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年陈伯达     
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已经沉寂了10年的陈伯达。陈伯达已经老了。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在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天磨 《党史博采》2004,(3):18-21
当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十年的陈伯达。人们对于陈伯达还活着,感到惊奇,同时,也勾起了对陈伯达问题的回忆。此时人们看到的陈伯达已经老了。实际上,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经过了深刻的自省。  相似文献   

3.
陈伯达是一位“大名人”,号称党内“一支笔”,人们习惯地称他为“老夫子”。他曾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他写的《墨子哲学思想》还受到毛泽东的夸奖。陈伯达一度成为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晚年成了阶下囚。  相似文献   

4.
巴图 《党史纵横》2004,(5):11-15
五、林彪拉陈伯达,陈伯达也主动投靠林彪,陈伯达终于成了林彪集团中的重要人物 在"九大"上,陈伯达仍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保住了原来的地位.他松了一口气.但他自己清楚,他在中央政治局中是孤立的,他的地位是动摇的.  相似文献   

5.
陈伯达是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得力“干将”,曾被称为“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当过“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党的高层领导人物.他的发迹有什么“决窍”,据《陈伯达其人》一书记载,陈伯达对他的同乡曾说过这样的私房话:“最要紧的是跟人,跟准一个人……”陈伯达跟人,他先是跟准毛泽东,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6.
霞飞 《党史博采》2006,(1):28-34
在一次讨论会上,陈伯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认识陈伯达,是陈伯达到延安之后的事情. 1937年7月下旬,日本攻陷北平、天津后,陈伯达经中共北方局同意,于8月上甸由天津乘船到青岛,经西安,于八九月间到延安.此前,陈伯达已是中国文化界不大不小的名人,他曾在北平带头掀起一场具有全国影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新启蒙"运动,并担任中共北平市委"三人委员会"成员之一.陈伯达到延安后,人生地不熟.  相似文献   

7.
霞飞 《世纪桥》2005,(10):40-43
中央高层多教人都知道,陈伯达与江青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面和心不和,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却合作了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陈伯达与江青面和心不和陈伯达早在1939年春天,就在延安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是看中了陈伯达的历史和理论功底,才选他当秘书的。由于陈伯达此前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地位不算低。所以,毛泽东  相似文献   

8.
霞飞 《党史博采》2005,(12):23-27
(续上) 与陈伯达在"中央文革"斗法 江青虽然是"中央文革"的第一副组长,但毕竟还有组长陈伯达.虽然中央规定陈伯达生病期间由江青主持"中央文革"的日常工作,但中央并没有解除陈伯达的组长的职务,因此,陈伯达还是名正言顺的组长,而且,陈伯达也不甘心只当个挂名的组长,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也想利用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这一身份管一点事情.  相似文献   

9.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央文革小组成立了,陈伯达为组长,江青为副组长。江青起初处处关心维护陈伯达,陈伯达便写报告给毛泽东,说在他生病期间,由江青代理组长职务,临时将权交给江青。然而,等到陈伯达出院后,江青却紧握权力始终不放手,从此,陈、江二人起了矛盾。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小小老百姓"陈伯达在中国共产党内擅长搞理论。他从1939年起任毛泽东秘书达31年,新中国成立后其职务最终升至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伯达在社会交往中有一个口头禅,那就是"小小老百姓"。他不论遇到谁(包括中央负责人身边的警卫战士),双手一抱拳,张口就说:"我是小小老百姓。"陈伯达太谦虚了吧!人们普遍不这样认为。陈伯达遇到一个熟识的20多岁的警卫战士说,我是"一个小小老百姓"。这  相似文献   

11.
传奇于炳然     
他从黑龙江走出国门,又回到国内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抗日统一战线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视他为大才、至友;李杜将军敬佩他的人品和才干,并委以重任.他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与曾当面许他以高官的戴笠斗智;他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陷害……  相似文献   

12.
钱江 《党史博览》2014,(10):20-24
正1966年5月31日,《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唐平铸根据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的通知,在陈伯达于当晚进入人民日报社夺权之后,也来到人民日报社办公大楼,在陈伯达和他带领的中央工作组(主要由解放军报社中层干部组成)之间进行协调。他没有想到,这一步让他深深卷入了"文革"惊涛骇浪的漩涡中,消耗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  相似文献   

13.
传奇于炳然     
他从黑龙江走出国门,又回到国内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抗日统一战线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视他为大才、至友;李杜将军敬佩他的人品和才干,并委以重任.他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与曾当面许他以高官的戴笠斗智,周旋;他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陷害……  相似文献   

14.
传奇于炳然     
他从黑龙江走出国门,又回到国内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抗日统一战线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视他为大才、至友;李杜将军敬佩他的人品和才干,并委以重任.他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与曾当面许他以高官的戴笠斗智,周旋;他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陷害……  相似文献   

15.
传奇于炳然     
他从黑龙江走出国门,又回到国内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抗日统一战线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视他为大才、至友;李杜将军敬佩他的人品和才干,并委以重任.他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与曾当面许他以高官的戴笠斗智,周旋;他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迫害……  相似文献   

16.
当年主持公审林、江集团的特别法庭副庭长、73岁高龄的黄玉昆将军,最近披露了林、江集团10名主犯的近况。黄玉昆说,“四人帮”都还在狱中。据说江青的身体比以前还好。陈伯达和黄永胜已经病死。其他几个,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都已刑满释放。陈伯达在刑满释放一年之后,于1989年9月20日因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黄永胜虽被判了18年有期徒刑,但他在10名主犯中实际的服刑时间最短。因为他只服了2/3的刑期便病死了。吴法宪出狱后定居在西安,经常上街买  相似文献   

17.
1980年11月20日,76岁的陈伯达在聚光灯的照耀下,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沉寂多年的他,成为众多的照相机、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镜头聚焦之点,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人们得知他被押上法庭的被告席,第一个直觉式的反应是:“哦,陈伯达还活着!”被告席上站着10名被告,陈伯达排在第五个,即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在10名被告中,最年轻的是王洪文,45岁;最年长的,便是陈伯达,那9名被告都是自己走上被告席的,而陈伯达则是由两名法警左右挟扶,步入法庭。  相似文献   

18.
关于陈伯达起草九大报告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是在1969年1月底的一天夜里,陈伯达开会回来和往常不同,一进大门不到他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兴冲冲地直入我们(即本文作者,当时任陈伯达的秘书——编者注)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9.
1980年11月20日,76岁的陈伯达在聚光灯的照耀下,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沉寂多年的他,成为众多的照相机、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镜头聚焦之点。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人们得知他被押上法庭的被告席,第一个直觉式的反应是:"哦,陈伯达还活着!"  相似文献   

20.
正邓小平的晚年岁月,充满着活力,闪烁着光辉。1977年他第三次复出时73岁,已经是到了许多人赋闲在家、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但他却从此步入了晚年岁月的辉煌。直至他1997年去世这20多年中,这位老人又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殚精竭虑,贡献了他全部的心血。1978年与1985年,301医院医护人员郭勤英和傅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