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处于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经济中不利的"外围"地位。国际经济危机使得外围国家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中亚国家超越"外围"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在独联体欧亚一体化空间内的合作,特别是中亚国家间的次区域合作来实现。中亚国家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单个国家无法有效解决。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进程,符合中亚各国的国家利益。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优先领域是:水和能源、贸易与经济、交通等。中亚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财政资源能力,是中亚能否从外围到中心、能否在中亚地区一体化上取得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苏联后期以来,南高加索地区一直是世界最动荡的地区。使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来考察冷战后影响南高加索安全的独立政治行为体,可以认为,南高加索地域的无政府状态,是因其处于俄罗斯与欧盟两个安全复合体夹缝之中而产生的。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在当地维持权力平衡状态,主权行为体的权力弱势以及大陆品性促成的国家间关系文化,导致南高加索形成了无结构的安全态势。各国难以解决的分离问题以及国际势力对南高加索国家分离问题不恰当的冲突管理,导致南高加索地区冷冲突长期存在。俄罗斯、欧盟与美国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博弈,影响了南高加索地区因分离问题而产生的冲突的解决。较之于中亚国家,南高加索独立的安全复合体较难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特朗普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包括其继承的遗产,尤其是奥巴马政府的相关政策,并对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结合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演变,本文提出四点看法:一是,二战后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演变呈现"20年周期"变动的特征;二是,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是其亚洲政策的亮点,也是其为继任者留下的重要"遗产";三是,特朗普政府将延续前任的安全政策,弱化人权等议题,但在经贸领域会采取更加积极和针对性的措施;四是,第四个"20年周期"的美国东南亚政策针对中国的措施是否会得到强化,犹如当年里根政府针对苏联的政策一样,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气候变化在美国从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的历程,并分析了自1989年以来美国政府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本文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在美国政策议程中经历了从边缘向中心移动的过程,现已被美国当作21世纪国际安全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安全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前,对美国来说,中亚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苏联解体后,中亚因其特殊的地位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尽管俄罗斯仍然视该地区为战略“后院”,但由于俄已不能在这里施加应有的传统影响,这一地区暂时出现了“政治真空”。为了填补这一“政治真空”美国在对外战略上确立一个新的中亚政策。虽然美国的影响在该地区还十分有限,但在对中亚的角逐中,美国已逐渐成为角逐的主角。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美国一直在摸索应对中国崛起的最佳战略。在小布什政府"遏制+接触"战略的基础上,奥巴马政府逐渐对华形成了"强协同—强对抗"型"对冲战略"。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再次对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这些调整并不意味着"对冲战略"的终结,而是对奥巴马政府对华"对冲战略"的"批判性"继承,是美国对华战略逐步调整、演进过程中的一次最新尝试。随着中美实力地位差距进一步缩小和美国对华疑虑急剧增加,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已逐渐向"弱协同—强对抗"型"对冲战略"演变,具有向对抗性战略演变的趋势,中美关系也可能因此面临比奥巴马政府时期更为强劲的下行压力。短期来看,特朗普政府尚不具备与中国彻底决裂的外在条件和内部动力,美国的国内外状况和双方高度相关的利益基础使得双边关系仍具有"竞而不破"的可能。从长期来看,美国对华战略的走向并不仅仅取决于美国,也取决于中国的应对态度和方式,中国在塑造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美国与俄罗斯的中亚竞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所处的地缘战略位置及其属性凸现出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国和俄罗斯由于其各自特定的历史抱负和使命感、该地区在其对外战略中所占有的特殊份量、以及两国特殊的历史交往过程等因素,使其在中亚地区的相互竞逐过程尤为引人注目。尤其是“9·11”以后美国和俄罗斯在互动中展现出新型的竞逐态势,对地区乃至全球局势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91年6月27日,南斯拉夫由于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共和国宣布独立而引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愈演愈烈,交战双方虽已10多次达成停火协议,但几乎每次墨迹未干,战火又起。事态的的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关注。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表明态度。欧共体、欧安会等多次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南局势。联合国和欧共体还数次派人赴南进行调解并派出观察团监督已达成的停火协议,但是千辛万苦的努力都未能奏效。内战已使数千人丧,数万人受伤,50多万难民背井离乡,大批建筑物变成废墟。南斯拉夫内战爆发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樊吉社 《美国研究》2006,20(4):7-28
本文试图考察美国军控政策在冷战结束后的调整与变革,探究调整的根源,及其与美国整个安全政策变化的关联。文章依据美国对待全球、多边和双边军控机制的态度、政策和行动,分析美国军控的调整与变革过程;根据军控机制产生和存续的战略安全环境状态、军控本身在消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构成的安全威胁方面存在的价值,以及推行军控机制建设所产生的效用等三个方面探究美国政策调整的原因。冷战期间及冷战结束初期,美国大致支持并推动了三类军控机制的建设。布什就任总统后,美国对战略安全环境认识的转变、军控机制内在的缺陷及推动军控机制建设的困境推动美国进行政策调整,突发事件、决策者的政策倾向和国内政治环境则加速了这个调整过程,美国军控政策逐步完成了从制度建设到志愿者同盟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表述从亚太转变为印太.文章尝试从批判地缘政治学入手,将美国的亚太与印太战略进行比较,考察美国关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想象的变迁及其动力.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从亚太到印太的战略转变反映了美国对华战略从L形布防到半嘴形包围的转变,以及特朗普政府企图通过全方位竞争以重建美国在各个领域的霸权、通过改变自我认同与巩固和扩大西方式自由民主国家联盟以重塑大国身份和信心、通过寻找战略支点以重构关键地缘政治空间这三个方面的战略诉求.拜登政府上台后,已然继承并强化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这意味着美国与中国在印太地区乃至全球舞台的战略博弈必将长期持续.为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有效应对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国应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涵养大国心态,采取社会创造策略寻求身份和承认,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谋篇布局.若冰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等规划能够持续顺利推进,便可有效破解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围堵中国的图谋.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新中亚战略及中亚地区战略格局走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由于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1997年以来,美国开始实施“新中亚战略”,逐步取得一定的优势地位,从而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大国力量分布态势,导致地区格局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印缅关系:从疏远到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印度从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大幅度调整了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印缅关系由疏远走向积极合作。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等多个角度对背后的动因展开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和地区影响做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3.
在滕江和之前,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历史上没有中国人的身影,它属于外国人的游戏。对于滕江和的入选,除了自己的能力经过严格的筛选被证明之外,就是"品质"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1990年2月26日14时40分,一列牵引着31节车厢,运载着30辆苏军坦克和其他军事装备以及苏军士兵的火车一声长啸,驶离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北摩拉维亚州的弗伦斯塔特城火车站,揭开了苏联从捷撤军的序幕。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中心,是苏联通向西欧的一条重要走廊,并拥有发达的重工业和丰富的铀矿,在苏联的欧洲战略中具有举足轻  相似文献   

