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禽脑脊髓炎病毒(AEV)VanRoekel株、1143株和NH937株分别经卵黄囊接种于6日龄SPF鸡胚,接毒10日后解剖鸡胚,收集尿囊液,采集脑、消化道和胰腺,用玻璃匀浆器制备20%的组织悬液。组织悬液经3次冻融充分破坏细胞,释放病毒,然后以400Or/min离心20分钟,10000r/min离心40分钟。上清液经浓缩后轻轻加入已含2mlCsCl不连续密度梯度的5ml离心管内,再以45000r/minl2℃离心2小时,在CsCl连续密度梯度内取出含AEV的组分后经对蒸馏水透析除去CsCl,对聚乙二醇-6000透析浓缩。病毒样本经1%磷钨酸负染后用透射电镜观察见到典型的AEV粒子。  相似文献   

2.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一种冠状病毒,其含有三种主要的蛋白结构成分:核衣壳(N)、膜蛋白(M)和纤突蛋白(S)。N蛋白的分子量约为50KD,M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0KD。S蛋白是一种由S_1和S_2组成的寡聚蛋白,S_1和S_2均为糖多肽,其分子量分别为90KD和84KD,而用酶移去寡糖后的S_1和S_2的分子量则分别为64KD和61KD。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欧洲禽源N A和M基因对重组猪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影响,通过对猪流感病毒A/swine/Shanghai/1/07(H 1N2)(S12)与A/swine/Zhejiang/1/07(H1N1)(Z11)进行测序以及基因型分析,确定了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PB 2、PB1、PA、HA、NP和NS基因均起源于三源重组H1N2亚型SIV(S12),NA和M基因均起源于欧洲禽源H1N1亚型SIV(Z11)。利用RT-PCR技术对Z11的NA和M基因分别进行扩增及克隆,以S12为骨架,成功拯救到含有欧洲禽源NA、M基因的重组病毒。通过检测不同病毒在MD CK、A549、PK15细胞上的生长特性,并以小鼠为模型对不同病毒的致病性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欧洲禽源H1N1亚型SIV的NA和M基因相互协同地提高了病毒在体外多种细胞以及小鼠肺内的复制能力,增强了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这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猪流感的防控及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RT-PCR技术扩增了禽呼肠孤病毒(ARV)S1133株与广西分离株R2σNS非结构蛋白基因,将σNS基因克隆到质粒表达载体pGEX-4T-1上,获得的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以及测序分析,σNS基因的插入位置、大小和阅读框均正确,将阳性克隆命名为pGEX-S1133-σNS和pGEX-R2-σNS。构建好的重组质粒经37℃1 mmol/L IPTG诱导、SDS-PAGE分析超声裂解后的上清和沉淀,显示目的蛋白以包涵体方式表达,其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66.2 ku,约占菌体总量的31.5%~34.8%。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目的蛋白能够与AR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提纯的禽脑脊髓炎病毒(AEV)Van Roekel株作为免疫原,免疫6周龄BALB/c小鼠,采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间接ELISA法筛选,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经3次亚克隆得到了稳定分泌抗AE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F11和G2,制备了腹水,并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了Dot-ELISA、间接ELISA和IFA等特异性检测AEV抗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肉鸡的健康状况以便对其进行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本研究从北京某肉鸡屠宰场采集了300份肝、200份脾和100份腺胃,采用HE染色方法对各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肝组织中的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gp85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采用PCR技术对肝组织中的ALV RN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肝中髓样细胞团块检出率为43%,淋巴细胞浸润病变占75%;脾见有少量淋巴细胞发生坏死、排空;52%腺胃黏膜坏死脱落,25%腺胃黏膜下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到肝样品中的ALV-J gp85抗原阳性率为61.7%,脾中阳性率为66.5%,腺胃样品阳性率为52.6%。PCR检测到ALV-J gp85特异性片段PCR产物阳性率为30.5%。利用Gen Bank比对发现与各株ALV-J的同源性为85%~90%。研究结果表明,该屠宰场肉鸡中存在着较高的ALV-J感染。  相似文献   

7.
