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理论研究中,"民主党派"和"参政党"两个概念等同混用、纠缠不清、逻辑矛盾。今年初,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党派"、"参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三个概念的关系,从而科学把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就成了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研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在统一战线概念中,"统"与"战"是两个核心构成要素,存在着辩证的关系。"统"是基于共同利益目标、有领导者领导的"统","战"是为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使命,并一直存在;"统"是"战"的基础,"战"促成进一步的"统"。"统"与"战"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并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升统战工作效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3.
"军事法"概念及其边界范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关"军事"与"国防"的关系无法从辞海、宪法和法律处获得清晰认识,但从党的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白皮书等中可以发现"国防"是与"军队"并列使用的概念。因此,"军事"是高于"国防"和"军队"的共同上位概念,军事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用以调整国防和军队建设两大军事领域内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关于终极问题的思想中,"存在"概念和"无"的概念常常被同时涉及但侧重不同,现代思想在充分考量"存在"概念的哲学意义的同时,更倾向于对"无"的探讨,这"无"不是虚无,而是新的更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前身为北洋法政学堂,是天津历史上唯一的一所公立政法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学府,曾培养和涌现出许多革命志士和政经人才,在中国政经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天津图书馆藏有该校丰富的史料,对研究天津政法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就该馆所藏相关文献予以介绍,并探讨其主要内容与价值,便于研究者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6.
1989年2月,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津党(1989)1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将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作为原法商学院延续的通知》。1907年建成的北洋法政学堂是原法商学院的前身,李大钊同志曾在该校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2007年是北洋法政学堂创立100周年和李大钊同志从事革命活动100周年。本刊刊发李大钊的校友、曾在法商学院读书的卢受采同志撰写的排律一首和书法作品一幅,已示百年纪念。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政法语境中"人民"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是当代中国政法语境中的一个关键词.当前中国政法语境中重提并强调"人民"及"人民性",凸显出"人民"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当代中国政法语境中"人民"概念的内涵历经演变,作为历史规定性存在的"人民"和作为评价性术语的"人民"对于当代中国政法制度的确立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警察法治"范畴的界定必须建立在对"警察"概念的全面理解和"法治"概念的合理理解基础之上。因此,"警察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警察机关必须依据法定权限、程序和方式行使警察权、履行法定职能并受到法定监督的执法活动状态,其基本构成包括警察立法法治、警察执法法治和警察监督法治。  相似文献   

9.
从唐朝到明朝,服母丧的规格不断提高,到明朝时达到与父亲同样的规格,这说明"母亲"的地位在日益提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同时,"女子"的地位却在不断下降.这一矛盾现象表明,"母亲"虽然也是"女子",但"母亲"这一概念却在逐渐与"女子"的概念相隔离,也即"母亲"这一概念在逐步异化于"女子"的概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宗法制度日益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母亲"地位的日益上升在本质上反映的是男子统治权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0.
加强法治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政法工作的本质要求,要开创政法工作的新局面,就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讲究执法方式方法;推进政法工作规范化建设;开展增创人民满意活动.  相似文献   

11.
囿于行政法规范语境中"相应责任"概念使用的非规范性,以及司法实践中对"相应责任"适用的盖然性,分析"相应责任"这一概念在行政法领域适用中存在界定不明和标准不清等问题。从行政法规范语境本身出发,完善立法过程中的法律解释、规范法律适用中的自由裁量以及建立多方责任评估的适用指南来探究"相应责任"适用的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12.
政法工作是活跃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政权、司法是其核心词汇。军队政法工作的概念由此缘起,它是一个涉及法学的政治学和军事学术语,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与政法机关工作、政法建设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全球一体化理论是运用"世界历史"概念来展开的.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关注.而"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只有构建和谐的"全球化"模式,才能使国家、全球市场、全球民间社会都走上协调之路,形成建设地球村的历史合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均等化"概念界定不清晰和实践指导性不强的问题,本文对"均等化"进行思想溯源和研究梳理,对"均等化"的代表性概念进行规范化分析,并与类似概念"均衡化"进行了辨析,认为"均等化"必然是数量化的概念,但其不仅强调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更强调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均等化"应是全民可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价值达到一致,它以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并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当前而言,"均等化"的可行路径是上级政府以中等标准和地区货币购买力为依据进行财政调配,并通过自下而上的步骤逐步实现,但有关具体公共服务类型的均等化标准和内涵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明不同的起源、地域条件、历史进程,导致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在诸多差异中,"人"的概念的差异是核心。本文进行概念内涵分析、以及概念的文化语境分析。  相似文献   

16.
“周边”概念与中国的对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飞腾 《外交评论》2011,28(4):117-130
"周边"、"周边环境"以及"周边安全环境"等概念产生于冷战结束前后,经由国家领导人使用之后获得认可和推广。这些概念得以融入政策体系和学术体系的主要动力,在于国家战略目标和地区秩序的互动。冷战结束前后,中国加速经济建设的国家战略目标,迫使中国经济呈现出亚洲化发展趋势,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贸联系比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与此同时,中国借国际局势变动改善与东盟的关系,在与东盟的互动中领略到具有多边内涵的"周边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周边安全环境"概念已经包括经济安全的含义。"周边"概念反映出中国国际政治观的进化,周边作为一个分析层次和外交板块已经被提升到重要地位。"周边"的内涵具有政经合一、陆海并重的特点,表明中国决策层以一种更加均衡的视角看待中国与周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时间脉络上看,"小康社会"的概念缘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是谓小康"的实践探索有着广泛的现实诉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反思逐渐实现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日益系统化、成熟化。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不懈的持续探索和接力奋斗,"全面小康"的社会图景在中国大地越来越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可行性,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人共享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值此重要节点,了解千百年来"小康"一词的概念演进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对于总结与反思全面小康的实践而言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对“国家干预”的逻辑解析——基于经济法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经济法的概念,学界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经济协调关系说、需要国家干预说、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国家调节关系说、新经济行政法论等。综观我国经济法概念的种种学说,"国家干预"是经济法概念的基本内涵。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阐释,以期进一步阐明经济法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茶党"发展迅猛、影响力大增,成为美国政坛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但是,对于"茶党"的未来之路如何走,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从美国茶党的发展轨迹入手,分析其特点以及美国政治发展特性、政党特点、政经现状,可以得出结论:由于内在特性和外部环境的多方面制约,"茶党"本质上只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循环往复的、民粹主义的政治概念运动,而不会发展演进为一个政党。  相似文献   

20.
在古希腊以来的欧洲哲学传统中,"存在论"和"知识论"是统一的,但"存在论-本体论"始终是欧洲哲学的难题;这种局面因康德的"本体不可知"有所扭转,发生了"存在论"向"知识论"的转向,但因限制"知识"在"感觉经验"范围内而未能彻底完成。黑格尔接续康德的工作,以"思辨概念"建构"绝对哲学",以"知识论"涵盖"存在论",彻底完成了"知识论转向",但造成了传统"存在论"被"知识论"吞噬的结果。克尔凯郭尔立足欧洲哲学传统,通过"瞬间"概念,把黑格尔概念式的"存在"再次拉回到"时间"中,使"存在"成为"本体论-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开启了当代欧洲哲学"回到""本体"、"回到""存在自身"的道路。这个从"知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变"不是简单地从"理性世界"回归到"感觉世界",而是从深层次上向巴门尼德问题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