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华中部队的日益扩大,如何解决华中统一指挥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现在这一地区的部队,除鄂豫边地区有多支游击队外,豫东有彭雪枫部新四军第六支队,皖东有张云逸部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和游击纵队,泰州、江都地区有新四军挺进纵队、新四军苏皖支队,皖东北有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这些部队分散在各个地区,独立活动,相互间很少有配合。已南下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还习惯于听从八路军总部指挥,不大乐意受中原局的节制。已进到江北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还属江南指挥部建制,归陈毅直接指挥。如何把这些部队…  相似文献   

2.
首取姜堰 郭村保卫战胜利之后,在苏北的部队进行了整编。为了继续东进,打开抗战局面,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别担任正、副指挥。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等部队统一整编为第一、二、三纵队。第三纵队以我们苏皖支队为基础进行扩编。陶勇任司令员,张震东为参谋长,我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团。即第三团(原苏皖支队)、第七团(原陈玉生所部),第八团(原江都独立团)。  相似文献   

3.
阿荣 《新湘评论》2002,(4):44-45
1929年3月,罗荣桓随红四军首次入闽。部队到达福建长汀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了分兵游击、发动群众的方针。与此同时,为了迷惑敌人,将部队番号作了改变。团改为纵队,营改为支队,连改为大队。罗荣桓所在的三十一团三营改为三纵队九支队,他仍担任九支队党代表。  相似文献   

4.
7、古田会议期间,毛泽东说:罗荣桓“是个人才,我们发现晚了”1929年3月,罗荣桓随红四军首次入闽。部队到达福建长汀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了分兵游击、发动群众的方针。与此同时,为了迷惑敌人,将部队番号作了改变。团改为纵队,营改为支队,连改为大队。罗荣桓所在的三十一团三营改为三纵队九支队,他仍担任九支队党代表。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关于建军原则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反对流寇主义、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反对军阀主义等正确观点。但这些正确的主张不但没有得到…  相似文献   

5.
1940年秋冬,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开进三单地区,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展开了广泛的抗日游击活动,袭击敌据点十余处,与日伪军作战四五十次,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日伪反动统治。日伪当局把这一抗日游击活动称之为“三肇事件”,视其为①“(一)中原游击共匪活动的典型形态”;(二)以日人为目标的恐怖活动;(三)进行完全自发的通匪活动。”②“三肇事件震动全东北”,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这一事件,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理解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三肇地区开展…  相似文献   

6.
"曹三团"即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游击第三团,因团长是曹诚,孝义人民亲切地称之为"曹三团".这支部队的前身是"牺盟晋西游击支队",是在孝义土生土长的抗日武装."曹三团"在与日军、阎军作战的几年间,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威名长留在了孝义乃至晋西南地区的抗战史上.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以来,在有关反映闽东三十年代工农武装斗争的论著中,都把闽东工农游击队下属的七个支队的名称,写成“闽东工农游击第×支队”,中间漏了一个“队”字。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根据现有找到的盖有第七和第十一支队队部印鉴的两张收条来看,第七、第十一支队是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七、第十一支队,而不是闽东工农游击第七、第十一支队。照此类推,一、三、五、九、十三支队也应如此。希望在今后的论述中,注意  相似文献   

8.
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湖南省工委领导的规模较大的游击武装队伍。总队辖湘中第一、二、三支队,湘东第四支队,衡阳、邵阳边境第五支队,后又成立湘西纵队,共约12000余人。此外,在总队成立前后,还有一些省工委领导下的游击队,各用不同番号名称。  相似文献   

9.
<正>我军一代名将张震,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和四师第十一旅旅长,相继辅佐彭雪枫、张爱萍驰骋淮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参与了党领导的敌后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副参谋长和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协助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挥戈华东战场,参与指挥了从宿北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系列  相似文献   

10.
周梓岸 《广东党史》2009,(5):26-26,33
1949年5月18日,兴宁县解放。7月间国民党胡琏兵团、谢海筹残部窜犯兴宁县。9月23日,第二:次窜回兴宁城,妄图在兴宁县北部建立所谓“反共游击根据地”。在这种情况下,我闽粤赣边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团,边三团和粤赣湘边纵东二支,于9月26日开始包围并攻打驻兴宁县城的谢海筹残军。围城三天,于9月29日我们夺回兴宁城。  相似文献   

