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山东省诸城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新世纪新阶段,该市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相适应的基层党的组织设置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的做法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张强 《前线》2012,(11):39-41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来,我国解决城乡关系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重申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奋斗目标。在首都发展的新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以新的理念作为指导。如果缺乏新的理念,因袭工业化阶段和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些原有观念,很难使城乡一体化取得理想的进展。淡化"城市化",突出"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在进入到较高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时形成的,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为导向的,侧重从制度创新意义上解决城乡关系问题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张祝华 《前线》2009,(7):20-2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近年来,随着党建工作的不断创新,房山区坚持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纳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盘棋”,着力予以推进。但由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的差异性等因素,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成为房山区委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党建文汇》2009,(3):16-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战略任务。实现党的建设城乡联动、互促互进,是主动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本期摘登中组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关于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查报告》以及各地在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具有全局意义的章大战略部署,是对各级政府提出的一项根本要求.国家设立的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被放到全国改革开放总体战略布局中,要努力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为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深化改革创造和积累新经验.通过对成渝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与市场基础的相互关系问题,可以认为:因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环节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轨道,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融合度,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所以,这就要求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切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发挥好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近年来,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首都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0,(1):12-12
改革开放拉开了调整城乡关系的序幕,农村改革不但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示范。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又作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要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0.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党的十七大明  相似文献   

11.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我国现代化模式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联系当时的实际,确立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第一代领导核心形成了国家工业化模式;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了全面发展模式;第三代领导核心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模式,、现代化模式的不断演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刑事古典学派有两种类型,即旧派相对主义和旧派绝对主义.前者可以贝卡利亚为代表,其功利主义的意志自由理论是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之上的,在刑罚本质问题上达到了功利主义与报应刑主义的统一;后者可以黑格尔为代表,其意志自由理论则以唯理论为基础,将具有自我意识的成人的意志自由作为犯罪与责任能力的基础,没有割裂刑罚报应中的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合法性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党的事业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当前我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合法性存在不足。要从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加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法律法规建设,以及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几个方面来提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产生使处于原始自在统一状态的物质世界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分化,使这种分化得以实现的真正动力是实践;也正是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分化的物质世界不断呈现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分化与统一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同时也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提出并形成了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学说为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思想提供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列宁则关注和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问题,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把人的作用和发展置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上,更重视其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行政信息公开法制化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适当限制,是构建诚信及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同时,行政信息公开法制化是构筑确保民主、保障人权、协调多元利益、反腐倡廉的和谐社会法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电子信息产业是福州的支柱产业,抓住新机遇,促进物联网产业的跨越发展,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推进福州跨越发展的关键。福州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福州应瞄准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把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生态型政府是缓解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映射与彰显,是自主创新、谋求发展的理性选择。生态型政府是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创新的高级形态,旨在实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生态化,对内部事务管理的生态化,以及公务行为的生态化。构建生态型政府的路径包括:树立和谐共生、生态优先的政府执政理念;构建社会服务职能与生态服务职能并举的政府职能体系;构建生态功能与行政功能协同治理的政府体制;构建基于利益相关的多元生态治理模式;健全政府生态制度,椅筑生态法律政策体系;倡导绿色GDP的政绩考核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是当今活跃于中国思想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其核心观点是“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这些观点充分表明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的观念体系和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必须划清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复兴儒学(儒教)”的界限,高度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对我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向度性。“向”是旗帜和形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纵的拓伸,关系到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举什么旗帜;“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精神文明横的延展,关系到能否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目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确保社会主义方向以及在此前提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状态上都面临严峻挑战。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发展中实现“向”与“度”的协调统一,切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