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下和村的杨新满、杨培炎、杨全义三位农民,为赢得兵马俑发现人的"名分",代表9名发现人将"关于‘秦兵马俑发现人'资格认定的申请报告"交给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要求该馆颁发证书、确认他们的"发现权"。对文物主张确认发现权的案例在全国尚属首次,并直击我国法律"盲点",其中请确认兵马俑"发现权"的意义,无疑超出了"确认"本身。对于是否应该向杨新满等九人颁发证书、确认他们的"发现权",各方说法不一,本文认为要正确处理好以上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确定发现权的客体。  相似文献   

2.
发现权的理论研究在国内接近空白,立法也语焉不详。本文就发现权的沿革、性质及客体等问题作法理剖析,以期廓清实践中对发现权理解的混乱。  相似文献   

3.
公证权是国家与生俱来的一种重要权力,认识公证权性质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作者拟在分析研究公证权性质的理论准备基础上,对公证权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黄韬 《中国公证》2004,(8):45-46
一、主流理论及其缺陷 公证制度是一种预防性的司法制度,是各国业已确立并通行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目前,理论界和司法界普遍认为,公证制度生存和建立的根本在于公证权的存在.在立法前提上,公证权是公证法律制度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根源,规定着公证发展的方向.虽然公证权问题是如此重要,但是理论界和司法界对公证权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而在将来深化公证制度改革和进行相关的公证制度立法工作时,公证权问题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基础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5.
蔡煜 《中国司法》2003,(2):49-50
三、公证权监督问题 “权力趋向腐化,绝对权力绝对腐化”。在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运作一个有效的公证权监督机制,公证权很容易被商品化或者沦为一些党政机关领导者的“法治工具”,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公证权在沿着我们改革者所设想的从国家权力走向社会权力的行程中,被腐化了,不得不提前走进了历史的坟墓,等待重生。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现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始于前苏联,由于科学发现权客体的特殊性,我国理论界对科学发现权的性质一直存在争论。科学发现权性质的认定是解决科学发现权制度其他一切问题的关键。通过考察国内外有关科学发现权的立法实践和比较分析国内诸多学者的观点,结合知识产权法领域内的最新理论发展,我们认为,科学发现权之知识产权属性是有其理论上和现实中的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以《公证法》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认为公证机构和公证员没有调查权。本文根据《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等,通过整体解释分析,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反对理由。并且对于调查权行使过程中的权限问题、调查取证的标准以及违反调查程序的责任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公证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即依法进行公证和依法拒绝公证.正所谓"不止不流"、"不禁不行",公证工作就是在对真实合法的事实、行为予以确认、证明的同时,对不真实、不合法的行为予以拒绝证明.如果在公证的过程中,不能做到依法拒绝公证,那么依法公证也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9.
陈丹 《中国公证》2004,(2):20-21
一、从私办公证处看国家证明权行使方式改革的度 如前所述,公证制度诞生的最初,公证活动本来就是国家机关或社团中的一种个人官职或职业(代书人或书记官)的行为,由个人代行一些国家职能.在法国,其公证的效力尽管远大于美国,但至今采取的仍是由公证人代理行使国家证明权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评"兵马俑"发现权的确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巧 《法学杂志》2004,25(3):57-59
我国《民法通则》对发现权的客体没有明确规定,相关法规和司法解释也未涉及,学理上一般解释为发现权的客体是科学发现。对于考古、古生物化石、古文物发掘等非科学发现,能否确认发现权,是法律上的“盲点”。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非科学发现也应作为发现权的客体,我国应完善相关立法,以更好地保护自然和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1.
陈丹 《中国公证》2004,(1):34-35
历史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证明,国家证明权行使的最佳模式,是由国家委托一种特殊的介于国家和公众之间的公共权力机构,而不是由纯粹的国家权力机关直接行使.这也是我国当前公证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罗润祥 《中国公证》2004,(10):35-36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表述.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是邻近属概念加种差的方法.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了一个概念全部外延的与该概念最相近的概念,种差则是指同一邻近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定义的定义项又必须遵守与被定义项相应相称、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清楚确切、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的规则.明确"公证"这一概念,下定义是最好的途径.定义就必须使用定义的方法、遵守定义的规则,才能真正揭示出"公证"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3.
公证法律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公证法律市场 (一)需求规律 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工具是掌握和分析微观经济学的各个部分的重要工具,正如萨谬尔泰和诺德豪斯所言:"供给和需求分析是经济学所提供的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它和瑞士军刀一样几乎可以完成任何简单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公证法》给予了公证机构对申请公证的事项以及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以核实权,却没有赋予调查权,很多人对此进行了置疑。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公证法》中调查权缺位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了解决公证书内容真实性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5.
马云 《中国公证》2005,(9):49-51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又站在了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上,从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步入了完全陌生的公证行业.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二十年的风雨,当初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儿,如今已成为一个业务熟练,领导着一个团队的公证处主任.看着摆放在书柜里的"全国优秀公证员"、"自治区优秀公证员"、"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的一本本荣誉证书,我感慨万千,每本荣誉证书后面都隐藏着一个故事,而故事的结束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回想走过的路,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起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朱江林 《中国公证》2005,(11):34-38
一、公证真实、合法原则的内涵与外延应与时俱进、重新审视 公证的真实、合法原则,有没有"边界"?这是司法部研究室王公义同志2005年4月25日在湖北省公证队伍"三项教育"培训班上提出的一个命题,发人深思.长期以来,关于真实原则,习惯以客观事实为真实的根据,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弊端也是明显的.所谓客观事实,它反映的是原始状态下的实际事实,而法律真实不仅要有客观事实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要由符合证据的形式与实质要件特征的证据来支持.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初,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假证错证啥证都有公证处在市场中迷失>的文章,列举了公证处之间进行不正当竞争的种种情形.经过这些年来的公证体制改革,公证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证》2013,(4):32-39
[事件一] 公证列入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该规划第三章"服务业发展重点",法律服务业列入"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务"一节.规划要求:"大力发展以律师和公证为主体的法律服务业,稳步扩大从业人员数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拓展法律服务水平,实现法律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有效参与.稳定扩大法律服务规模,完善组织形式,推动业务转型和升级,促进专业化分工,扶持、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法律服务机构.‘十二五’期间,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要求、较为成熟的法律服务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的继承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大的争议问题就是股东权人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是否有权无减损地继承权利.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有限公司股东的身份日益复杂并且其中不乏被继承人系外国籍人等涉外因素,有限公司涉外股东权继承也面临来自不同法域的法律冲突.办理涉外股东权继承公证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既能节制司法成本也能避免有限公司因股东权利人无法落实造成的僵局,从而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20.
陈丹 《中国公证》2003,(6):21-22
一个国家设置某种国家权力或制度,必须首先考虑它社会现实的客观实际需要和可能,国家证明权权力的设置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