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今年冬天到明年6月底,是全省乡镇领导班子的换届时间。在换届之前,广大基层干部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对待换届呢?据调查,大致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是“等”。一些基层干部开始放慢甚至停下手头的工作,坐等换届。他们认为,这个时候与其干倒不如维持现状。因为干就要冒得罪人甚至失败的风险,前者会影响自己的选票,后者会使自己被上级领导视为无能,结果都可能影响自己的升迁,所以还是“啥风险都不担,啥工作都不干为好”。二是“跑”。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借换届之机谋调动、求升迁,则置正常工作于不顾,上跑领导机关和组织部门请客送…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说起深入群众时中了基层干部事先设计好的圈套而浑然不觉时,“一夜未睡好觉,感到担忧,甚至是害怕!”领导干部视察工作,本来是要到实际生活中去看一看真实情况,谁料想走的是人家事先安排好的线路;原来想要听一听群众真实的声音,谁料想听的是人家早就准备好的套话和假话。一个省委书记就这样被下属牵着鼻子走,被部下捉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某省一位省级领导干部不久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因为是自己随机选择考察地点,觉得此行很有收获。不料事后偶然得知,和他聊得颇欢、赞扬当地政府某些做法的老百姓,竟是事先被“安排”好的。他很惊讶:自己是随意下车,随意找人聊天的,居然也能“事先安排”!为此,这位领导同志“一夜未睡,感到担忧,甚至害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掌握基层实际情况,这是确保决策科学的前提条件。如果领导干部在下面听到、看到的情况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甚至“随机遇上”的人和事也有基层干部打过招呼,就很难听到实话,摸到实情,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决策也就很难保证科学合理、符合民意,实在害莫大焉。类似这位领导的遭遇,想来并非偶然。现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在“安排”上级和领导考察、调研的行走路线方面,为展示自己的政绩,隐瞒存在的问题,早已练就了一手纯熟的造假功夫,甚至敢把一个村的百姓全换成乡镇干部,按照事先统一的口径回答上级领导的提问。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体民情、察民意,检查指导工作,这本是件好事。可时下有些干部下基层之前,有关部门总是先进行“踩点”,对行车路线、参观地点和走访的农户进行精心设计和包装,甚至连走访对象见了领导说什么都提前排练好了。这种做法使领导干部下基层“走了调”、“变了味”,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在演戏。对此,基层干部群众是很反感的。   据说,这“踩点”也是很有学问的。第一要摸准领导的脉搏,投其所好。领导要看植树情况,就提前在参观现场布下植树大军,铁锹飞舞,彩旗飘扬,参观一结束,便偃旗息鼓,踪迹全无;领导要…  相似文献   

5.
听雨 《今日广西》2010,(21):29-32
善良的妻子为买二套房让家公家婆住进城里,欣然同意与当局长的丈夫假离婚,然而,一场车祸让妻子恍然大悟,这一切都缘于丈夫情人精心设下的圈套。  相似文献   

6.
最近,不少地区发现,30岁至40岁之间的人成了因经济问题落马的“主力军”,越接近40岁,这种现象越明显。这和“59岁现象”(即退休之前狠捞一把,造成59岁犯错误的较多)有某些相似之处。“39岁现象”和一些年轻干部忽视党性修养有关。但是,也和一些地方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过分强调年龄限制,甚至搞“一刀切”,刻意追求“年轻化”有关。一些基层干部抱怨,35岁进不到科级,40岁到不了处级,就没有什么“奔头”了。在这种压力下,一些干部采取非正当手段“求进步”,不断向领导送钱、行贿,从而跌了跟头。有关人士认为,一个地方官若…  相似文献   

7.
最近下乡采访时看到一种现象: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约而同想到的是先建设“富村”。建设新农村,固然很多方面都需要搞好试点、以点带面,但必须警惕过分集中资源、人为地搞“样板”的现象。人民群众将这种做法称为“垒大户”。  相似文献   

8.
解剖圈套     
在国内外颂扬警察伸张正义的影视作品中,常有警察引蛇出洞、诱敌上钩的情节描述,每每看到警察冒着生命危险扮演的吸毒者、妓女甚至毒品贩子,将真正的罪犯引诱出来并一举擒获,人们在敬佩智勇双全的警察的同时,对警察所采用的诱敌妙计也深自叹服。这种引蛇出洞、诱敌上钩的侦查破案手法就是俗话说的圈套,理论上一般称为“警察圈套”抑或“诱惑侦查”等等。警察圈套在一些特定的案件中和特殊的情况下采用,无疑是一计良谋,用于诱擒狡猾的罪犯,常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警察圈套作为一种特殊的刑事侦查方法,在刑事侦查领域久用不衰。…  相似文献   

