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占彦 《西部社会》2003,(6):29-29,33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宁夏境内贺兰山东麓诸山口的山壁和山前岩石上,沉睡了五、六千年的岩画、原始人类居住的房址、祭坛、石器被先后发现,引发了考古、史学界的轰动及至今不衰的贺兰山岩画热,进而形成中外游客蜂拥赞赏的景区。经中外专家科学考证,贺兰山岩画为远古人类用石器或金属工具磨刻在石头上的史前文化遗产,尤其以人面像岩画数量多而集中,名冠世界岩画之首,在世界岩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91年、2000年国际岩画委员会两次年会均在宁夏首府银川市举行,中外专家提出在银川建立世界岩画博物馆议案。同期,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物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列入非正式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近几年来,贺兰山岩画的保护和开发得到了自治区政府和银川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及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对贺兰山岩画的保护管理和岩画景区开发建设倾注了并常艰辛,取得卓越成效。而今,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在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前期准备,拟启动贺兰山岩画申报世界遗产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3.
岩画是原始艺术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透过那些古老的洞窟岩壁画,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不仅会为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所震撼,更为古人类的气魄所折服,还为那遥远的神秘的不可知的时间和空间而感慨万分。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的西畴县,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南部。境内群山逶迤,江河纵横,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壮、苗、彝、汉、蒙古等民族聚居生息的一片沃土,也是“西畴人”和西畴岩画的诞生地。它们的发现均在云南的史前文化中,占有极其珍贵的一席。  相似文献   

5.
岩画,是古代先民创造的伟大艺术,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陡峭的岩壁上都可以发现远古时代的岩画遗迹,享誉世界的贺兰山岩画是中国古代岩画艺术宝库的珍品。生长在宁夏的著名画家张学智以超人的艺术胆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发掘、创新,将晦涩难懂的远古石刻转化为现代水墨艺术,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更贴近现代审美取向的"中国印象岩画"。其作品将远古与现代,历史与文化,具象与抽象有机融合,追求"似与不似"的艺术境界,并率先提出了"中国印象岩画"  相似文献   

6.
杨培华 《台声》2010,(9):26-26
7月11日至16日,为期5天的时间里,来到宁夏的台湾青年学子们浏览了沙湖、沙坡头、镇北堡影视城、中华回乡文化园等景区,参观了灵武水洞沟遗址、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中卫高庙等名胜古迹,观看了大型回族舞蹈《月上贺兰》,真切感受了宁夏古老的黄河文化和深邃的西夏文化,尽情领略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和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7.
罗九牛 《前沿》2009,(4):97-99
本文认为在自古以来从中国北方至西南东部存在着一条生态文化的疆界——半月形的边地生态文化带,数千年来它将农耕文明与畜牧文明在空间上隔离开。本文还论证了这条文化带的形成过程以及主要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彭林 《传承》2012,(17):45-47
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的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的,因而人们用"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称呼加以区别。中国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保持中华文明发展的势头,再造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河洛文化与妈祖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曾经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文化圈涵盖当今的中原地区,周边与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秦晋文化圈和燕赵文化圈相衔接。河洛文化的内容包括原始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  相似文献   

10.
席锁柱 《前沿》2012,(9):157-159
游牧文化凝聚着游牧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游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程不仅是文化工程,而且是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大众传播的发展为游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当今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游牧文明能否适应并跟上时代发展,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本性,其涵盖的意义非常广泛,不断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应是其应有之意。加强民族文化必须要由经济主导转向环境主导,由政治推动转向生态共享推动,树立基于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席锁柱 《前沿》2013,(5):9-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和灵魂。每个民族形成的独特文化和传统都是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条件。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历史上,游牧文明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几千年的生态安全保障,而在荒漠化日益威胁我国北方乃至全球的今天,游牧文明的现实与战略意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本文在牧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游牧文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中西方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认为文化融合是包括文化来借在内的一系列发展过程,文化采措是实现文化融合的途径和手段,指出心理认同程度是判断文化融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三四十年代文化争论中,中国文化学者关于文化是否可分及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的讨论作了回顾,指出文化是可分的,并对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融合的,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是可以选择的,但是这种融合和选择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则取决于本民族文化的结构、层次和需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谭贤楚 《前沿》2002,(12):148-150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 ,经济全球化日益激烈 ,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创新”。本文通过对科学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关系的探讨 ,认为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并指出二者的“融合”是实施文化创新的关键 ,文化创新是其它一切创新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传播是文化发展演进、传承扩散的途径和手段.文化经典的传播主要指文化的要素、内涵和精神的流传、播散.在实践过程中,不但整体形态的文化必含传播,就是单项的文化要素也必有传播这一运动形式.而任何传播行为必运载着相应的文化则更是显然的事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主要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宗教、道德、教育、艺术等元典.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当代传播,不仅有利于发扬、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振兴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叶隽 《北京观察》2012,(6):64-67
正在我看来,我们一定不能孤立地看待文化,一定要以一种文化社会学的视域冷静考察之。对于任何一个对异文化稍感兴趣的人而言,《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一书都是值得推荐的。因为作者不但以其思想穿透力远远超过就事论事本身的漫谈论说,而且在简洁的语言之后显出深厚的学理知识支撑。我甚至进一步要说,任何一位精英人士,都不妨展卷一读此书,它会帮助我们理解文明史进程中的  相似文献   

20.
赵远琪 《湖湘论坛》2002,15(3):62-63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范式,它与现代先进文化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网络文化在其发展中,必然经历与先进文化摩擦、磨合、交融的辩证过程。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必须正确看待网络文化的利弊,积极引导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融合,发挥网络文化在弘扬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一、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同质性网络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划时代的成果,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革命性飞跃。虽然网络文化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难以避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质文化,总体上与先进文化有着相容性和一致性,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