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族的铜鼓及社会功能浅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水族现存铜鼓的分布特征、来源、型制、纹饰,文章认为铜鼓作为水族人民崇敬的器物,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器和财富的象征等作用。文章还对水族铜鼓的演奏方法、铜鼓舞蹈的演变、表现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后,世界上许多民族尚处在“蒙昧”或“野蛮”时期,中国便开始闪现出文明的曙光,迈步进入了“青铜时代”,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绝好的证据。从夏开始,历殷商、西周至春秋战国,青铜时代长达十五、六个世纪,发展相当充分,器物多样,形制复杂,纹饰精美,铭文丰富,标志着中国文化走在世界前列。战国以降,铁器勃兴,青铜文化在秦汉便呈现衰退景象,然而,在中原的青铜时代过去之后,南方民族的“铜鼓文化”又继之而起,在许多民族中广泛流传,放射出神奇的光彩。本文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探讨青铜艺术与技…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铜鼓在贵州瑶族生活中是权威的象征,富有的标志,通神的“重器”,欢乐的乐器,并介绍了瑶族民族民间铜歌鼓舞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当今第三世界的各族人民,都面临着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现实问题,这是每一个有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力争把自己民族立于世界发达国家、发达民族之林的共同愿望。如何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变为文化商品,并使文化商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实现文化消费,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问题。每一个民族都有许多文化资源,如果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抛开对自己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保护和追求,那么资源的所有者(即  相似文献   

5.
蓝英参 《当代广西》2011,(12):51-53
东兰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群山王国之中,红水河自北向南穿过东兰全境115公里,早在青铜器时代,壮族先民们就在红水河沿岸生息繁衍,狩猎农耕。面对险山恶水,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民众,产生了许多幻想,于是铜鼓被先民们当作"神物""灵器",最早流传于红水河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东兰各个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5)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特有的青铜器,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都是较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并流传至今,二者是铜鼓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通过对壮泰古今铜鼓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壮泰民族的历史关系和文化变迁,并揭示壮泰民族多元文化中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应自然,刻苦耐劳,自强不屈是水族的传统民族性格。本文分析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指出对民族文化的改造创新,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同时需要本民族人民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8.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作为风俗习惯重要内容的节日即属于广义文化范畴。 世代栖息于黔桂交界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河滨的水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节日文化。从水族最富特色的端节、卯节、苏宁喜节、霞节、洗澡节和吃新节来看,笔者认为其文化内涵主要为拜神祭租、农事安排、人际交流、娱乐渲泄,它还体现了水族的伦理道德观念。通过对水族节日文化内涵的论述,本文希望能对批判、继承、发展和繁荣水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现代化建设有点禅益。  相似文献   

9.
从原始时期起,水族乐舞文化就分作巫祭之乐和民乡之乐两种文化趋向,并由此产生出水族文化的雅俗分流,贯穿于水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与祭祀、巫祭有关的舞蹈,舞蹈者一般头戴冠饰或羽饰,手执法器。其舞姿表现为双手上举,仰天敬神,崇拜上方;与生产生活内容有关的舞蹈,舞蹈者一般不戴冠饰或羽饰,不执法器。其舞姿表现为双手下垂或平伸,有时连臂环绕,多为集体舞,是水族先民娱神娱人的民间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0.
张俊 《当代广西》2011,(9):56-56
“镇寨之重器、传家之至宝”,这说的是壮、瑶等少数民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铜鼓。在全世界现存的2400多面传世铜鼓中,河池就拥有1458面,占世界传世铜鼓的60%以上,在东兰县就有传世铜鼓612面,占世界铜鼓藏量的四分之一,占中国馆藏量近一半,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  相似文献   

