大笑起来。课后,这位作家向翻译表示感谢,并问他:“请告诉我,你是怎样把我那么长的故事用日语翻得那么短呢?”   翻译笑着答道:“我根本就没有译故事,我只是说:‘尊敬的先生刚才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请诸位都放声大笑。’” 开得太深   主任医师大发雷霆:“这已是你这个月里损坏的第三个手术台了,史密斯先生!请你以后不要开...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报整体质量,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公安高校学报目录内容的翻译(即汉译英)也必须做到规范化。本文拟对公安高校学报中常见目录的翻译略作归纳。一、常用动词及词组的翻译(即汉译英,下同)此处所指常用动词包括“略论”、“浅析”、“刍议”等动词,这些词在论文的标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它们被翻译后,既可以动词状态出现,也可以非动词状态出现,且可一词多译,例如:1.略论侦查途径的选择。On choosing investigation ways.2.浅析大学生违法犯罪。Views about college students'breaking th…  相似文献   

6.
陈胜利 《前沿》2013,(16):127-129
方言借用属语内借用,翻译时经常使用。其中,又以“方言对译”最为普遍。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翻译中的方言借用,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宏观上,“不似之似”,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微观上,“通俗的口语,清淡的方言”,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略。  相似文献   

7.
转喻(metonymy)是英语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修辞格。妥善运用转喻修辞格可使语言简洁明快、具体形象,并给人以新鲜感。在翻译英语转喻修辞时,应首选“直译”。当直译很难达意时,可灵活机动地采取“意译”、“增译”和“引申译”等方法,以便将原文转喻修辞格的韵味风格完美地传译出来。  相似文献   

8.
吴峰 《乡音》2014,(5):40-40
中文博大精深,译成外文译准确了并非易事。我国有句成语叫“一诺干金”,早些年有位外国人却译成了“只要一答应,就要付一千美金”。还有一位外国翻译,将科举考试的“连中三元”译成“三块大洋连在一起”。更有趣的是,美国夏威夷有位女教师留学中国学京剧,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作为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仅在我国就有近四十种译本,其中以朱生豪所译版本接受程度高且影响大。《哈姆雷特》经典独白"to be or not to be"情感丰富,朱生豪版本的译文中态度资源总数与原文基本保持了一致,基本维持了原作之神韵。与原文相比,译文的情感资源相对减少,降低了原文的感情色彩;裁决资源有所增加,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鉴赏方面所占比例最小且变化不大,体现了剧本着重表达人物心理活动的特点。上述这些评价策略的改变与译文强调可读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将变译能力带进高校翻译课堂,是当代社会发展对翻译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传统翻译教学的重要补充.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教会学生如何"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翻译目的、目的语读者特征选择恰当的变译方式,并在一定变译原则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内容,是翻译教学中变译能力培养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语际交流中的可译性是学术界不断探讨的话题,以概念图式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该话题可以带来新的启示。依据概念图式来审视翻译中的可译性,不难看到,不同民族的语言、思维方式既有相当程度的共同性,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特殊性。两种属性的交互作用,导致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的悖论。然而翻译实践已经昭示我们,可译和不可译并非截然对立,相反是可以在对立中统一的。正是可译与不可译的对立统一,使得翻译在实践中不断前行,成为人类语际间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4,(7):92-93
刘敏、张伶俐在《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撰文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当翻译实践遭遇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时,就产生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作为不可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翻译领域中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对于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的语义和文化特色来说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详细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及种类,并达到等值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徐小雁 《前沿》2012,(8):123-124
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源远流长,近20年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翻译理论建设和建立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成为翻译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分析我国目前译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译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魏家海 《理论月刊》2007,(2):142-144
间性协作大致包涵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和文本间性之间的协作。间性理论进入变译理论研究的视域,将丰富翻译研究的方法。文学变译需要综合顾及译者、原作者、原文、译文、译文读者、语境和超译文等因素,变译在“间性”实现,变通的结果是变译,译者的意图或加在译者身上的意图通过文学间性的运作,生产了各类变译文本。  相似文献   

15.
外国人译“积毁销骨”的笑话据说外国人翻译中国文字,最怕遇着成语。成语9有短短的四个字,却包含着相当复杂的故事,外国人耳10个单词来翻译出不见得能说透,还常有曲解的事性现。以成语“积毁销骨”为例,此语的原意是说毁谤大多,将使人无以自存。法国一名翻译家将...  相似文献   

16.
景点翻译变译的审美理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中国景点介绍的美学特征,提出朦胧意象是吸引游客的审美基础,从中西语言文字差异性视角探讨了景点翻译中变译的必要性,同时也分析了景点翻译中变译的审美理据以及变译的度。  相似文献   

17.
蒙兀儿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都格拉特部”的蒙古人。“都格拉特”(Dūqhlat),中文又译作“朵豁拉惕”或“秃忽刺”、“朵豁刺歹”、“朵忽兰”,皆系波斯语“Duq(u)lat”或“Dūkilat”的同音异译,这是元明时期蒙古中一个部落的名称。  相似文献   

18.
德国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纳粹党”,长期被译为“国家社会主义”、“国社党”,那是错误的,容易引起误解和混乱。正确的翻译应当是“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党”。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5周年,我建议,趁此机会把这两个误译纠正过来。 德语的Nazismus(纳粹主义),是National- sozialismus一词的缩写,而这个词则是由National和sozialismus两个词复合而成的。Sozialismus是个单义词,只能译“社会主义”,没有歧义。National则是个多义词,可…  相似文献   

19.
张文鹤  张汨 《思想战线》2011,(Z1):436-437
对外宣传是一种以翻译为渠道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可以说外宣翻译的质量是外宣工作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从目前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的案例,讨论外宣翻译中遵循的原则,译前处理的必要性和提高译文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中大量使用拟声词,不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原文语境,同时使小说具有音韵之美。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葛浩文在英译《天堂蒜薹之歌》时采用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并从宏观上把握葛浩文的翻译观,以期为拟声词英译提供指导。葛浩文在英译拟声词时主要采用直译法,对于不易译、不可译以及表意含糊的拟声词,采用意译、增译、减译以及造词等翻译方法和技巧,尽可能使译文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