利用提纯的禽脑脊髓炎病毒(AEV)VR株CEF适应毒制备抗原,免疫BALB/c小鼠,应用杂交瘤技术以间接ELISA筛选获得1株分泌抗AEV(V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对制备的细胞上清及腹水进行单克隆抗体特性鉴定,经染色体计数、免疫球蛋白类及亚类测定、特异性试验、稳定性试验、SDS-PAGE电泳,表明该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介于90-110条,该单克隆抗体亚类为IgG2a,分子质量为142 ku,ELISA测定细胞上清效价为11×104,腹水效价为11×106,与其它病原无交叉反应,抗体分泌稳定.  相似文献   

8.
选取从临床感染禽Ⅰ型副黏病毒(APMV-1)的鸡、鹅、鸽、鹌鹑、珍珠鸡、孔雀、画眉鸟等7种禽类病例分离到的9个代表性毒株,分别对鸡、鹌鹑、鹅和鸽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除鸽源毒株gxp22对鸡和鹅无致病力外,其他8个分离毒株对鸡、鹌鹑和鹅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死亡率为60%~100%,试验鸡表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最明显,鹅的比较明显,鹌鹑的则最不明显;3个鸽源分离株对鸽的致病力都很强,死亡率均为100%。所有毒株对4种禽类的致病性与其临床特征相符。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9个分离株除鸽源分离株gxp22外,均为泛嗜性的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9.
禽呼肠孤病毒σNS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技术对8株禽呼肠孤病毒(ARV)σNS基因进行了扩增,将获得的PCR产物分别与pMD18-T载体连接。测序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克隆质粒中均含有相应的σNS蛋白基因,大小为1 107bp。经DNAStar软件分析,除R1株外,其他ARV毒株的σNS基因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与标准毒株S1133和1733株的同源性很高。Antheprot 5.0蛋白分析软件的分析结果表明,σNS蛋白无跨膜区,拥有较多的疏水区和抗原位点,可作为诊断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家禽样本中的禽白血病病毒抗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获得的禽白血病病毒P27融合蛋白与相关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家禽样本中的禽白血病病毒抗原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该方法能够特异性地定量检测家禽样本中的禽白血病病毒抗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其他相关的禽类病原无交叉反应。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指标、敏感性指标进行了验证,同进口的禽白血病病毒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阳性样品符合率为92.63%,阴性样品符合率为93.17%,总符合率为93.98%。重复性试验的组内与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禽白血病病毒抗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强,操作简单、快速,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东地区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选择从该地区分离到的4株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SD-55株、JM-11株、SZ-14株、ZQ-17株)进行了F基因的扩增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这4株病毒的F蛋白裂解位点均符合禽Ⅰ型副黏病毒强毒株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的分子特征,与中国大陆鸽源APMV-1分离株Pigeon/YN-P1相比,相似率在95%以上。将其与GenBank中的18株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绘制系统进化树,发现分离株SD-55株、JM-11株、SZ-14株位于以意大利分离株Pigeon/Italy/1166/00为代表的欧洲进化分支,而ZQ-17株位于以美国分离株Pigeon/U.S.(TX)/98为代表的美洲进化分支,经鉴定以上4株病毒均为基因Ⅵb1型禽Ⅰ型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2.
