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只有建立在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道德学原理之上而不能建立在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原理之上才是可能的。因为康德理性主义道德学原理认为,唯有当经济行为不以追求财富为目的,经济道德才是可能的;以快乐和痛苦作为道德的判定标准不具有普遍性,因而不能成为行为"法则"。经济行为的具体环节可以从道德法则出发,但只能成就相对性经济道德,而不能使整体性的经济行为获得道德本质。西方学者试图联接经济行为与道德价值观的"经济渗透道德"的论证是不成立的。经济行为是在某种价值观预设下的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行为以"质料"为目标的行为本质。  相似文献   

2.
从道德情感的本质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将康德的道德哲学定位为形式主义与义务论的传统观念;康德对道德情感的态度是全面而适当的,长久以来人们对康德的关于道德情感的观点的批评建立在对他的误解之上;其实,康德并未忽视人类道德情感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视野出发,道德情感得到了全面的考虑,并获得了恰当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3.
康德不仅是一位哲学家,因其法学成就显著,也可以称为法哲学家,在其思想理论基础中,三大批判十分重要,同时其道德理论更是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康德阐述了法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什么是法。本文从康德对法的定义入手、分析其对道德的理论根据,以便更深刻理解法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其名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的私权哲学思想。首先在康稳的整体哲学的背景下来考察其法哲学的地位,指出法哲学是康德的“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哲学就是关于权利的科学,是研究调整人们外在行为自由的科学。权利的科学的核心是私权与文明社会的问题,本文主体部分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指出作为一个积极的启蒙思想家康德的私权哲学反映了启蒙时代普遍关注的私人权利如何能够并存的问题,康德关于私法与私权的阐述时刻围绕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5.
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与孔子是相通的,都强调真正的道德是自由意志的一贯性。“乡愿”出自孔子的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在《论语》中批评乡愿之徒,也就是地方上的好好先生,对谁都关系处理得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所有人都说他好;但这种人内心并不是出于道德目的而是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的法律合法化理论是通过重构性进路而间接捍卫合法化的规范性传统。康德基于合道德性的合法性论说将合法性建立在同意之上,但同卢梭不同的是它通过实践理性的普遍性来确保全体人民一致同意的可能性。尽管康德主张法律(正当、正义或权利)优先于伦理(德性),但这两者均从属于其实践理性法则。哈贝马斯通过实践理性多态论的建构及其在法律领域的运用,消解了康德在道德与法律之间设定的等级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美”是用来沟通感性自然和理性自由的桥梁;康德认为,“美”具有主观普遍性的先验根据,它预设了通向自由的可能性,即“合目的性”,“美”的本质特性即是具有合目的性但不直接见出“目的”。这样,康德为“美”划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同时通过“合目的性”这一概念使“美”与自然、自由密切联系在一起。康德通过“分析”和“辩证”,论证出“美”是以理性概念为根基的,“美”象征着“道德”。在此,康德美学的根本意图是用“美”的存在指证“道德”这一终极目的,而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把美局限于空洞的形式,其美学命题有着深邃的终极价值的追索  相似文献   

8.
在霍布斯看来,自然法必须以自然权利为基础,但在康德的立场上,这种意义上的自然法必定是假言命令。如何在自然法学说中容纳自然权利,同时又不使自然法沦为假言命令,《道德形而上学》对此做出了尝试。康德拒绝霍布斯关于不存在客观目的的断言,并在论证人性作为客观目的的基础上奠定了道德法则的基础,但如何从道德法则推导法权,这却成为一个难题。通过分析胡弗兰德和早期费希特法权推导的失败尝试可以看出,直接从道德法则发展法权论的方案不可能成功,为此《道德形而上学》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即在道德法则的运用维度中区分理性的法权立法和伦理立法,从而完成了从道德法则到法权的推导。  相似文献   

