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分离自20日龄雄性SD大鼠附睾和肾周白色脂肪组织的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采用MTT比色法、油红O染色提取法分析了100~400 nmol/L胰岛素对其增殖、分化的影响,同时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了该浓度胰岛素对分化标志基因———脂肪酸合酶(FAS)、乙酰CoA羧化酶α(ACC1)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胰岛素能有效地促进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P<0.05),在400 nmol/L以下具有剂量依赖性;胰岛素处理72 h能显著提高脂肪细胞FAS和ACC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P<0.05)。证实胰岛素对原代培养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用 2月龄SD大鼠睾丸与附睾总RNA为模板 ,运用RT 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探讨了Lipocalin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 (L PGDS)基因在大鼠睾丸与附睾头、附睾体和附睾尾中的表达及其差异。结果表明 ,L PGDS基因在大鼠睾丸中没有表达 ,在附睾中有较强表达 ,附睾头表达量最高 ,附睾体次之 ,附睾尾最低 ,表达量存在差异。提示 ,L PGDS在精子成熟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羊口疮病毒(ORFV)F1L基因,以该病毒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得到1011bp的F1L基因,将其插入pMD18-TEasy克隆载体,构建了F1L基因克隆重组质粒;再将该基因片段插入pGEX-6P-1表达载体,通过PCR、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得到F1L基因插入方向和读码框结构均正确的阳性质粒,表明,成功构建了羊口疮病毒F1L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对F1L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发现F1L蛋白亲水、无信号肽,B细胞表位主要位于第4~8位、第16~22位、第32~53位、第59~73位、第82~99位和第123~133位氨基酸。这将为建立ORFV诊断方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及合成肽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肠埃希氏菌表达猪瘟病毒E2蛋白的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pPROEX HTB融合蛋白表达系统 ,将猪瘟病毒E2 基因与 6×His的编码序列在大肠埃希氏菌BL2 1(DE3)中进行融合表达 ,表达蛋白质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用 8mol/L尿素溶解包涵体后 ,利用镍离子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结果 ,在SDS PAGE上显示出一 17ku的目的蛋白条带 ,纯度达到 90 %以上。纯化后的蛋白变性、复性处理后能与猪瘟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检测犬新孢子虫更为特异、敏感的PCR方法,分别以MAG1、SAG1和Nc5为靶基因进行PCR检测,并从敏感性、特异性和临床样本检出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以Nc5为靶基因的PCR方法敏感性最高,最小检测DNA量为17.8fg/μL;以MAG1为靶基因的PCR方法敏感性最低,最小检测DNA量为17.8pg/μL;而以SAG1为靶基因的PCR方法的最低检测量为178fg/μL;3种靶基因引物均扩增不出刚地弓形虫、牛瑟氏泰勒虫、猪附红细胞体等基因片段,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28份已攻犬新孢子虫标准株的BALB/c小鼠组织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以Nc5基因设计的引物检出率最高,为75.0%(21/28),明显高于SAG1基因的67.9%(19/28)和MAG1基因的53.6%(15/28)。本试验为新孢子虫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更为敏感、特异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 2对引物V4L1、V4L2和V4L3、V4L4 ,用RT PCR法对新城疫病毒 (NDV )V4克隆株的L基因进行了分段克隆。用V4L1、V4L2扩增出约 4 .1kb的V 4LA片段 ,用V4L3、V4L4扩增出约 3.5kb的V 4LB片段 ,分别对克隆出的 2个片段进行序列测定 ,并用DNAsis软件比较分析后进行拼接 ,得到长约 7.2kb、包含有NDVV4克隆株L基因全长的核苷酸序列。NDVV4克隆株L基因mRNA全长为 6 70 4bp ,拥有 1个 6 6 15bp的开放阅读框 ,推测其编码的氨基酸数为 22 0 4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 :V4克隆株与HB92V4株L基因的同源性为 99.0 % ,与LaSota、B1、B1T(美国Takaaki分离株 )、BeaudetteC、Clone30、F4 8E9、SF0 2和ZJ1株的同源性为 94 .1%~96 .5 %。  相似文献   

7.
