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几乎所有的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东盟国家(除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外)的大部份人口都从事于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致占东盟从事经济活动总人口的65%。在过去十年期间,东盟国家之中有四个国家的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实际有所下降。印度尼西亚从53%下降到43%;菲律宾从33%下降  相似文献   

2.
序言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1981—84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1.1%,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2%,也低于发展中国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根据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字,发展中国家同期的外贸下降率(按美元计算)大大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外贸下降率(出口贸易额下降率为0.3%、进口贸易额的下降率为3.4%),无论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的下降率均高达13%,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从而下降了。尽管是在世界经济、世界贸易有所好转的1984年,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发展经历和近期的趋势过去的经济增长概况。在过去的三十年期间,泰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迅速的变化,尽管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4.5%,但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相形之下,非农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在这段时期内则增加了。制造业部门的增长率尤其引人注目。到1980年,制造业成了经济中最大的部门。与其它具有类似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泰国在发展其工业部门和利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放宽了的国际贸易环境方面,起步是相当晚的。直至1960年,泰国仍严重依  相似文献   

4.
一、世界贸易中的南北经济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取得了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而遭到挫折,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即在1981—83年连续出现负数经济增长率(名义增长率),出现战后未曾前见的衰退状态。首先,我们先看一看第一表所列示的各个国家集团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960年到1970年期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集团所占的比重扩大了4.7%,发展中国家集团所占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但后者所占的比重从五十年代以来便持续趋于下降。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这种趋势发展了逆转。1980年发展中国家集团所占的比重达到  相似文献   

5.
两次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停滞,促进了物价的上涨,从而使石油输入国家面临国际收支赤字的困境。尽管受到这样沉重的石油冲击,东盟国家在七十年代仍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当然在东盟国家当中,有些国家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它们的经济增长率仍比经济各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得多,而且东盟五个国家都同时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6.
除新加坡之外,其他四个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都是农业国家。战后,由于制造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在东盟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才开始下降,在1960至1980年间,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印尼从75%降为58%,泰国从84%降为76%,菲律宾从61%降为45%,马来西亚从63%降为50%;同期,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印尼从54%降为26%,泰国从40%降为25%,菲律宾从26%降为23%,马来西亚从37%降为24%,而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印尼从8%上升为9%,泰国从13%上升为20%,菲律宾从20%上升为26%,马来西亚从9%上升为23%。诚然,农业在东盟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已趋下降,但是,农业目前仍是东盟国家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约有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仍来自农业,各国劳动力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三继续集中在这个部门。1979年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菲律宾为58%,泰  相似文献   

7.
【东盟国家对美国的出口比重高达17%】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字,美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5年的77.46亿美元扩大到1980年的214.55亿美元,增长了1.7倍,这个增长幅度虽然低于全世界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增长幅度(增长了2倍),但却接近于日本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增长幅度(增长了1.8倍)。从整个东盟看,它是美国的第五位贸易对手地区;另一方面从东盟国家看,美国在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相当高;1980年,美国在东盟地区总出口额中占17%,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美国在东盟的总进口额中占15%,同样也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成绩尽管原有的社会主义集团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东南亚地区仍然能够从市场导向型经济地区(包括东盟国家、即: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区分出非市场经济地区,即: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第一表列示自1981年以来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的发展趋势八十年代上半期,第二次石油危机所导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1981—85年期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2.4%)、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增强,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困难,严重地影响了东盟国家的出口与经济增长。这段时期,东盟经济普遍出现衰退,有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负增长,新加坡、马来西亚曾分别在1985年、1986年出现过  相似文献   

10.
持续的经济恢复从新加坡的持续经济恢复及其经济结构的变革中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国家的成功。1989年新加坡经济出现了强劲的经济增长,1—9月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1%,继续了从1985年严重经济衰退中摆脱出来后的经济恢复趋势。就1989年的全年情况看,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会高于其它的主要亚洲地区竞争者以及美国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见第一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流入部分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多了。自1985年底以来,由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持续上升,日本公司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显著增加。1986/87财政年度,东盟成员国占日本在亚洲私人投资总额的37%,达到8.55亿美元,估计今年东盟国家所占比重还会上升。由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它们的外国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也有明显差别。但总的特点是,外国企业资本在东盟成员国的投资领域发生了变化:投资最多的不再是过去的劳动密集部门,而是技术先进的资本密集部门。要求把资金投放到生产出口产品部门的外国投资申请书,以及外国公司独资的企业数都增加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公司也增加了对东盟成员国经济的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泰国经济发展较快,不仅在东南亚地区表现突出,而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也令人瞩目。泰国从1961年开始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起,到1985年的25年间,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100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900多美元。按世界银行1980年规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10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泰国在70年代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1960年的12%提高到1986年的22%,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1988年第一次超过农业(19%)。按联合国的标准,制造业的比重超过20%为“半工业化”。这意味着,泰国经济发生了阶段性变化。进入80年代以来,尽管世界经济连续几  相似文献   

