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自戈尔巴乔夫1985年4月秉政以来,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发生了世所共睹的剧烈变化。这六年多改革岁月给文化领域带来了什么呢? 苏联文化学者认为,当代苏联文化的物质体现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政治思维中。新思维中包涵的思想——当代人类文化的认同性及文化中人文因素的突出——就是改革时期苏共文化  相似文献   

2.
90年代第一年,苏联社会经济状况明显恶化,出现了许多反常的现象。苏联官方和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国民经济已经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一、经济危机的表现和特征1.经济出现负增长。戈尔巴乔夫执政六年来,除1988年经济呈上升趋势(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5%)外,总的来说,苏联经济日趋恶化。从反映国民经济综合情况的国民收入这一指标看,戈尔巴乔夫执政前的1981~198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2%,而1986~  相似文献   

3.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新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揭开了苏联新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近四年来,苏联的改革步步迈进,不断深入,从以经济改革为主发展到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到首位。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在理论上的破与立上.  相似文献   

4.
苏联从五十年代初赫鲁晓夫开始搞政治经挤体制改革,到现在戈尔巴乔夫的根本改革,已有三十多年的改革历史,过去我们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介绍和研究较多,而对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介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想就苏联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改革扩及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经济改革本身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一、从总体上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首先发起了一场“公开性”和民主化的革命。当前正在着手经济改革。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苏联经济状况不佳,并产生了停滞现象和危机前兆,出现了消极的社会发展趋势。为根本铲除消极现象,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综合、根本的改革。经济改革更深层的原因是,前15~20年间苏联社会的消极变态,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消极变态,始于斯大林时期,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相脱离;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主要精力首先集中于发展生产,而不是旨在社会发展,不是旨在一切为了人。因此,经济改革并非仅仅是克服勃列日涅夫消极停滞  相似文献   

6.
戈尔巴乔夫已是苏联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的一部分。在世界历史上,他在20世纪的政治家中赢得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他着手的改革将改变苏联的性质。由于戈尔巴乔夫的积极主动,才克服了国际关系中的所有障碍并使之和谐。改革世界政治的第一步必然是苏联国内外政策的转轨。作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意图当然不是想改变世界的事态,而是将其国家从危机中拉出。他知道,要使苏联摆脱危机,必须在国际关系中摆脱对用制造军事紧张来解决国内问题的迷恋。这一认识使他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苏联在世界中若要保持其地位,一定要修改其落后的政治制度并使经济有效运转;二是改善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以保证苏联内部发展有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戈尔巴乔夫的思维早在年青时期就已形成,它推动他把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7.
对俄罗斯总统制的研究,国内学术界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前苏联和俄罗斯为什么要选择总统制?总统制出现以后为什么会屡经波折?俄罗斯总统制会发生哪些可能的变化?这些都是亟须探讨的课题。本文拟从政治制度化的角度解释俄罗斯总统制演变的过程,并对目前总统制所处的阶段作出估价。 一、制度资源短缺与总统制的产生 在苏联实行总统制并非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才提出的。早在1936年和1964年苏联曾两度有过总统制的创议但都没有获得认可。其原因在于苏共仍有足够的政治动员能力来维护其  相似文献   

8.
一、主流派的路线转换自1989年下半年苏联改革危机不断、险象环生的局面形成之后,1990年初春,苏联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又出现了一次重要的转折:无论戈尔巴乔夫本人是否承认,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是,在此以前,戈氏奉行所谓“先政治、后经济”的“改革”路线,也即戈氏的一切努  相似文献   

9.
苏联改革的两面性:从改革走向崩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苏联突然解体了。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带入了一场典型的革命性进程之中。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非常谨慎,随后逐步扩大到政治层面,并升级为激进的政治诉求和改革,进而持续升温成为一场革命性的大动荡。旨在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苏联版"热月政变"由此出现。实际上,前苏联的这场改革并不像当下一些政客抑或是戈尔巴乔夫本人所讲述的那样,是一场有计划的、有组织性的,旨在实现民主化、西方式的民主社会类型和市场经济的改革。苏联的解体也并非因为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事实上,苏联的经济早已是一潭死水。苏联之所以会走向解体,主要在于其一系列旨在解决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改革准备既不充分,信息也不全面。历史上不乏各种经意和不经意的结果,这场改革将苏联整个社会推入了政治经济不断沉沦的漩涡,引起权贵阶层尤其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执政者的不安。这反过来又催生了一股压力,要求迅速纠正这些意料之外的结果。从本质上说,苏联解体是这场自上而下改革的结果,这场改革的开始是由于部分苏联精英利用了苏联上层社会对激进改革以及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的诉求,然而却以整个社会体系的改变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苏联从1957年开始,就对其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到现在已经历时三十年。但无论是在赫鲁晓夫时期,还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每次改革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难以彻底,因而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如此步履艰难?阻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症结是什么?对于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苏联改革两个阶段分为两部分来论述。这两个阶段分别是1985—1989年的兴盛时期和1989—1991年的衰落时期。 转轨开始:理论与口号 改革概念和基本内容:1983—1984年当戈尔巴乔夫还是苏联第二、三把手时,他的文章和讲话使人们对他的改革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改革”一词首次出现在1984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全苏农工综合体经济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改革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50、60年代流  相似文献   

