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西方理论和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研究描述当代中国青年的择偶标准、行为和观念的现状及其变迁特点.理论讨论围绕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同类婚假设"和社会心理学的"相似性原则"展开,在对西方理论以实证资料进行检验的基础上,探索当代青年择偶及性别偏好的本土化模式.研究发现,择偶双方的相似相容以塑就幸福稳定的婚姻是择偶标准的主旋律;但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两性资源交换模式依然留存,并出现一些新的特征;同时,择偶标准中对社会地位的相似性和同类婚的偏好相应弱化.  相似文献   

2.
李艳艳 《学理论》2012,(28):88-89
择偶作为适龄男女双方选择自身结婚对象的过程,是个体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是缔结婚姻、成立家庭乃至繁衍人类的前提,也是影响婚姻幸福、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以2000年以来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角度综合叙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有关择偶标准问题的研究状况,对择偶标准研究在研究主题、对象、方法、理论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杨宏源 《学理论》2013,(8):61-62
择偶是构建婚姻家庭的最重要前提;而在当今社会,公众选择配偶都会持有特定的标准体系、具体规则,无规则、无差异的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以征婚广告为切入点,研究人们的择偶标准,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以此为视角,对我国当代社会公众择偶标准性别分层作粗浅研究。  相似文献   

4.
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我们最近在武汉进行了一次题为“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的调查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大学生择偶的标准考察,(2)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取向作出合理的理论解释。(3)就其择偶标准作比较研究,包括群体内的比较和群体间的比较。 调查的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全国百村个人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和婚姻策略。分析发现,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不容乐观,单身状态持续时间更长;已婚者婚姻的"同类匹配"程度降低;为了增加结婚机会,未婚者被迫降低择偶标准,采取婚娶有婚史女性、实施入赘婚姻和婚娶残疾女性的婚姻策略。研究有利于从婚姻挤压角度认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困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344位男嘉宾的个人资料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男性择偶问题。研究发现,在自身条件中,除了年龄、职业、地区外,提及频数较多的依次为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经济条件、学历、能力才干,即偏重精神因素和经济因素。在对配偶的要求中,男性提及频数较多的依次为性格脾气、双方相容互补、相貌、思想品德、身材,即择偶标准向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回归。本文还讨论了以80后为主体的男性择偶标准的四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陈阳 《学理论》2015,(6):71-75
通过对辽宁省五所高校女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了国产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择偶观的影响。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家庭伦理剧的概念界定、分类和发展脉络,并讨论了概念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其次,通过对已有女性择偶观研究的梳理,重新在性观念、择偶标准、女性权利意识及对婚姻生活看法四个维度上界定了女大学生的择偶观。最后,基于对女大学生家庭伦理剧观看状况和择偶观的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择偶二题     
一、老少配看到一位法国朋友孟德威先生写的文章,说中国人选老婆的标准,第一条是要漂亮;另一条是年龄必须比自己小。文章说:20—30岁的男人一般要求对方比他小1一5岁;30—40岁的男人则要求对方小5一15岁;过了40岁的男人,一般就能在他女儿或孙女辈中找老婆了;关于另一种男小女大的恋情,据孟先生说在中国叫“姐弟恋”或“老少配”;他说这样的男人肯定有“恋母情结”,而女老男小的就是“老牛吃嫩草”。他说中国有相当一部人的年轻女性把自已的容貌当成和男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她们重视外表的程度远远超过欧洲女性。不少中国年轻女子的择偶标准往往希望通过婚姻  相似文献   

