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5年整风时,被鲁迅称为写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的老作家舒展,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春联絮语》,文中有两副专门赠给党员干部的春联:其一是:“才要真爱,名要厚爱,总之自己要自爱;党不可欺,民不敢欺,实于良心不忍欺。”其二是:“为政惟求于民便,国事常如家事;公务皆可与人言,民心即在吾心。”老先生赠此两联,对干部勤政廉政寄予厚望,至明至衷,至善至诚,读来不由不感动。清明廉政,这是人民的向往。自古以来,清官就为人民所千古传诵。明代的海瑞,平时靠自己刨地种菜补贴家用,其母做寿仅市肉二斤,…  相似文献   

2.
杨家学 《团结》2011,(2):11+16-11,16
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这样问他: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人民安定、政治平稳?孔子的回答是:“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即是说.国家要有足够的兵力来保障安全.要让老百姓能够吃饱.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孔子认为在这几条中间,信仰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相似文献   

3.
慎独,就是在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慎不苟。语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镇其独也。“古人常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贵君子之有道,人暗室而不欺”。“屋漏”是指居室内西北角,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相当于所说的*暗室*。印入在独居斗室,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也能洁身自好,问心无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考验。东汉太守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夜拒黄金十斤,成为千古镇独佳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慎微,就是对于细小琐碎之本要警惕、谨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相似文献   

4.
去年年底那阵攀比风刮来时,有些单位开始还能抗一抗,后来“群众意见”来了:“人家手里拎着,袋里装着,就我们厂正经!”有的干部也劝领导:“多发点儿吧,照顾群众情绪嘛!”后来怎么着?跟风跑了。这叫“民不可欺”啊!  相似文献   

5.
诚信,为政之枢要,政治文明之标志,和谐社会之基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执政者只有取信于民,民众才会接受其理想教化,服从其指挥领导,才能团结一心,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民主意识的逐步普及和不断增强,民不可欺、无信不立的规则更加真切地成为执政之基、为官之本。  相似文献   

6.
政务诚信是指政务活动中的各级政务机构和政务人员对公民真实不欺的一种行为表现,要求做到“内诚于心”和“外信于行”。依据对政务主体诚信缺失控制力的不同,政务诚信可划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政务诚信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7.
江苏海安县委组织部蔡晓明、吉让余: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厂长负责制以来,一些企业党建工作之所以运行质量不高,效果不佳,与配备的党务干部有直接的关系。一是年龄偏大。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少企业不得不将年轻人推上“前线”,而由那些曾有贡献但接近退休年龄的老同志担任党务干部,认为他们搞生产经营已不胜任,但做党务工作还可以。这种由片面认识带来的把党务干部当成“二线干部”的做法,直接影响了企业党建工作,弱化了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c二是身体偏差。一些企业认为,党务工作是‘欺任务”,看不见,摸不着,…  相似文献   

8.
“人欺地皮,地欺肚皮。”这是中国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终年耕耘总结出来的生存格言。讲的是要以诚信立身,不欺不怠。 波诡云谲的工商界,是否也通行这一准则呢? 许多人不信。“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无奸何以言利?也正因为总有人将此奉为行事的圭臬,社会上才总是充斥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短尺少寸、使奸耍滑的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就企业而言,产品质  相似文献   

9.
诚信,为政之枢要,和谐社会之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民主意识的逐步普及和不断增强,民不可欺、无信不立的规则更成为执政之基、为官之本。因此,坚持诚信执政,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已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张继敏 《党政论坛》2009,(16):15-15
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寒山子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样的弹语中其实包含了人生的很多哲学,而宽容则是一种很重要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在住进农民陈天源家后,直到凌晨还难以入眠。低矮的蚊帐里如同蒸笼,无奈,大家只好把蚊帐掀开,蚊叮虫咬,自然睡不安稳。为什么农民睡得着干部睡不着?有同行者反思道,怕是习惯了从空调车到空调房,对艰苦的环境陌生了。对此,曹伯纯深有感慨:只有真正体验群众疾苦,才能“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在决策时,才能自觉遵守“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的原则。 毋庸讳言,淡忘根本、贪图奢逸确已成为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大顽症。一些人一旦身居高位,大权在握,…  相似文献   

12.
所谓官德,指的是为官者所应具有的道德要求,这既包括与其行政职权相关的职业道德,也包括可能影响行政行为的私人道德。古人云“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在当代则是“德不厚者不可为官”。但是最近有关官员失德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说:“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  相似文献   

13.
王锡荣 《各界》2014,(6):28-29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从民三开始,研究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他认为鲁迅的思想中受佛家的思想影响不少。有一次鲁迅对他说:“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  相似文献   

14.
胡德平  周海滨 《各界》2011,(11):6-9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很早以前,父亲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足很明确的:“藏富于民,让人民富起来。”一直以来,他既不认可苏联和东欧那种加重群众负担的高积累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建邺区法院民庭法官金立安“制造”了江苏省第1份带有“法官后语”的判决书,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转载。其买这已不是新鲜事,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从1996年6月开始,在1份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的第二审民事判决书上,首次附设“法官后语”,然后有选择地在二审、再审民、刑案件裁判文书中试行。而建邺区法院附设“法官后语”的判决书则是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件,案情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史海威 《党政论坛》2012,(19):62-62
《人民日报》8月22日发表石严的文章《重在以实践取信于民》(以下简称《重》文),文章指出:“取悦”有讨好之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是通过自身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实践来取信于民。这个观点没错。但文章通篇强调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现实,着重“取信于民”,而对“取悦于民”颇有点不以为然。对此,  相似文献   

17.
“为民作主”是指各级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坚持从群众实际出发,尊重和保障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其核心价值是为人民服务。“让民作主”是指在事关群众利益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发扬民主,依法保证群众按自己的意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核心价值是人民当家作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的执政方式应由“替民作主”向“为民作主”转变,且与“让民作主”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三论     
《党政论坛》2011,(24):14-14
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巧;人生三不争:不与上级争锋,不与同级争宠,不与下级争功;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人生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人生三和: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人生三件事不能等:孝老.行善,健身;学说三句话:算了!不要紧!  相似文献   

19.
李兴濂 《各界》2011,(2):96-96
上古帝王尧舜,被儒家学派形容为古昔圣王,是至善至美,空前绝后治国平天下的圣君明王,仿佛人类所有的美德都集中在他俩身上。孔丘在《论语》中赞美他:“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  相似文献   

20.
编后语     
治国重在治吏,古人云:“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所谓“明主治吏不治民”有其深刻的哲理。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正式施行,本期我们再次聚焦了公务员这一主题,选编的四篇文章从多个角度论及了公务员队伍建设。一讲诚信,二说能力,三谈道德,四议倦怠度。虽然不能说涵盖了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全部内容,但点到了当前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