根据基因文库中减蛋综合征病毒 (EDSV)AV12 7株的序列设计 1对引物 ,从四川本地分离的EDSVSG930 1株中扩增出六邻体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UC1 8的多克隆位点中 ,经PCR、酶切分析、DNA杂交分析和序列测定证明 ,所扩增、克隆的基因包括了六邻体蛋白基因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在内的完整序列。用光生物素对含六邻体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标记后 ,采用斑点印迹法对 4株EDSV(标准株AV 12 7株和 3株四川分离株 )、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鸭瘟病毒的核酸进行检测 ,结果 ,该探针能检测出 4株EDSV ,但不能检出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鸭瘟病毒。表明该六邻体蛋白基因探针具有特异性 ,检测的灵敏度高达 12pg。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猴头菇多糖(HEP)对氧化应激状态下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增殖和紧密连接(TJ)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100 g/m L脂多糖(LPS)处理建立IPEC-J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在预试验基础上选用125、250、500 g/m L不同质量浓度的HEP处理细胞2、4、8 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其对正常及氧化应激的IPEC-J2细胞增殖的影响;选取其中最佳的HEP浓度,依上述方法处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J相关的Occludin、Claudin及ZO-1基因m RNA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的HEP浓度和作用时间对正常细胞增殖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LPS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均有缓解作用(P0.05);HEP的最佳质量浓度为250 g/m L、最佳作用时间为4 h;250 g/m L的HEP作用4、8 h均能显著提高氧化应激状态下,IPEC-J2细胞Occludin、Claudin和ZO-1基因的m RNA表达量(P0.05)。结果表明,HEP能够促进氧化应激状态下IPEC-J2细胞TJ相关基因的表达,缓解LPS诱导的氧化应激对IPEC-J2屏障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采用RT-PCR方法从新城疫病毒(NDV)ClassⅠ强毒株9a5b中扩增出了L基因C末端的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6P-1中,测序验证后转化入表达宿主菌BL21进行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蛋白接种8周龄BALB/c小鼠,制备L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bolt方法共同检测所获得的抗体。结果显示,重组菌可表达出分子质量约为39ku的重组融合蛋白。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菌体中。多种方法筛选显示成功制备了4株单克隆抗体。免疫特异性鉴定结果表明,在所获得的单抗中,4株单抗均具有ELISA和IFA效价,且4株单抗与ClassⅠ毒株的反应均强于与ClassⅡ毒株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口蹄疫病毒P1 2A和3C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A型口蹄疫病毒(FMDV)AV88(L)和XJ99株的P12X基因和AV88(L)3C基因的阳性克隆质粒为模板,用PCR扩增各基因片段,酶切后分步定向亚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BABE-puro上经PCR、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获得了2个含不同RGD基序的A型FMDV衣壳蛋白和蛋白酶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BABE-AV88(L)P1 2X3C和pBABE-XJ99 P1 2X3C,为研究安全、高效、低成本的FMDV空衣壳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炭疽杆菌基因组组成、炭疽杆菌基因组的特征及其在基因检测中的应用几方面阐述了炭疽杆菌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分别位于pXO1和pXO2质粒上的主要致病毒素编码基因pagAl、ef、cya和参与荚膜合成的主要蛋白编码基因capA、capB和capC的作用,认为这些炭疽杆菌特异基因序列是建立基因检测体系的可靠基础,其标志性序列有早期发现的序列指纹图谱、高度保守基因序列和最新发现的高度特异基因序列,基因检测方法从早期的RFLP、VNTR、单重PCR、多重PCR发展到最新的实时定量PCR,随着标志性序列特异性的增加和检测方法的改进,炭疽杆菌的诊断工作变得更加准确和快捷。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了解MDCK细胞感染犬细小病毒(CPV)后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研究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以及细胞抵御病毒感染的机制。利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持续感染犬细小病毒的MDCK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用Real-Time PCR技术加以验证。结果显示,获得了359个差异大于1.5倍的表达基因(P0.05),占总基因数的1.53%,其中193个上调表达(0.84%),166个下调表达(0.69%)。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聚类分析,小部分涉及免疫应答、生长周期调控、信号转导和蛋白酶活性,其他大部分基因功能未知。利用Real-Time PCR随机验证5个基因在持续感染CPV后的差异表达,其结果和芯片杂交的结果一致。表明建立了MDCK细胞持续感染CPV后的差异表达谱,初步了解到CPV对宿主细胞的制约作用,引起部分细胞增殖调控相关基因发生了表达下调,以及细胞对感染的积极应答反应,部分免疫反应基因、肽链内切酶活性基因等发生了上调表达,从而为探索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抗病毒途径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用冻存的禽脑脊髓炎病毒VanRoekel(AEVVR)株通过SPF鸡胚传代复壮 ,获得了试验用病毒株样本。根据已知禽脑脊髓炎病毒 114 3(AEV 114 3)株的衣壳蛋白VP0、VP3、VP1基因序列 ,设计了 3对引物 ,分别扩增AEVVR株的VP0、VP3、VP1基因 ,将RT PCR产物进行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AEVVR株与AEV 114 3株VP0、VP3、VP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 95 .1%、93.6 %和 93.9% ;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 97.5 %、97.5 %和 99.6 %。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8株Ⅰa型和10株Ⅱ型牛源无乳链球菌的sip基因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采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并克隆入pGEM-T Easy载体后测序,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和构建了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18株菌株的sip基因全长均为1 305bp,无基因缺失。8株Ⅰa型菌株之间的sip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和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8%~100%和99.5%~100%;而10株Ⅱ型菌株之间的sip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和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18株菌株与其他不同来源、不同血清型参考菌株相应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8%~100%和96.8%~99.8%。sip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18株菌株处于2个不同的大分支上,其中Ⅱ型菌株处于同一分支上,与中国菌株Mf32和美国菌株GB01068、GB01089的亲缘关系最近,而Ⅰa型菌株处于另一个分支上,与中国菌株Ly2和美国菌株GB00549的亲缘关系最近。说明8株Ⅰa型菌株和10株Ⅱ型菌株分别来源于不同的菌株,但它们的sip基因同源性很高,而且与参考菌株的sip基因相比,目前仍属于保守基因。  相似文献   

15.