13.
宝荃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土地面积(单位,千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所占比重 (%)5。8919329。3韭建塞一、鱼i哑全-崖旦3000。62 514.09。531。0qjn甘IJ,.no林地所占比重(%)草地所占比重(%) 1。0 1185。0 61 1。O缺25。945。5 164。6缺30。5 0。6(采务摘译自:香港“远东经济评论”社,《1986年亚洲年鉴》第6一7页)东盟国家的土地面积及其利用情况@采务~~  相似文献   

14.
独立以来,东盟国家均积极推行出口商品多样化、市场多边化和稳定出口商品价格等对外贸的战略措施,不断促进了外贸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其外贸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已从六十年代的5.3%,低于世界年平均增长率的9.5%,提高到七十年代的25.6%,高于世界年平均增长率的20.6%。外贸事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各国工业化建设。七十年代期间,东盟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高达7.8%,成为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但是东盟各国(除新加坡外)片面地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尚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以后,东盟各国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率方面均取得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成绩(只有菲律宾的各项增长率指标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贸易额增长率指标分别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水平);为此,东盟整体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世界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便分别从1980年的1.5%、3.5%和3.5%增大到1991年的2.0%、4.5%(1992年数字)和4.8%(1992年数字),均趋于增大。 在整个80年代期间,东盟各国在这些经济指标中年所占的比重虽然均有所增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出口贸易额方面,除了菲律宾之外,其他东盟各国所占的比重均已接近于超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 (IT) ① 的突飞猛进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以IT带动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美国出现 ,并为其它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所效仿。近期出现的IT发展减速是前期超常发展的正常回归 ,IT的发展前景依然光明。一、全球IT发展情况经合组织 (OECD)对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价指标有四项 :ICT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ICT产值占所有行业总产值的比重、ICT研发投入占所有行业总投入的比重、ICT贸易占贸易总量的比重。② 而对于一个国家IT的发展潜能 ,则需考虑更多…  相似文献   

17.
在印度尼西亚的贸易中,日本所占的比重相当大,1980年印度尼西亚的出口贸易额有49%是出口到日本的,进口贸易额有32%来自日本,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日本所占的比重则高达43%。在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中,象印度尼西亚这样高度依赖于日本市场的例子虽然算是比较极端,但日本在其他东盟四个国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并不低。在东盟各国的对外贸易中,口本和美国合计便占有40%以上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东盟国家一直有着积极扭转过份依赖日本,发展多面对外经济关系的趋势,其中尤为令人注目的趋势是:东盟对欧洲共同体的接近。  相似文献   

18.
亚洲的中进国家和地区、东盟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初见恢复。从1981年下半年开始,这些国家一直苦于经济增长率下降和出口贸易衰退,但根据1983年4—5月份当地报纸的报导,从今年(指1983年——译者)第一季度的经济指标(暂定数字)的内容和国外订货的动向看,经济回升的形势已相当明显。要等到能从这些国家政府系统的官方统计和报告书上看到这种经济恢复的确实数  相似文献   

19.
在联合国开发二十年期间的经济成效就联合国开发二十年期间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发动向看,除了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六十年代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低于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率(5%)之外,余者大都均较顺利。就是说,除了六十年代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情况以外,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字以及各类发展中国家集团的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参看第一表)。  相似文献   

20.
拉美的农业结构处在变化之中,其中以人口分布、生产结构和劳动力三方面的变化最为突出。1950—1980年,拉美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增长了三倍。目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3%。拉美正逐步从农村社会向都市占优势的社会转变。生产结构的变化是:同期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城乡劳动力分布的变化是:农业经济自立人口由1950年占总人口的54%,下降到1980年的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