12.
今年二月下旬苏共召开的二十七大,是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年以来,为贯彻所奉行的政治路线和内外政策的一次重要会议。关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涉及面很广。本文仅就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供一些材料和看法。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加速发展”的方针苏联自七十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九和第十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  相似文献   

13.
三月十一日上台的戈尔巴乔夫,其领导政治生涯转眼已快一年了。人们关心的是,与每个苏联人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内政问题以及同错综复杂国际形势相适应的外交政策,在苏联新领导诞生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方面,戈尔巴乔夫的确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着重抓了以调整班子、整顿纪律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国内问题,而外交政策在基本继承前任的基础上,作了某些必要调整,使之更趋于灵活。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之后,学界围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一直存在.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以及公开性、民主化、构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理论观点的提出,扰乱了苏联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了共产党队伍,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急于求成的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最终解体.但事实远没有这样简单,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肥沃的生长土壤.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来诠释这一现象,揭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5.
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杰里·霍夫就戈尔巴乔夫面临的经济问题发表了题为《戈尔巴乔夫的战略》一文。这里摘译介绍他对苏联目前工艺学问题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杰里·霍夫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战略以两个内容为基础:一是他以世界象棋大师面目出现,喜于布下复杂的局面,然后一直下到底。二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相对年轻,他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苏联的重大问题。然而,戈尔巴乔夫还应严格按规则比赛。如果我们不理解这种规则的性质,我们将永远不理解他的一些做法。我们应该超越改革与纪律、对西方的缓和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潮流中,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正以积极稳妥、不断深入的态势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与历史上所经历的几次改革相比,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指导、方针政策、计划步骤诸方面都含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即以利益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并贯彻于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具体措施之中。一、利益是经济改革新思维的核心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经济改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的总目标下积极推进的。在总结以往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苏联提出了一整套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政策。这些新思维和新政策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利益。苏联目前经济改革要实行经济体制模式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新的依靠利益刺激进行运行的机制,实现利益合理分配。苏联经  相似文献   

17.
1989年苏联的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经济、社会和精神领域方面,苏联初步摆脱了僵化、停滞状态。社会上出现关心改革、议论改革的朝气蓬勃的局面。在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的改革超过了经济改革。几年来在活跃社会智力和精神生活方面,在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方面,苏共采取了几项引人注目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89年的苏联荆棘遍地,风波迭起。苏联工会中央理事会对当前时局下的结论是:“国家正在经历改革的危机时期”。戈尔巴乔夫也承认,时至今日国家非但没有从80年代初陷入的严重危机中摆脱出来,而且“某些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进程甚至尖锐化了。”有人公开预言要发生政变,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苏联的社会现实确实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今年头9个月国民收入只增长2.4%,国营企业上交国家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33亿卢布,亏损企业有2800家左右,有些工厂月月发不出薪水,靠银行贷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失去了大国地位和与其他共和国的根本经济关系方面说,还是就其特征和目标的涵义上讲,俄罗斯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彼得大帝时代起,俄罗斯没有作为“非帝国”生存的经历。维持和加强帝国的需要,大国的自豪感以及为了辽阔和强盛的国家联合起来的、由多民族成份组成的统治阶层已经成为俄罗斯政治文化中的主要特征。此外,叶利钦与其同僚未能预料到苏联解体的后果,就这方面来说,他们和戈尔巴乔夫属于同一类型。戈尔巴乔夫全面削弱苏联政权的基础,天真地认为他正在为促使这个国家进步而努力,但与戈尔巴乔夫相比,叶利钦等人对这个国家不经过彻底的变化就使改革成功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各国关系缓和的进程,因"欧洲导弹问题"等危机的发展而受挫,东西方之间形成所谓"第二次冷战"局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决策层赋予"共同欧洲家园"概念以新的内涵,通过降低对西欧的军事威胁,使苏联与西欧政治、经济联系最大化,以襄助自身改革,使本国回归欧洲。戈尔巴乔夫等按这一构想推动"全欧进程",谋求苏联对全欧洲的影响力。首先是转变态度,接受美国在欧洲的存在;其次,在对两德关系上,外交重点转向西德。然而,两德统一问题重上国际议程,打破了这一渐进构想,凸显出对德国问题缺乏整体战略是其重大失误。两德统一快速实现,东欧各国剧变同时加速,对苏联内部动乱产生很强的"溢出效应"。苏联进入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等让国家回归欧洲的努力功败垂成。近年来,俄罗斯以构建共同人文、经济和能源空间对欧盟展开外交,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相比,其对欧洲前景的判断和俄欧关系战略已大异其趣。这一战略方向转变,可给我们提供很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