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5年11月8日一大早,农七师一二三团十六连职工于金平,就用自家的三轮车拉了一大筐话红柿和一大筐黄瓜到集贸市场去批发。这是该团职工变冬闲为冬忙,发展大棚种植的一个缩影。 2004年,一二三团全面启动千户千棚工程,距团部只有2公里的十六连,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建成了78座日光型节能温室大棚,并做到当年建棚当年见绿见效。去年,该连大棚种植户卢江海、张红亮、于金平种植的春茬蔬菜,每座棚  相似文献   

2.
在农二师二十四团,如果有哪个职工想发展大棚致富,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王雪山,大伙都喜欢先到王雪山管理的大棚内学习参观一番,学点经验,然后再作打算. 1998年,王雪山在和硕县清水河农场种植蔬菜大棚,当年,他投资30万元在6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40座蔬菜大棚,由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再加上老天爷不给力,那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焉耆盆地,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持续了10来天.  相似文献   

3.
"团场给我的每座大棚补贴2000元优惠政策,鼓励我们利用冬闲搞大棚种植实现多元增收,6月份我4座大棚种的草莓和油桃就卖了9万多元。"8月14日,四师六十八团四连女种植户李艳霞一边在为油桃树修枝施肥,一边聊起大棚的收入,她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今年31岁的李艳霞10年前从河南远嫁到四师六十八团四连与丈夫李刚承包65亩地种植水稻,刚开始,由于水稻是人工插秧、牛耖  相似文献   

4.
今年37岁的唐联淑,精明能干,1999年参加土地承包,品尝了承包亏损的酸楚,她总结经验,不懂就问,认真学习农业生产技术.2002年,她响应团场号召,在农七师一二九团果园队承包了3座大棚,她种植葡萄、西红柿、辣椒,都是按时施肥、灌溉、化防、移栽,做好大棚内的保温保湿工作,在试种当年,便取得了小小的成功,鲜菜投入市场后,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充分肯定,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当年纯收入8000元.  相似文献   

5.
<正>受益者变成了传播者2003年7月,在外闯荡6年的李海青回到农二师二十九团一连,依托城郊地缘优势,建起了第一座日光温室大棚。聪颖的她先后6次购买科技书籍17册;还5次向中央台7套"农业致富经"栏目发函邮购大棚种植技术的光碟。次年2月,团工会和计生协会帮她贷款3万元,再建3座大棚,买回家10头猪,建1座沼气池。在她的精心管理下,当年就挣了近3万元,她被师工会评为"自营经济贴息贷款诚信户"和"自营经  相似文献   

6.
<正>在农二师二十九团625座日光温室大棚里,菜农们出"奇"制胜,种植的蔬菜在库尔勒蔬菜市场独领风骚。沼气大棚收入高在八连李明的温室大棚里,李明高兴地说:"看样子,今年挣10万元又是小菜一碟。"2003年,李明自筹资金20万元和工会贴息贷款3.2万元,建起6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他利用时间差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也年年递增。去年,他在大棚边又建起了沼气,养了一群猪、  相似文献   

7.
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长垣县丁栾镇党委政府通过抓“理念转变、土地流转、政策扶持”等措施,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镇农业产业结构凋整面积达4500多亩,其中高效农业种植面积4200多亩,蔬菜大棚240座,超额完成县政府下达的“高效农业种植面积2000亩、蔬菜大棚160座”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8.
一、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带动机制。县里4个主要领导每人出资3000元,在野岗乡返租群众土地,建造大棚46座。创建了县级领导干部高效示范园后,再把大棚出租给农民,出资聘请山东寿光技术员长年负责技术指导,引进种植了樱桃蕃茄、伊利莎白甜瓜等名优品种。当年,大棚亩均收入6000多元,打破了传统的低效经营状态,实现了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低效型向高效型的转变。二、广开筹资渠道,健全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多管齐下,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农民集资合力,把规模化经营作为发展高效农…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近年来,一师十团通过加大种植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引导职工发展特色经济种植,想方设法支持帮助职工多渠道增收。十团苗木基地职工张跃丽承包1个温室大棚,面积0.9亩,种植油桃。去年5月他种植的大棚油桃上市,批发价每公斤30元以上,1个棚产油桃2000公斤,卖了6万多元。苗木基地职工吕银花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新果品的优  相似文献   

10.
冬闲不聚家,相约进课堂。连日来,一股“科技之冬”活动热潮在农八师石总场48个农业连队蓬勃展开。在今年冬季的“科技之冬”活动中,石总场结合往年经验,在活动伊始就充分作好动员,总场领导亲临现场,重点部署,提出要求,使活动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即:一手抓好职工农业技术培训活动,一手抓好备耕工作。在“科技之冬”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中,该场先从各农业连队领导学起,由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教员,系统地讲解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并针对各农作物特性讲解种植中土地平整、土壤处理、适期播种、化除化控、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和相关技术措施。同时,培训班还以研讨会的形式,发动大家对主栽作物进行气  相似文献   