参照牛TLR4、TLR2、CD14、MD-2基因序列设计了相应基因的引物。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体外培养的荷斯坦乳牛乳腺和乳腺上皮细胞中Toll样受体TLR4、TLR2及辅助因子CD14、MD-2基因。结果显示,乳腺上皮细胞中存在TLR4、TLR2、CD14和MD-2四个基因的表达,而乳腺中除MD-2未检测到外,其余3个基因均扩增成功。说明该受体及辅助因子可能参与了乳腺的先天性免疫防御。该研究为探讨乳腺的先天性免疫及乳腺上皮细胞在乳腺先天性免疫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13株耐环丙沙星食品动物源沙门菌进行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及质粒介导耐药基因的扩增测序、有机溶剂耐受试验、HeLa细胞侵袭试验,探讨其多重耐药的分子特征。结果显示,菌株均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7株对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或低水平耐药(最小抑菌浓度0.125~4μg/mL),靶位基因无突变或gyrA单位点突变及外排泵活性增强;5株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最小抑菌浓度32~128μg/mL),均在gyrA和parC发生双位点突变及外排泵活性增强,其中4株携带β内酰胺酶blaCTX-M基因。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的沙门菌的侵袭力显著高于敏感菌株。表明患病食品动物源沙门菌中,无论外排能力增强与否,gyrA单位点突变或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阳性,仅导致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低水平耐药;而外排泵机制联同染色体靶位基因突变可导致菌株对环丙沙星的高水平耐药,往往同时携带blaCTX-M基因;临床分离沙门菌随着对环丙沙星耐药程度的增加侵袭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不同动物间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对分离的23株鸡源、14株猪源和8株牛源大肠杆菌进行了耐药性测定,并对其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同种动物之间、猪源与牛源flor基因的相似性为100%,鸡源与猪源、牛源flor基因的相似性为99.8%。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flor基因(登录号AF231986)进行比对,鸡源flor基因在开放阅读框的第439,479,683位出现点突变,猪源、牛源flor基因在开放阅读框的第439,683,1100位出现点突变。由flo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番鸭细小病毒(MDPV)FM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了MDPV YZ株的VP2和VP3蛋白基因片段.将扩增后的VP2和VP3蛋白基因克隆到pCR 3.1 T载体上,MDPV YZ株基因大小为1764 bp,编码528个氨基酸,并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测定结果表明,我国分离的MDPV YZ株蛋白基因序列与国外发表的序列的同源性为98.5%.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鸡贫血病毒(CAV)VP1、VP2、VP3基因酵母双杂交载体并鉴定其自激活作用,从CAV细胞传代毒M9905毒株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分别扩增VP1、VP2和VP3基因,采用Gateway技术将VP1、VP2和VP3基因分别克隆到酵母双杂交载体pDEST32和pDEST22中,构建了诱饵载体及猎物载体,经酶切和PCR鉴定且测序正确后,用醋酸锂法转化酵母菌株Mav203,通过缺陷型平板SD/-Leu/-Trp/-His和SD/-Leu/-Trp/-Ura筛选以及LacZ报告基因检测载体有无自激活作用。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诱饵载体pDEST32-VP1/VP2/VP3和捕获载体pDEST22-VP1/VP2/VP3,并证明其VP1、VP2和VP3蛋白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无自激活作用。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探索CAVVP1、VP2、VP3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流产布鲁氏菌bp26和omp10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布鲁氏菌外膜蛋白bp26基因和omp10基因,对分离的布鲁氏菌和参考布鲁氏菌菌株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以明确分离的布鲁氏菌和参考布鲁氏菌菌株与基因库中的布鲁氏菌外膜蛋白bp26基因和omp10基因间的同源性.根据GenBank中的布鲁氏菌bp26基因和omp10基因,分别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以提取的分离株布鲁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