11.
《湘潮》1989,(4)
杜屏杜屏(1915—— ),望城县人。1936年入团,同年参加红军并转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训练队队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特务团连长、副营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教导大队大队长,第一支队2团参谋长,新四军1师2旅参谋长,“抗大”第九分校教育长,苏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21旅副旅长,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3军67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12.
《党员干部之友》2010,(2):43-43
张加洛(1919—2003)掖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入东北军做兵运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掖县县委书记,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兼胶东抗日联军前敌指挥部政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六十二团政治处主任,第二十旅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卫生部政治处主任,军委直属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兼秘书科科长,  相似文献   

13.
夜袭丹阳     
活跃在连罗地区的闽东工农红军13独立团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中第一支队”。1934年1月2日支队政委杨而菖在解放马鼻镇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中共连江中心县委为了更好领导革命斗争,在透堡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闽东工农游击第13总队基础上扩编为闽东工农红军(连罗)第13独立团,魏耿(后叛变)为独立团团长.陈祥榕为政委.杨采衡为参谋长。扩编后,部队随即由魏耿、陈祥榕、杨采衡等带领开往罗(罗源)古(古田)交界的丰余、小善、罗厝前一带活动.避开国民党主力部队的“围剿”.开辟新区.发展武装。  相似文献   

14.
<正>1941年皖南事变后,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皖南突围部队和部分地方武装整编为新四军第七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任),曾希圣任政治委员,李志高任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九旅、挺进团。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位于芜湖市无为市红庙乡三水涧村。旧址现存师政委曾希圣的住所及师部办公室、机要室。这是一座民国初年的木结构草顶覆瓦平房,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院落占地2400平方米,院内有曾希圣亲手栽植的两棵梨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以下简称纵队)历史上曾用名“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浙赣纵队”。它是1949年初成立,编入华东军区序列的,纵队司令员为曾镜冰。但对这支部队成立的经过,解放后四  相似文献   

16.
1944年11月,八路军三五九旅主力一部奉命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下设4个大队和2个随军南下的干部大队共约5千人),在司令员王震和政治委员王首道等率领下,从延安出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于翌年8月下旬抵达粤北地区南雄附近。后由于国内形势急剧变化,部队又奉命北返,于10月初到达鄂豫皖区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并进入五师战斗序列。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钱币学会秘书长、高级经济师蒋九如在福建省档案馆查阅有关档案资料时,发现一张面额壹角的“闽中支队部钞票”。后经反复查证,确认此系当年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在驻地莆田大洋发行的纸币之一。此钞票长9厘米,宽6.5厘米,单面油印,土黄色,正面上沿中间拱框内有“闽中支队部钞票”5字,“队”字上方饰一五星,以五星为中心,两边对称各缀  相似文献   

18.
八路军南下支队,又称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是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后组建而成,在进入湖南后还一度改称“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这支部队系由八路军第359旅部队主力、需要护送南下的南方干部,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选调南下工作的干部组成;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必然抉择》(刊《福建党史月刊》1991年第5期)一文中关于张光前与闽粤赣边纵队谈判一段,不符合历史事实。张光前曾任闽粤边“清剿”指挥部少将参议。1948年3月,国民党对闽粤边10个县进行大“清剿”。张光前带一个连回到他的家乡,即我们的游击根据地梅县三乡进行“清剿”。他回到三乡后,大搞自新运动,威逼地方干部及军队家属,拉他们的亲人下山自新。大力恢复被我们摧毁的乡公所。三乡一度被搞得很糟,有几百人被迫自新了。当时,他有个侄子是我粤东支队独立第二大队  相似文献   

20.
彭雪枫(1907-1944),原名彭修道,河南省镇平县人。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大队政委、师政委、师长、纵队司令员、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北方联络局局长等职。1938年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先遣大队司令兼政委、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等职。1944年9月11日,在指挥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不幸殉国.年仅37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