9.
党员教育培训是一项常规性基础性工作,几乎每年都要进行。培训办得好,可以帮助党员、基层干部开阔思路、提出本领;培训办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浪费时间,甚至让党员干部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委政研室主任肖少秋认为,构建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矛盾预警机制,干部是关键,要让基层干部敢讲真话、敢谈问题。现在,一个县如果出了事,县领导首先得考虑报不报?怎么报?报得太快,对形势估计错了怎么办?把问题说严重了,上级会认为你不成熟,一句“缺乏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评价就可能让县领导翻不了身。肖少秋说:“当前迫切需要扭转这种政绩取向,基层干部解决问题是政绩,能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也是政绩,善于分析困难、敢于讲困难更是政绩。”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在社会矛盾集中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必须要有人能在第一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一些基层干部中存在着所谓“三比”现象,折射出了这些干部思想道德的种种问题,值得各级领导重视。 一比职位,“不到北京不知自己官小”,千方百计要官、买官。有些基层干部原来很少跑大机关,在一个小天地中称王惯了,也似乎安于现状,比较  相似文献   

12.
批评要让战士服气。首先要给战士解释的权力。有些基层干部把自己当成“土皇帝”。搞“一言堂”。认为自己是领导,领导主要是管人的。是有身份的,应当自己说了算。无论自己批评的对与错。战士都没有辩解的权利。只要战士一开口说话。就给其戴上“顶撞领导”的高帽,变本加厉地训斥。在部队这个大家庭里.干部与战士之间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无论批评的对与错。都要给战士解释的权力。即使批评错了。让战士纠正自己批评的错误。也是给自己一个改正的机会.更是再次给自己赢得战士尊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许多基层干部向笔者反映了目前干部考核中存在的“五多五少”现象: 一是对显性“政绩”考核多,对隐性“政绩”考核少。比如财税任务、计生工作等显性指标是衡量基层干部业绩好坏的“硬杠杠”,而干部人品的好与坏,为民办实事的多与少等往往成为干部看不见的“政绩”,难以在考核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基层干部提拔、调动的周期较短,干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干出更多看得见的“政绩”,一些立竿见影的“政绩工程”往往成了干部从政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以强化干部宗旨观念为主线推进学习教育活动逐步深入中共江西省浮梁县委 我县在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针对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行为中存在的不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脱离群众、甚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等问题,开展学习教育,促进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以此推动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是强化宗旨观念专题学习教育,打牢基层干部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思想基础。通过严格的学习培训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基层干部摆正“主人”和“公仆”的关系,提高了大家对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  相似文献   

15.
张浩 《群众》2020,(10):68-69
对于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人来说,把党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精神落实到基层,促成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是一门学问。笔者认为,现阶段,用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去滋润基层干部的心田,同样能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效果是显著的。在基层干部中,“小官巨贪”的现象并非个别,相比“高官大员”的“虎害”,这种“蚊蝇式”的腐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在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向半月谈记者反映,在一些地方,“一把手依赖症”有所抬头,原本正常办理的工作都要一把手过问,依赖一把手推进。一些一把手甚至成了对上、对下的唯一“把手”,部分副职成为二传手。这一现象制约基层正常运转,凸显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短板。  相似文献   

17.
几乎所有的领导在批评人时,都特别不喜欢部下强调客观理由,为自己辩解。每当这种时候,无论平时再和蔼可亲的领导也会忍不住失去耐心,甚至皱着眉头撂下一句:“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相似文献   

18.
<正>继"文山会海"之后,"陪会"又成为困扰基层干部的一大难题。近期,媒体披露了大量"参加这些会,就是坐在那里等散会"的"陪会"现象,在曝光的个别案例中,甚至出现了一个县长"一天接待九拨领导"等极端现象。"陪会"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明规则",不断在基层上演。在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里,"不把领导陪好,顶上乌纱不保",有的干部还担心"礼数不周",给自己的工作"埋下隐患",因此,无论会议大小,一些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也要到场出席会议。事实上,"陪会"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工作时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在一些基层部门甚至出现了"人少会多,到处赶场"的情况,这让基层干部身心俱疲。从本质上看,"陪会"俨然成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基层"陪会"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怎样惩治基层"陪会"顽疾?这些均成为当前基层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特邀相关专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由于政策不配套、中央对基层政府和农民执法尺度不一等原因,造成很多新问题、新矛盾单纯依靠基层政府无法化解,致使基层干部夹在上级政府和农民中间两头受气。基层干部形象地比喻自己是:“上边压,下边顶,乡镇干部是个出气筒”。近来,记者在河南乡下采访时,所遇的“出气筒干部”纷纷大倒“苦水”。 政策不配套 出力不讨好 由于政策不配套,或者出台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强,使基层干部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能在不执行或变通执行之间选择,使基层干部工作起来如履薄冰。 镇平县青山乡党委书记孙英齐两年前因平摊农林特产税被群众告到法庭上,并以败诉告终。加重农民负担吃官司输,活该!但记者万没料到他竟一肚子苦水。  相似文献   

20.
近闻,一个单位为了开好年终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组织由基层党小组长、工班长及职工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职工群众对领导班子及领导个人的意见和建议。然而,尽管会议组织者反复动员了好几次,就是不见下面有动静,使会议陷入了“无言”的尴尬境地。最后采取发放意见表的形式征求意见,结果还是有多数职工写上了“没意见”三个字而匆匆离去。职工真的没意见?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实在让人质疑。冷静思考,基层职工“没意见”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个单位领导班子及领导个人的工作和学习表现都十分好,无可挑剔,让职工群众非常满意,实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