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当前我国的“海归”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与措施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海归”已成为我国的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出台政策的规范性,“海归”对自身的合理定位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阿明 《人民公安》2012,(16):28-30
这是发生在重庆市某大学的一出荒唐闹剧:因为一次赌气.男生在网上发帖子“转让女友”.女生也赌气泄愤。顺应“被转让”。跟一位年纪不小的“海归”好上了,在“海归”坠人情网时.她又抽身离去。被玩弄了感情的“海归”怒不可遏,一场赌气的“爱情转让”,竟将恋人的性命也“转让”了出去。  相似文献   

3.
这是个呼唤人才的时代,又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昔日衣锦还乡的“海归”,今日却面临着新的择业难题。在一浪高一浪的归国潮面前,许多曾怀抱“镀金梦”的留学人员发现,“海归”已不再是职场“板上钉钉”的抢手人才了。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人才强国的今天,“海归”变“海待”,折射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求职记     
这是一个广义“海归”阿磊和一个“黄毛丫头”小晴的求职故事。故事的结局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黄毛丫头”最终“战胜”了广义“海归”,成功入围。而广义“海归”当起讲师,暂时了断了他曾有的求职梦想。  相似文献   

5.
“海归”求职不妨先画个“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留学归国人员人数比例逐年增加,“海归”就业变得更加多元。他们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出国热与就业难并存、“三千元现象”日趋普遍、“海归”求职缺少职业规划、“海归”对自身认识依然缺乏理智……  相似文献   

6.
终于,《回归——记海外归来的台湾同胞》问世了。我开始收拾散乱的稿件和老照片,翻看着一篇篇的文和一幅幅的图,编书时冒出的种种感想又涌现出来。那时忙于编书顾不得整理那些时不时冒出的零散的感想,而现在正是时候……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海归”这一新词。“海归”指从海外归来的人。“海归”亦是海龟的谐音,为此我查了海龟的资料:“海龟,一种大型海陆两栖动物,很有灵性,习成群活动,即便是游回故乡陆地产卵也是结队而行。最壮观的是海边沙滩上成千上万破壳而出的小海龟奋力爬向大海的景象,小海龟有与生俱来的追寻未谋面母龟足迹的能…  相似文献   

7.
“老海归”与“新海归”,两方资源如何整合,实现双赢合作?  相似文献   

8.
2003年10月19日,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对外宣布:在国际商务领域驰骋多年的3位高级“海归”人才已被其正式聘为“年薪1美元的政府官员”,聘期1年。受聘仪式上,3位高级“海归”人才除了接过一份聘期为1年的聘书,同时也拿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1美元年薪。发达国家政府机构常见的“1美元年薪官员”首次在上海政府部门出现.  相似文献   

9.
“海归”热的降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留洋深造”一度是不错的选择,却在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面前失去了旧日的光辉。留学归来却成了在家待业的“海待”一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0.
想创业早准备 如今,不少“海归”在求职受挫后,希望走上自主创业道路,但对如何创业、创业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却倍感茫然。徐小平认为,“海归”要成功创业。关键是出国前一定耍有职业目标,明确出国回来干什么。徐小平告诉记者这么一件事:他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律师朋友。这位律师8年前出国学管理。而今已学成归来。回来后却找不到工作,因为做律师,他并没有学到西方律师的精髓;而做管理呢,他在中国又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因此,两头不着边。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三聚氰胺牛奶”案发生后,国外媒体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一片质疑时,李美娇在广州有机蔬菜基地种植的紫苏,却被远道而来的韩国客商一口气买走20吨,他们开出的价格更是高达每公斤110元!这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韩国对各种农产品的环保技术指标要求相当苛刻,这位海归女孩种出的生态蔬菜,为什么会大受对方青睐?她又是怎样在短短几年内赚到500多万元惊一人财富的呢?  相似文献   

12.
2009年电影市场最受关注的贺岁档,冯小刚“叛逃”贺岁喜剧四年后,最大资金投资的喜剧片——《非诚勿扰》通过给葛优征婚的形式,呈现了当下都市男女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和心态。葛优作为雷打不动的“冯男郎”,在这部影片中以海归身份示人,与各路美女展开“相亲大战”。  相似文献   

13.
于莉娟 《小康》2009,(5):40-41
“我说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如果是这样一种专横环境,你还愿意在其下生存吗?令人惊讶的是,接受我们采访的海归学者称,这是发达国家科研环境的普遍写照。  相似文献   

14.
孙晓青 《小康》2009,(5):38-39
创业一直都是“海归”群体最为典型的标志之一。在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各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和各类成功管理经验后,他们寻找着国内的产业空白,圆梦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统一战线》2011,(12):37-37
近日,山西省委统战部、省海外人才服务中心积极协调,帮助归国留学人员组建了山西省80后“同心·海归俱乐部”,为全省青年归国留学人员建立了创业、发展、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海归啃老     
花费上百万元到海外留学,归来却仍旧要靠父母供养。报载,上海竟出现了一批“海归啃老族”。  相似文献   

17.
芊沛 《今日上海》2014,(8):18-19
3D打印技术俨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它不但能够用来制造工业零部件或是花哨的小玩意,还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善人类的生活。但或许你并不知道,上海首家3D照相馆是由一群85后海归创办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EPOCH时光机”。  相似文献   

18.
闲读《前卫》杂志12期登我的消闲文章《海归美女套牢“明星市长”》,“学习”了刘志华的“先进作为”,我的思维忽然条件反射一般,与王宝森的“光辉事迹”建立了联系。真的,刘志华与王宝森“好有一比”啊:他哥俩犯事的地点相同,都是北京这个首善之区;他哥俩爬的级别相同,都是省部一级  相似文献   

19.
海归,作为中国一个开放元素,备受社会关注和期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留学热”与“回国潮”演绎着“春天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2日下午,中国几大网站几乎同时“爆出”了新当选院士的新闻。在48位工程院院士名单中,人们果然发现了民革青岛市委主委、“海归”博士麦康森教授的名字。他不仅是这次山东省唯一入选的院士,而且还是一位从民革党员中成长的院士。此时,一个由来已久的“传闻”也终于有了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