禽白血病病毒K亚群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 Bank数据库中禽白血病病毒(ALV)K亚群特异性的gp85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检测ALV K亚群(ALV-K)的RT-LAMP引物。对内、外引物浓度组合和反应温度进行优化,建立了ALV-K的RT-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本方法只对ALV-K进行特异性扩增,而对禽白血病的其他亚群以及NDV、REV、AIV、MDV、IBV等常见禽病病原未见扩增。敏感性试验表明,本方法最低能够检测到3.4×104copies/L的质粒。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方法,以原核表达的HB09JY03(ALV-J)p27蛋白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p27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建立了检测ALV的双抗体夹心ELISA(DAS-ELISA)方法。该方法对p27的最小检出量为1.25ng/mL,且与禽类常见的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马立克病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无交叉反应。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可在感染动物12d后有效检测泄殖腔分泌物中的禽白血病病毒。利用该方法检测了491份蛋清样品和180份肛拭子样品,与PCR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96.5%和93.8%。证实,该方法具有方便、快速、敏感等优点,该方法的建立为ALV的早期诊断及种鸡场的净化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鸡群禽偏肺病毒(aMPV)的感染情况,加强对aMPV的防控,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aMPV N基因的保守片段并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l中,再转入Rosseta(DE3)细胞进行表达,表达的蛋白经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经一系列条件优化,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结果显示,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15.
禽呼肠孤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禽呼肠孤病毒(ARV)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将PCR扩增的σC基因片段克隆到pGM-T载体,重组质粒经筛选、鉴定、SalⅠ单酶切,得到线性化转录模板DNA,将体外转录的RNA梯度稀释后作为阳性模板,用于标准曲线的制定。根据S1基因σC结构蛋白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以体外转录的RNA作为标准品,应用SYBR GreenⅠ染料法建立了检测ARV的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制作的标准曲线定量浓度范围宽,比常规的RT-PCR敏感1×103倍,可检测到5.2×102个拷贝的标准品RNA,与NDVI、BDV、MG均不反应;从攻毒鸡的关节组织中可以检测到病毒,病毒含量为1×105~1×107个拷贝/μL。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定量、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ARV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与禽腺病毒混合感染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设计的分别针对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VP2蛋白基因高变区(vVP2)和Ⅰ群禽腺病毒(FAV)六邻体(hexon)蛋白基因的特异性PCR引物,对临床疑似IBD病例的2只鸡的腔上囊样品和泄殖腔拭子样品分别进行IBDV和FAV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通过巢式PCR从2份腔上囊样品中均扩增出了471 bp的IBDV vVP2特异性目的片段;Ssp Ⅰ和Sac Ⅰ的酶切分析以及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该目的片段属超强毒IBDV(very virulent IBDV,vvIBDV)的特征性序列,与常用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远.从2份泄殖腔拭子样品中均扩增出了900 bp的FAV特异性目的片段;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片段在分子水平上属于血清l型FAV(FAV-1).结果表明,该病例同时感染了vvIBDV和FAV-1.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某军马场牧业队的绵羊,每年春未夏初发生瘦弱和死亡。为探讨其原因,我们进行了临床、病理和细菌学检查,最后确诊为肾炎,并且进行了试验性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一)发病情况 在3900只绵羊中,选出291只瘦弱羊,其中87只患有肾炎,占瘦弱羊的30%。病羊中3岁以上的21只,2岁以下的65只;母羊55只,公羊32只。发病月份是3月末到4月初。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LTR基因的体外启动活性,将其克隆至含有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pGL3栽体中,构建了LTR重组质粒及其缺失不同区段的重组质粒,转染DF-1细胞测定萤光素酶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缺失U3时萤光素酶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缺失U5时萤光素酶的表达反而上升,这表明U3区可能具有强启动子功能,而U5区可能具有负调...  相似文献   

19.
禽脑脊髓炎病毒V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在对福建某地方鸡群进行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疑似病例进行p27抗原检测,取阳性血清接种DF-1细胞分离病毒。采用PCR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其亚群并对其gp85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FJ15HT0的B亚群特异性PCR检测呈阳性;IFA显示感染该毒株的DF1细胞中可检测到p27抗原,而未检测到J亚群特异性囊膜蛋白的表达;对该毒株gp85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与多株ALV-B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1.6%~98.8%,其中与GX10LS01株同源性最高为98.8%,与A、C、D、E亚群同源性在69.4%~84.2%,与J亚群同源性仅为36%~38%。该研究首次分离并鉴定河田鸡群中ALV-B,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