9.
采用虚拟征婚启事、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本文对573名未婚男性在择偶过程中的主要偏好进行了研究。根据结果,我们有如下一些基本发现:在选择配偶时,未婚男性主要看重女性的外形、性格及道德品质,其中漂亮、温柔、独立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三种特质;未婚男性倾向于选择身高在160-165cm左右、具有本科学历的女性,绝大多数未婚男性不介意女性配偶的学历比自己高、薪水比自己高;已有工作的未婚男性比较看重女性的"独立"、"孝顺"等特质,而还未工作的大学生则更为注重女性的"可爱"特质;自尊水平、价值观是未婚男性择偶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金灿灿 《青年研究》2006,13(2):20-25
本文分析两国男女大学生择偶的异同,发现大学生总体择偶特点为注重精神因素,看轻物质因素,倾向于自身和对方资源互补;男女择偶模式仍然呈现传统的“男高女低”的趋势;韩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在意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该文以 1 989年以来发表在《青年研究》等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 ,综合叙述了我国近十余年来青年择偶标准研究的现状 ,并分析了在研究的对象、方法、指标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择偶观指的是人们对择偶问題的看法和态度。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什么时候择偶?即理想的谈恋爱和结婚年龄问題。这个问題上的两种对立观点是早恋早婚观和晚恋晚婚观。②求什么样的偶?即配偶的理想模式问題,这又可分为求偶的相对标准和求偶的价值定向问題。前者指的是,对于同一标准,男女之间谁高谁低的问题。例如,在年龄上,一般倾向于男大女小。这种男大女小就是择偶年龄上的相对标准。后者指的是择偶标准上的价值观,如有人以德为主,有人以经济地位为主等等。③以什么样的方式求偶。有人主张自由恋爱,有人主张由媒人来牵线搭桥,有人主张遵从父母之命。下面,我们依此顺序来依次分析择偶观的三个方面。我国早婚早恋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37名19-29岁之间的未婚男性为被试,探讨了他们在信息板上作出择偶决策时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结果显示:男性择偶时优先考虑的线索依次是价值观、性格、健康状况、品德、外貌,而对候选人是否有恋爱经历并不重视;被试在信息板上间接表现出的线索及线索方向性偏好与主观评估的线索及线索方向性偏好并不完全一致;男性选择价值观、品德、健康状况、性格与自己相似的女性作为自己的配偶;在任务较简单和复杂情况下,男性在择偶时倾向于运用启发式的信息加工方式,而在任务中等难度情况下,则倾向于运用复杂式的信息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4.
婚姻挤压是由婚姻市场中可供选择的男女两性人口数相差较大、比例失调而形成的,反映了一个队列人口潜在的择偶压力。本文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队列要素法和婚配性别比法,测算我国初婚市场的婚姻挤压度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89—2010年我国婚姻挤压突升突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轻度男性与女性婚姻挤压;2011-2030年,我国婚姻挤压度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增大,到2030年MR值高达119.86,为中度男性婚姻挤压,这期间会导致少数男性处于终身不婚的状态。现实中夫妇婚龄差、通婚圈的逐渐扩大以及"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未来婚姻市场的潜在择偶压力。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人为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建立幸福美满家庭,在选择配偶时,都有一定的标准。为了研究新时期青年的求偶心理和择偶模式,我们将今年二月至四月刊登在《工人日报》和《中国妇女》杂志上的三百例征婚广告作了统计分析,以探讨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个领域的着眼点和工作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自由择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择偶自由和自由择偶的区分出发 ,剖析了影响自由择偶的诸多变数 ,并进一步指出了婚姻生活中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田丰 《青年研究》2007,(11):30-35
本研究使用网络调查方法获得数据,分析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人性观念开放程度,研究发现女性、没有婚前性行为的被调查者性观念更为保守;收入水平越低和择偶观念趋向独立的被调查者性观念越开放;而受教育水平、是否为独生子女、理想的结婚年龄和理想的家庭结构等因素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电视征婚节目的一次问卷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观众对电视征婚的态度和对电视征婚节目的看法.笔者认为当前社会择偶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择偶心态更加轻松,反映出人们择偶观念的开放性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章俊梅 《学理论》2011,(27):61-62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学历女青年日渐增多,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她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于她们的价值观又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择偶的标准方面也就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通过收集上海某高校BBS鹊桥版(2010年6至2011年6月)女征男板块的交友启示,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研分析,试图能够系统客观地反应高学历女青年的择偶现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择偶观。  相似文献   

20.
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以上海和成都800位20-30岁未婚青年的样本资料,分结识途径、择偶的社会网络、父母的作用和恋爱方式四方面,详细描述和分析转型期青年择偶过程的新变化及其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