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做出过一定贡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共产国际以斯大林的"三阶段"革命论为理论依据,在"左"倾教条主义指导下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经验,加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致使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大失误。从而给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带来严重危害,也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苏维埃革命理论,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促进了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5,(10)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遵义会议转变了中国革命陷入低潮的困境,中国革命渐渐寻到了属于中国的正确革命道路。全面分析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真正独立和探索革命道路等方面产生的作用,总结遵义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以便人们对遵义会议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八七会议的历史文献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篇之作,它吹响了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号角,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会议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会议所通过的决议及会议前后中共中央的有关文件是中国革命新时期的新方针、新政策,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开展土地革命以及建立红色政权指明了方向,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金刚 《前沿》2010,(22):128-131
中国传统的革命话语主要指儒家的"汤武革命"和"素王革命",作为道德宗教革命其意义在于"受命改制";近代中国西文revolution经由日本而传人中国引起了儒家传统的革命精神与西方近代革命思想的相互格义,这主要体现在革命理念和革命方式上,在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儒家传统的革命观念遂转变为中国现代的革命观念.  相似文献   

5.
张雨寒 《新东方》2022,(2):70-75
在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产生了良性互动。从历史逻辑来看,革命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同步的,革命文化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自身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深化了革命文化的理论自觉,自身理论体系也在革命文化的建构过程中不断完善,二者在价值指向上实现了统一。从现实逻辑来看,我们要在实践中传承革命文化和内化革命精神,从而使革命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并在实践中发展革命文化和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2)
红军长征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排除了根据地存在的严重危机,为党中央把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任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扩大为巩固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实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以抗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卞文 《黄埔》2011,(4):8-11
84年前,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际,勇闯新路,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领导权和革命的前途,道路等问题,特别是解决了在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如何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问题,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符合我党发展规律的建党理论,即毛泽东建党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明照 《传承》2010,(18):14-15
在中国革命进入大革命时期以后,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领导权、反对国民党右派、发展工农运动等中国革命的诸方面进行了探索,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根据新公布的档案资料,对维经斯基有关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粗浅的归纳,客观评价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贡献,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声音     
《北京观察》2016,(z1):4-5
毛泽东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相似文献   

11.
苏俄革命的成功引发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学人对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向往,并由此成为其观察与探索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重要蓝本。自由主义学人以苏俄革命为参照,从其渐进改造的根本立场出发,对中苏国情进行了比较,对苏俄援助、第三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多数自由主义学人认为近代中国或不需要革命、或不具备革命的条件、或革命难以成功。尽管自由主义学人理性、严谨、审慎的立场值得称道,其对苏俄及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分析也不乏闪光点,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其渐进改造的呼声与方案终被革命的声浪淹没。  相似文献   

12.
聂春玉 《前进》2007,(3):53-55
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这块革命的热土上,到处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洒下了无数革命英烈的印记和鲜  相似文献   

13.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方家胜 《传承》2012,(8):8-9,22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环境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它的形成与发展贯穿并指导了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6,(4)
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此,中国的无产阶级接过资产阶级未能完成的历史重任,开始了新的革命历程。事实证明,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这是中国革命的迫切需要。而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上和组织上作了准备,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是国际上关于"中国奇迹"成因的概念描述,"中国道路"是回应"中国模式"讨论的意识形态化表达。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世界历史视野中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论,在解释"中国道路"上具有学科比较优势。唯物史观从一开始就存在革命与发展两大视域,革命视域的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指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但在"文革"中它离开了现实国情并绝对化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实现了由教条化的革命视域的唯物史观向发展视域的唯物史观的转向。中国道路是发展视域的唯物史观的中国化现实,唯物史观的视域转换则规定了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边界。  相似文献   

18.
冯梅 《传承》2007,(10):35-37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其建军、建政和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9.
杜语  崔晖 《人民论坛》2010,(9):256-257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选择的道路、革命策略决定了他的立场、成就和历史功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命运。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中共“七大”和“十五大”都是决定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命运的重要会议。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七大”和“十五大”都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重大转折时期召开的,它们所制定的路线和政策对中国社会前途和命运曾经产生和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七大”和“十五大”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确立了党的领导核心,从组织上有力地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的贯彻实施。“十五大”的召开必将迎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