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求是》2014,(20)
<正>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如何发挥文艺的价值引领作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文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突出地位和巨大影响,已被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价值引领是促进文艺发展的动力重视文艺的价值引领作用,不仅关乎文艺的精神方向,而且关乎文艺的审美质量。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2.
文章尝试从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引导、增强精神引领、丰富审美体验等方面阐释文艺培根铸魂的实践价值;同时,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优秀文艺作品在培育根基、铸育灵魂、风尚引领及美育体验等方面的功能,进而深化文艺培根铸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与审美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西方对自然美及其审美教育价值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自然美的追求愈加向自觉化、普遍化的方向发展。自然美具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感,加深人生感悟,丰富精神生活等多方面的审美教育价值。进行自然美审美教育,应综合提高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主体条件愈充分,愈能发挥自然美的审美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探析习近平有关文艺培根铸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从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等方面阐释文艺培根铸魂的现实基础、价值保障、重要前提和主体要求;同时,探讨习近平文艺培根铸魂重要论述对丰富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拓展以文化人路径等方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进一步探索新时代文艺培根铸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杨杰 《理论学刊》2005,(2):117-119
文艺本质问题是文艺研究和文艺创作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我们认为,文艺是反映与建构的统一,应由主客体关系结构这一模式中深化对文艺本质问题的研究。当前有两种值得商榷的观点:一是强调突出文艺的客观性,忽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二是过分突出文艺是创作主体个性意识的抒发,而摒弃客观现实的制约性。二者在对文艺本质的界定上都未能准确把握文艺与现实、文艺与创作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求是》2014,(21)
<正>我们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什么是人民的文学?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学和文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的文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  相似文献   

7.
庞跃辉 《探索》2005,2(3):88-91
邓小平美学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精髓主要体现为:继承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鉴别和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是正确处理审美共性与审美差异的关系,建立正确审美标准的重要前提;大力建设“两个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是积极开展审美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必须将文艺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把握文艺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表现形式,才能积极发挥文艺的审美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民族精神又是文艺的精魂。文艺归根结底是与民族精神齐驱并进 ,相互养育的。在中国当代文艺审美发生某种程度的混乱和迷失的背景下 ,重提文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命题 ,是先进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宏大的美学视野,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深邃的哲学意蕴。其哲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深入阐释"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文艺本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审美形态论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审美风范论;二是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论和"志存高远,渐悟渐成"的审美境界论。  相似文献   

10.
沈利华 《唯实》2004,(8):184-187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又是文艺的精魂.文艺归根结底是与民族精神齐驱并进,相互养育的.在中国当代文艺审美发生某种程度的混乱和迷失的背景下,重提文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命题,是先进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沈利华 《唯实》2004,(9):184-187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又是文艺的精魂.文艺归根结底是与民族精神齐驱并进,相互养育的.在中国当代文艺审美发生某种程度的混乱和迷失的背景下,重提文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命题,是先进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首先应该是关于人的教育,无论是鲍姆嘉通、席勒,还是马克思,都不同程度地表明了审美教育与"人"的联系,因而美育的指向不仅是客观对象,更是主体存在,也就是对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但由于审美教育的长期缺席,大学生的自发性审美出现了审美对象、审美目标、审美发展三个方面的偏差,由此制约了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重新探讨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并借由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大学生从功利需要向精神满足的超越,扩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价值的彰显,找到通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审美和功利的关系,从来聚讼纷纭.毛泽东同志既提倡文艺的功利性,又提倡文艺的审美性,更提倡功利和审美相结、相合统一,他的诗词就是这种结合统一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主体是人民主体,价值标准是人民主体派生的美好生活需要,价值客体是符合人民主体需要标准的平衡而充分的发展,价值手段是不断适应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双方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主体旨意是价值标准与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运动路向是价值目的与价值手段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推进愿景是价值创造与价值享受的统一。新论断的主客体双方即供需双方是广义的,广义供需关系是全社会基本的价值关系建构,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应始终围绕这条价值轴心线展开。  相似文献   

15.
原魁社 《探索》2012,(2):159-163
当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危机成为我们社会的挑战时,寻求对多元价值观的统摄就具有紧迫性。绝对价值与最高价值处于不同的论域,绝对价值要求满足价值主体的绝对需要,而最高价值要求满足主体的最高需要。人的绝对需要是维持生命的需要,而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对人们生活提供范导的是以绝对价值为基础的最高价值。脱离价值主体现实生活世界的"绝对价值",因其"空洞的抽象"而最终流于价值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6.
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14,(1):114-121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基于对自由情感的分析把握所建构的自由情感美学强调自由情感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独立价值,不能以善或真所替代,但这种独立价值对审美主体来说并不一定必然具有建设性。依据自由情感的激发机制和心理效应,我们将其分为感官型自由情感、沉浸型自由情感和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就是审美客体主要以外在形式刺激审美主体生理感官而产生的浅表性的精神愉悦,适量接触有助于主体缓解精神压力,但对心灵的滋养价值较小;沉浸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殊的内在形式刺激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官能而产生的具有致瘾性质的较强精神愉悦,对主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陶冶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定的内容价值刺激主体的心灵官能所产生的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对主体心灵和情感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依据自由情感之于审美主体精神滋养价值的正负、大小和高低,可将感官型自由情感称为快餐美,将沉浸型自由情感称为高碳美,将陶冶型自由情感称为低碳美,将由此形成的新型美学理念称为低碳美学,至此,自由情感美学在新的学理和实践基础上走向低碳美学。低碳美学的建构为低碳艺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两种存在结构决定了思想品德的价值结构和意义结构,而价值结构又分为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和公共交往性价值结构。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由思想品德结构决定的。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是统治阶级模塑的结果,人的本性并不是天然地需要这种塑造,但在阶级社会,被统治阶级又无法摆脱统治阶级的塑造。公共交往性价值结构是主体自主建构的。思想品德的建构与社会关系的建构统一于实践活动中,交往实践的主体间互动是双向建构的动力机制。思想品德意义结构包括审美结构和信仰结构,二者则是在教化引导下自我生成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国内也兴起了关于价值的探讨,现将一些观点综述如下:一、价值的界定多数论者的观点:即从“需要的满足”来界定价值。认为所谓价值即“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认为,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问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的属性与功能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1、马克思说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作为审美对象,“惊险”给人以强刺激,产生的美感是崇高,审美主体由此而得到自身价值的确认和自我心灵的净化.  相似文献   

20.
刘忆林 《新湘评论》2014,(23):60-61
2014年10月15日上午9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群话。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一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