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为了早日促成国共合作抗战,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这一宣言,并于7月15日,由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庐山,同国民党蒋介石等谈判.  相似文献   

2.
1937年,为了尽快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推动国民党在政策上进一步转变,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周恩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奔走往返于西安、杭州、庐山与延安之间,和国民党政府进行多次谈判。2月下旬至3月上旬,周恩来、叶剑英代表我党和国民党代表顾祝同、贺衷寒、张冲在西安进行第一次谈判。谈判的中心是红军改编和苏区政府问题。3月下旬,周恩来到杭州,与蒋介石进行两党的第二次谈判。6月上旬,周恩来携带我党草拟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到庐山再次与蒋介石会谈。7月8日周恩来率我党代表团再次上庐山与蒋介石国民党谈判。7月17日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代表我党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邵力子、张冲就国共合作问题进行第四次谈判。以下公布的26份档案即为国共两党合作谈判中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人的往来电文,均根据中央档案馆馆藏原件,首次全文公开发表,内容涉及谈判的方针、宣言的内容、干部人选、红军改编等,电文标题和注释均为编者所加。个别电文编者作了编辑处理,如改正了错字,加了标点符号等。个别无法辩认的字,用□标出。  相似文献   

3.
第三集中流砥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震撼着神州大地。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抗战宣言,号召全国人民“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与蒋介石谈判,积极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在共产党的推动下, 8 月13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抗日。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依照形势调整自己的政策,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最后转变为"联将抗日"。正是在这一政策转变的形势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1937年6月,周恩来到庐山同蒋介石多次会谈。7月,周恩来等又与蒋介石等在庐山举行会谈。最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9月22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  相似文献   

5.
《先锋队》1995,(10)
周恩来与蒋介石西湖秘密谈判内幕谈判缘由1937年3月25日午后,一辆高级轿车由北往南急驰于沪杭公路上。轿车中,坐着三位肩负特殊使命的国共要员,为首的一位中年男子,就是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在他身旁,分别坐着共产党联络代表潘汉年和国民党联络代表张冲。此前,...  相似文献   

6.
<正>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代表中共的周恩来与蒋介石进行过许多次谈判。无论是蒋介石用老乡、封官还是许愿的方法拉拢,还是用"威权"进行压制,周恩来总能应对自如,不为  相似文献   

7.
一生的谈判,周恩来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赢得了成功与未来;谈判的一生,周恩来又将对立双方的谈判演化为一门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富辩于理,以理服人。’‘事实”胜于“雄辩”,“以理”才能“服人”,在谈判中,周恩来“摆事实”实事求是而又层次分明,“讲道理”寓碑于理而又逻辑严谨,言与群自然成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力吉雄辩。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有理”、“讲理”、“讲透了理”,就可以“以理服人”了。“以理服(’只是周恩来的谈判作风,并不是他在每一次谈判中都能达到的谈判结果.眼蒋介石还有中印边境…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29日《书刊报》上发表了一篇摘自《新闻汇报》的文史轶闻———《周恩来蓄须明志》(以下简称《明志》)。《明志》一文说: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时,曾气势汹汹地说:“我姓蒋的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周恩来则义正辞严地回敬蒋介石:“革命不胜利,我誓不刮胡子。”直到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在周恩来与蒋介石谈判的那天早晨,他才把胡子剪掉,实现了十年前的誓言。众所周知,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就把屠刀高高举起杀向共产党人。周恩来更是他悬赏缉拿的“要犯之一。”周恩来这时蓄起了…  相似文献   

9.
在和平解决两安事变时,蒋介石当面表示,希望能在南京与周恩来直接会商两党合作的事宜。中共中央注意到这一意向,周恩来的南京之行已在酝酿之中。可是,在张学良送蒋介石去南京被扣后,中共中央考虑到周恩来的安全,改变了原先的计划。1937年1月5日和6日,毛泽东等连日给在西安的周恩来、  相似文献   

10.
<正>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同意,"经费,军队照人数编制的一般规定发给"。七七事变后,由于战端初开,局势尚不明朗,蒋介石试图控制中共军队的军事指挥权,提出红军改编后"各师须直隶行营,政治机关只管联络",包括军饷在内的很多问题也就僵持下来。7月底,蒋介石不断"催促红军迅速出动抗日"。为便于出兵对日作战,中共坚持要求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及中共将领全  相似文献   

11.
正力促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周恩来为了反对内战、实现真和平真民主而和美国代表、蒋介石国民党代表所进行的谈判是极其艰难的,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举世公认的。周恩来代表中共与美蒋代表谈判的核心内容是抗战胜利后的中国走向何处?1945年8月11日,在美国支持下,蒋介  相似文献   

12.
贺伟 《党史文苑》2007,(2):51-54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13.
李和平 《世纪桥》2009,(3):8-9,31
周恩来积极贯彻执行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国民党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争取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形成了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周恩来与蒋介石国民党举行五次谈判,最终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4.
占善钦 《党史纵横》2013,(8):17-20,37
近十多年来,西安事变的研究出现了众多成果,在史实分析和方法运用上都有重大突破。因为史料的掌握、历史观的立场等原因,在中共与西安事变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少热点和难点问题。梳理起来,主要为4个方面: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发动,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中共事先是否知晓;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的决策转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谁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期间周恩来与蒋介石会面谈判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周、蒋会面谈判有几次;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周恩来是否知晓并同意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去南京。  相似文献   

15.
一 1937年2月中旬到7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博古(秦邦宪)、叶剑英、林伯渠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宋子文、顾祝同、张冲等,就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中共地位及释放“政治犯”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双方主要分歧在于,国民党只同意红军编三个师(45000千人),并由他们直接指挥,而中共却不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一个秋高气爽、和风拂拂的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享誉“红军之父”的红军总司令朱德,肩负全民族的重托,代表中共中央、红军和毛泽东。英气勃勃地飞抵南京,首次面对面地同蒋介石就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两军团结抗日问题举行谈判。和朱德一道去南京谈判的,还有周恩来、叶剑英。那是1937年8月上旬的一天。国共两党谈判,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18.
一、营救张学良是东总的三大任务之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1937年3月下旬,周恩来去杭州与蒋介石谈判,谋求同国民党合作抗日。他在途经上海时,先后两次秘密前往八仙桥青年会馆,会见东北抗日联军代表李廷禄,周恩来说:蒋介石直到现在对抗战还是一拖再拖,想一直拖下去,“根据这一情况,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尽快地把东北人  相似文献   

19.
依据台湾公布的蒋介石和宋子文的日记,加上诸多其他材料的佐证和推导,可以得知:发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虽然早有释放蒋介石的筹划,但是在国共谈判成功之后才释放了蒋介石;周恩来对张学良释放蒋介石是知情并同意的,还提供了关键性帮助,但对张学良亲送蒋介石是不知情的。当然,这些与周恩来给中共中央电报的有关内容还有些矛盾,需进一步研究。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张学良的安全等,中共一直对西安事变的宣传有所保留。在新形势下,应如实研究西安事变,弘扬其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纵论1946年国共谈判──读周恩来《关于国共谈判》、《谈判使党赢得了人心》赵春生1945年10月重庆谈判后,毛泽东返回延安,周恩来等留下来继续与国民党谈判。1946年5月,国共谈判的中心从重庆移到南京。11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回延安,结束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