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杰 《前沿》2011,(15):41-44
“05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新论断,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理解: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精神压迫对人类生存构成三重威胁,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性依据;实现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宗旨,它把人类解放与自由的实现诉诸实践活动,把人类追求解放与自由的理想目标植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并确立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靠力量、正确路径和科学方法,从而使人类对解放与、自由的理想追求获得了真实的意义,并使之成为一幅明晰的现实图景,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自身的处境和阶级属性,决定了这个阶级的解放与人类解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自人类社会开启自由追求的新篇章时起,个体就在不断围绕社会情境变迁而从事操劳活动,并发展出“原初自由”“社会人自由”以及“可理解的自由”三种类型化情境形态理念.以具体现实为关怀取向的社会学,自然也无法避开学术认知与自由情境之间的建构纠缠关系.如何理解个体所置身的社会生活情境抑或个体所珍视的情境自由理念,成为社会学家面向具...  相似文献   

3.
王现伟  李全喜 《前沿》2009,(2):102-104
近年来,在人和自然关系上无论学术界还是社会都存在“自然报复论”的思想,把生态环境问题看成自然时人类的报复。文章分析了自然报复论的思想内涵,反思了自然报复论引发的现实问题。认为所谓的自然报复是人类行为后果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贾磊 《长江论坛》2023,(4):28-37
人类终将因为资本主义内在危机的总爆发和无产阶级能动的革命实践而进入以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全面考察得出的一个堪称其理论体系之核心主线的科学论断。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解为“现实的人”经由自身能动的“实践”不断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过程,是准确把握这一科学论断的观念前提。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特性”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处境,为人追求和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来看,政治上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经济上取得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文化上实现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普遍化,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备的三个主要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5.
吴永华  傅长吉 《前沿》2010,(5):9-12
德拉.沃尔佩一方面将自由等同于伦理的和形而上学的前提,另一方面将保障自然自由的契约平等等同于人为的和法律的平等,以此论证卢梭关于自由和平等原则的解决方法是先验的,并且已在历史上被资产阶级革命耗尽了。这是对卢梭的一种偏误解读。事实上,自由和平等是卢梭试图对真实历史事实的再现。而自然状态的一去不返导致卢梭借助于理性普遍化自身的公意原则实现道德自由和道德平等。但是,对于卢梭而言,自然仍高于社会。因此,法国大革命的责任并不在于卢梭,而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也并未被耗尽,只是在法国大革命后它们被更加温和地讨论着。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对卢梭"自然教育"和"道德理想国"心存怀疑,质疑的核心问题是自然教育能否以及如何使人走向自由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试图明晰的问题.本文从解读"自然"的概念出发,阐述了人的三种天性--自爱、爱人和怜悯;通过对自由的理解区分人的三种自由--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最后揭示了自由如何可能,即自由向自然回归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还包括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怎样正确理解自由的意义,对于中学生思想教育至关重要。自由是一个美好的名词,它常常是人们热烈向往追求的目标。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多少英雄豪杰为之而献身。卢梭说“人生而自由”狄德罗讲:“自由是天赋的东西。”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兼可抛。”但自由到底是什么?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真正弄清楚。比如今年元旦前后,一部分大学生上街游行,面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请中学生谈一谈各自的看法,有些学生则认为:游行是宪法賦予公民  相似文献   

8.
陈伟 《求索》2010,(3):109-111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日趋开放及文明的勃兴,道德个体自由之选择度也得以广泛扩张,然而道德自由度的过度膨胀将会造成道德责任的缺失和道德权威的丧失。从古希腊的“努斯精神”到文艺复兴的“天赋观念”、卢梭的“人生而自由,道德无不被缚”于“枷锁”之中。也就是说,现实之道德自由是有边界的。这种边界就是道德责任,它构筑了道德自由的理性维度。惟有把握道德自由与道德责任这一孪生性维度,方可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周娟 《新东方》2012,(1):52-55
老子与卢梭是两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思想家。老子以“道法自然”作为自己政治哲学的基本精神,卢梭以“回到自然”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最初旗号,二者都尊崇自然,描绘出人类理想的自然生活状态;同时也分别站在人类文明演化的不同阶段上,对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作出批判,在精神原则上有其相通性。但二者的政治主张在本质上又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虽然经常被视为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但是它还在政治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亚当·斯密在批判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揭示了他对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理解,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形成的“自然自由的制度”是最好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文明社会的普遍堕落状况,卢梭主张"回返自然"。在自然状态,人是自由幸福的,而文明社会导致人的道德堕落和人的异化。卢梭对科学与艺术的批判对于科技理性肆虐、消费日盛的现代社会无异于一副清醒剂和解毒剂。  相似文献   