11.
龙潭镇党委、政府近年来始终以农民增收、富裕一方百姓为己任,抓好以大棚蔬菜为主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全镇农民增收年年变为现实.2001年,全镇种植蔬菜1.52万亩,总产量3.7万吨,实现蔬菜产值2200万元,全镇人均蔬菜收入达650元以上.通过10多年的努力,该镇已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供销"一条龙"的蔬菜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之冬、学习之冬、文化之冬”活动的深入开展,农二师三○团妇联、工会、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在全团妇女中开展了新颖独特的“洗洗、算算、靓起来”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农二师二十一团工会为加快职工致富步伐,在种植上实施技术支持,在养殖上实施资金帮助,在管理上实施激励机制,“三制”并行,惠民致富,全团职工自营经济收入1400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比2004年增长10.9%。团工会首先利用每年的“科技之冬”活动,把全团的科技人员和种植能手组织起来,分作物、分行业和种植特点组成10支科技服务队,在冬闲深入到每个基层连队,面对面地为职工传授农业新技术知识和作物种植技能。其次,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团工会为职工发展养殖业发放贴息贷款1100万元,使职工养猪、养牛、养鹿规模迅速扩大,同时还积极扶持职工在两用地上建大棚,每户贴补1000元材料,在房前屋后建沼气池,每户贴补800元。第三是积极开展阶段性劳动竞赛,春播有机车手质量和进度劳动竞争,田管有科学管理、田间洁净度高、苗齐苗壮劳动竞赛,秋收有辣椒和西红柿采收劳动竞赛,作物收获完毕后有秋耕秋灌秋施肥劳动竞赛,全年团工会开展各种劳动竞赛12次,发放奖金20多万元。资金、技术、激励三种机制的建立,不但激发了职工的致富热情,也加速了职工的致富速度,全年职工人均收入将超过1.4万元。  相似文献   

14.
正连日来,二师二十九团工会组织职工多元增收、科技培训、社火表演"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习之冬"、"科技之冬"、"文化之冬"活动,使职工群众在"三冬"活动中享受到"文化大餐"带来的"丰盛美宴"。"学习之冬"。采取自学、座谈等形式,认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原文,吃透精神。同时,与当前职工多元增收、技能培训、连队转型等相结合,把三中全会精神送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5.
"我连今冬明春将在大棚种植、育肥羊养殖、机车运输、加工制作等方面实现增收190万元,职均增收6000余元。"这是二十四团一连党支部书记贾国其在职工多元增收推进会上的一番话。该团要求基层单位要立足当前,兼顾今后,放远眼光,清晰思路,以14个专业养殖合作社的运行重点推进,鼓励能人牵头,职工自愿入股,参与种植、养殖、设施农业、农机服务、加工制作等,充分发挥合作组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  相似文献   

16.
农九师一六八团地处塔尔巴哈台山南麓,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草场,发展绿色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团党委借助“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强劲东风,把“强牧”工作作为职工群众致富的主攻目标。团场先后投资870万元,新建了畜牧品种改良繁育中心,购进了价值80万元的高科技胚胎移植、细胞分离机,引进了细管冷配、同期发情新技术,全团新建畜牧大棚暖圈673座,微筑池701座,进口优质品种供体母牛16头,扩大畜牧饲草种植面积4.3万亩,为团场畜牧业实施规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1月11日,在二师三十团文化中心活动大厅,该团基层单位文艺骨干们正在排练春节节目。连日来,该团陆续开展了"法制教育之冬、军事训练之冬、科技培训之冬、职工增收之冬、文化体育之冬"的"五冬"活动。为进一步加强该团职工教育管理工作,强化职工主题意识,把职工培养成"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履职尽责好、遵纪守法好"的职工队伍,该团从12  相似文献   

18.
<正>农九师一六三团北区四连职工姚新林夫妇依靠科学,不仅种植大田,还承包蔬菜大棚,成为团场田园并举增收的佼佼者。2006年,踌躇满志的姚新林种植了35亩打瓜,刚上岗的妻子马玉霞承包了一座暖棚,夫妻二人准备并肩作战,早日致富。  相似文献   

19.
正眼下,室外还是滴水成冰,但在七师一二九团三连的日光温室大棚里,张娟娟一家人却满头大汗地在近30摄氏度的棚里忙着摘菜、过秤、装箱,一旁翠绿的西芹长势茂盛,这是她收获今年的第3茬蔬菜。张娟娟从2008年开始种植大棚,在团场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从当初3座大棚到现在已成为拥有12座大棚的种植大户。去年春季,育了9座大棚的番茄苗,仅在两个月培育的番茄苗收入就达9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四师六十二团职工围绕团场城镇化建设,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唱"活了增收致富戏。这几年,该团种籽公司大棚种植户徐建军每年种菜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前不久,大棚种植的毛芹菜卖完,他又赶紧种上了黄瓜、西红柿苗。和徐建军一样,程强等人也靠大棚种植鼓起了"钱袋子",促进了团场职工家庭多元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