15.
1989年春,波兰统一工人党和反对派举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圆桌会议。经过反复争论和协商,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和工会多元化等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协议。执政党和反对派达成这样的协议在东欧国家还是第一次,它还使曾被取缔的团结工会再次合法化。圆桌会议后,人们衷心希望波兰能出现新面貌,但是波兰的局势似乎并不是象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平静,而是一波三折,危机迭起。先是波兰工人党在大选中失利,接踵而来的是总统选举危机,新政府难产。  相似文献   

16.
印日关系:从平淡到全球性伙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孆 《当代亚太》2003,(9):17-21
印日两国从冷战时期的平淡关系到进入新千年时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 ,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促使印日双方互相靠拢的最根本原因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印日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也正是两国关系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1951年,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属于"国家机密"。近年来,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势,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逐步推动实现预算公开,管好人民的"钱袋子"。2014年8月31日,预算法修正案获得通过,明确规定"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预算公开走了六十年财政预算从国家秘密到公之于众,大体上走过了三个历程。第一阶段:人大代表审预算报告而不知"细帐"。1951年颁布的《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属于保密内容,是国家机密。1988年通过的保密法定  相似文献   

18.
吴雪 《新民周刊》2020,(14):26-27
在金桥管委会对金桥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一份解读中,金桥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造创新集聚区、上海东北部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以及国际化、高品质的魅力创新区。三十年前,金桥还是一个传统男耕女织模式的小镇。尽管祖辈为这里起了一个吉利的名字——金桥,但美好的心愿并没有改变他们世世代代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贫穷日子。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的上海金桥开发区,工业发展较为落后,大多以私人经营的粮食、棉花、油料加工业和服装鞋帽业为主,设备原始,多为手工操作。  相似文献   

19.
<正>"他履行代表职务积极,开会从未请过假。他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想方设法解决民生难题。"这是永州市人大常委会联工委对省人大代表王满元的评价。十多年来,王满元时时流露着基层代表的朴实气质和务实风格,他执行代表职务的勤勉和实绩,在当地传为佳话。王满元今年49岁。多年来,他凭借勤劳和业绩,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当选为东安县新圩江镇什田村主任。他把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视为沉甸甸的责任,行走在人大议事殿堂与美  相似文献   

20.
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既非同一模式,更不是一步到位。在法国,民主首先作为一种反对特权的思想观念(主权在民)出现,其目的是推翻旧政体,建立一个以平等的政治、法律身份为基础的新体制。借助当时依然存在的代议机制——三级会议,第三等级宣布自己足以代表整个民族并组建了国民议会,由此掀开了现代民主制度的新篇章。虽然当时的共和主义者是以卢梭的民主理念为蓝图,即"公意"体现在公民直接参与法律的制定上,但在实际落实中,国民议会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委托立法,即间接立法的办法,而对选举权拥有者的界定则经历了更为漫长和曲折的道路。"一人一票"只是自称"民主制"的国家中普通民众拥有的相同生活方式,其更为核心选举办法则更多依托于各国政治体制的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