11.
吞口,是富源水族地区较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物。水族群众至今还保留着在门口悬挂吞口用以避恶的习俗,逢年过节还要祭吞口,唱祭把歌,流传着吞口的神话传说,水族手工艺人擅长雕刻吞口,形成鲜明吞口文化。吞口雕刻较为精细,大多用秋木、冬瓜等质地细腻和不易变形的木材作原料,由当地手工艺人在原材料上进行画样、雕刻出整体,然后另削一柄矩木剑横插入嘴,以突出其驱鬼降魔功效,最后再用红、黑、白、黄四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彩绘图纹。富源县古敢水族乡是我省水族较为聚居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在门口悬挂吞口木雕用以驱邪避恶的习俗…  相似文献   

12.
正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从远古到现代,铜鼓跨越了二千七百多年的时空,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及迁徙、融合,形成种种经济、文化的关系,一路记刻着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少数民族在铸造、音乐、美术、舞蹈、宗教等方面的成就,形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铜鼓文化。铜鼓的起源铜鼓是源于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物,最早出现在云南中部偏西的洱海地区,春秋传入广西,秦汉后在广西中东部融入汉文化和越人文化得到全盛发展。由于  相似文献   

13.
水族文化信息资源存在分布零散、收集不全,收藏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地方文献服务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水族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也未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建立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抢救和收藏水族文献信息资料,构建水族文献服务管理体系,提供良好的水族文献信息服务,对传承和保护水族文化、促进水族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族原始宗教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族人民历史以来,普遍信仰与崇拜多神教,诸如自然物中的巨石、古木、土地、山川、河流:自然现象中的日、月、星、辰、雷、雨;动植物中的龙、凤、花草;创世纪中女性、男性代表人物及其远近祖先等等。人们相信以占卜来决定何物侵害与赐福,尊崇巫术、咒语来驱邪与还愿。故人世间凡生、死、疾病、灾荒、古、凶、祸、福或求子、求财等等,都要经巫师占卜后而敬献各种神灵与鬼魂。其神灵与鬼魂的名目繁多,据民间巫师相传,“足不足,三百六”意即360个神鬼。据此,人们封给巫师的红包(即工资)一般都是三元六角或三角六分,以示巫师能治服一年之中每天在活动的神灵与鬼魂之意。  相似文献   

15.
李明 《贵州民族研究》2007,26(1):102-107
水族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古文字——“水书”,这种文字的特殊性之一是它主要不用于人们之间的书面交流,而是用于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本文从水书文献、水族古文字义类、水族古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水族古文字的这一社会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6.
古敢水族乡是富源县水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民族乡,也是云南省水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研究古敢水族乡的发展前景,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提高整体人口素质,促进古敢水族乡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仍然是今天一个重要的课题。古敢位于云南省东部的富源县东南端,北、东、南三面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首府———兴义市相邻,西面与本县的黄泥河镇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云南通往贵州兴义的咽喉要道。在富源县范围内,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条件。古敢又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在地形上属低中山河谷槽区,岩溶地貌十分发育。一条狭窄的大石山由北向南纵贯乡…  相似文献   

17.
铜鼓     
《今日广西》2010,(5):52-53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桂海论丛》2021,37(3)
铜鼓研究是19世纪末由西方学者从东南亚开始的,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外学者都把研究重点放在古代铜鼓上,对活态铜鼓文化关注甚少。20世纪80—90年代,活态铜鼓文化研究在中国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自21世纪以来,活态铜鼓文化研究走向繁荣,中国成为了活态铜鼓文化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越南学者陶维英所著《越南古代史》第三编《铜器文化和雒越铜鼓》,对东山铜器文化的渊源关系提出了两种自相矛盾的评价。一方面承认:通过百越和越族的铜器文化比较,战国时代的汉族铜器文化很有可能对雒越铜器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即可能是由于战国铜器对岭南百越人铜器的影响,以及越族人铜器对雒越人铜器的影响,甚至可以清楚的看到现住居华南和印度支那北部的大部份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上,风俗上以及语言上的联系。所有  相似文献   

20.
水族精心挑选赛马、细心饲养赛马和独特的"跑马"方式,形成了水族赛马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水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当前,我们应当唤醒民众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传承优秀的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使水族赛马文化得以进一步地挖掘、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