12.
赵一强 《求索》2007,(7):132-134
契约即特殊意志与特殊意志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共同意志”。契约缺席将引发社会的“自然状态”,使个体与整体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契约对于自然状态的伦理拯救通过契约特殊意志对契约所蕴涵的理性、公平、自由等价值的统一追求而实现,促使个体和社会过上一种合乎人类本性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3.
郭长军 《前沿》2010,(4):28-31
认识自我被认为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无论是卢梭还是马克思,都认为伴随文明进程的是人的自我的外化或异化,卢梭从自由是人的真实本性出发,认为文明的进步使人"看来是"和"实际是"变成了迥然不同的两回事,克服自我异化的前提是重新发现自我,即在人道层面返于自然状态。马克思从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出发,认为人是一种有能力超越自我的存在,生活中的人对人的生活的辩证否定,人类终将消灭社会关系对个体人的异己构建,达到人之为人所应有的水准。  相似文献   

14.
关注人类命运和致力于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终生探索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人本主义停止的地方,在“实践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基础上创生出“合理形态”的辨证“解放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集中表达,也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命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反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状态和传统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推进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的重要指导方针,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对“人”认识上的争论,是当今各种人权学说分野的起点。以“自然人”为前提的人权学说强调人性起于天然,是同一和永恒不变的“自然属性”,理论上倾向于唯心主义,实践中必然导致利己主义的人权盛行,将人和人权“二重化”。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人”理论,以人的社会物质性为人性的依据,指出人性是变化发展、受制于社会关系的产物,理论上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飞跃。在实践中昭示,人权的真正实现不是靠在国家内部推行民主,而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国家;只有把人从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才有名副其实的“人权”。如此,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人权的现实基础,科学地说明了人权的性质、内容和演变,使人权说由抽象走向具体,由空洞的口号变为合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韦斌 《前沿》2013,(20):52-5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考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按照把人从自然界中生成出来,把人从动物中区分出来,把人从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关系(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的思路,以劳动为主线,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把自然之人,社会之人、创造之人、审美之人、全面而自由之人有机地连在了一起,从而完成了他对理想之人的追求.这种追求到了全面自由的阶段,为人类自身发展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是可以实现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研究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国寡民,是先秦老庄学派所幻想的理想社会。《老子》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代兵连祸结、社会纷乱的根源,主要在于各大国的广大民众政策,“奇技淫巧”的工艺发展,民之“智多”而“难治”。消除祸乱的唯一办法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两千多年前的老庄哲学提倡的“小国寡民”思想,时至今日,它不仅顽强的存在着,而且还  相似文献   

18.
刘昊 《学习与实践》2022,(10):51-59
“个体-共同体”的关系线索是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视角。通过对人的发展“三阶段”不同特征的考察,马克思揭示了“个体-共同体”关系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时性图景。在以“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依附性的个体从属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生成于中国传统社会并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农耕文明是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典型代表;在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抽象的个体”与“虚幻的共同体”形成了分裂对抗关系,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应运而生;在“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与“真正的共同体”将在和谐共生中归于统一,人类将迈向崭新的共产主义文明。当前,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文明类型,不断推动着“个体-共同体”关系走向和谐统一,为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张维新 《前沿》2010,(3):39-41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此书的由来。卢梭在"社会契约"问题上与霍布斯、洛克有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阐述了有关自然权利、社会契约、法律等问题,卢梭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由,法律的前提是因社会契约而成的理性共同体,法律的核心主题是政治法。第三部分对卢梭的法律思想作简要的评述,卢梭的法律观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主题多样性,卢梭的法律观体现了正义论的法律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现代性反思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现代性社会资本与劳动的“历史同构”出发,阐明了现实世界生成变化的劳动本体论,通过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批判“旧世界”,发现了基于自由劳动的“新世界”。马克思认为,劳动社会化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新世界”出场的物质基础,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新世界”的出场提供了历史前提,“自由人联合体”取代“虚假的共同体”是“新世界”出场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从实践主体出发,把颠覆“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历史主体身份赋予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劳动主体,将通过社会解放而逐步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马克思“新世界”思想对于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