9.
学界通常认为康德是一个极端报应论者,但实际上康德并不否认惩罚的功利价值,只是主张公正是惩罚正当性的首要根据,认为惩罚是国家的完全义务,与罪行相适应的惩罚是比例惩罚,被惩罚的主体应是责任主体。康德对赦免权利、死刑、善良违法和比例惩罚等问题的认识有自相矛盾之嫌。鉴于经验的复杂性,康德没有构建一个惩罚理论。马克思对康德的惩罚思想进行了批判,康德报应论的症结在于片面追求惩罚的形式正义,忽视了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0.
<正> 康德于1797年发表了《道德形而上学》。此书分上下册,上册为"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下册为"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1887年 W·黑斯蒂(Hastis)把上册译成英文,题名为《康德的法律哲学》。康德的法律哲学,十九世纪在欧洲有很大影响。"法的形而上学原理"被译成多种文字,就英文版而言,也有好几种译本。1965年纽约还出版了 J·拉迪(Ladd)的新译本。在德文中法(Recht)一词尚有权利和正当的含义,康德与黑格尔使用"法"时,主要  相似文献   

11.
康德法哲学视野下的“动物权利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拴林 《时代法学》2010,8(4):33-39
当代动物权利运动的主将汤姆·雷根提出的动物权利论遮蔽了道德共同体成员的理性和道德义务这两个道德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忽视了理性、义务在构建道德共同体中的必要性,也不能在逻辑上全面地说明动物与人类之间以及动物之间的关系。康德主义的道德哲学则仅通过“实践理性”这一标准,即可合理说明人与动物在道德上的不同地位,也能更好地解释和指导人类利用和保护动物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公共行政存在的客观性及特有的社会作用,确证了它具有不同于其它道德形式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从社会基本领域划分的角度看,公共行政道德是"公域道德"而非"私域道德";(2)从道德类型划分的角度看,公共行政道德属于"义务型道德"而非"功利型道德";(3)从道德践履的途径上看,公共行政道德是"责任道德"而非"权利道德"。  相似文献   

13.
监察文摘     
行政行为需要行政道德调节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康之在1999年第3期《宁夏社会科学》上撰文认为:公共行政作为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领域,需要得到行政道德调节。在现代公共行政中,政治判断的弱化,迫切需要得到道德判断的补充。如果道德判断不能够及时地填补政治判断留下的空白点,行政权力的腐败就会发生。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到政治信念、政治追求的弱化对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的影响,作为政治觉悟重要标志的“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了,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判…  相似文献   

14.
陈义平 《现代法学》2005,27(3):175-178
康德围绕解决“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如何可能”这一法哲学问题,通过权利的普遍原则论证了权利的道德哲学基础、权利对于道德的优先性以及一个公民社会的私人权利原则是如何可能的;通过法治的理想社会原则论证了人的两重性、法治国原则以及一个永久和平的伦理的世界共同体是如何可能的。康德法哲学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自然法思想、宪政理念和法治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的自身意识理论在实践哲学中所导致的两个根本困境在于:"人格同一性"或道德人格危机与"意志自由"的失落,这构成了康德的自身意识理论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域;康德以"纯粹自身意识"与"经验自身意识"的区分以及一种"非对象性"的自身意识建构人格同一性的最终根基.然而,根本上内在于康德形而上学中的"反思模式"无法避免自身意识的"循环困境"而未能在理论哲学领域中解决自身意识理论的自反性而导致的自我"实存"问题与自我"非实体性"之间的悖谬与对立,从而敞开了进入先验自我的"形而上学一实践性"入口,而这种实践性必须基于对人类自由的理解,在这样的理论进路上所伴随的正是自身意识到人格的概念运动.  相似文献   

16.
本系统地考察与梳理了康德的普世伦理思想之主要范畴。认为,以先验理性和纯粹形式的原则建构起来的这一普世伦理体系有其天生的缺陷,即:实施原则之纯粹理性化不能保证其绝对的道德化,理性的虚拟物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切入点,以满足现实生活对它的期望。其根源在于:以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忽视了人性的丰富内涵,把道德主体约化为单纯的理性主体。  相似文献   

17.
王贵勤 《法学论坛》2007,22(3):131-138
康德的国际法哲学思想体现在他对人类和平共处美好境界的向往.他的这一思想来源于自然法学派.他对国际法的许多基本问题,如国际法的渊源、国家主权、人权、战争、国际法的功能、国际安全的保障等,都有深入思考和明确结论.康德国际法哲学思想是引导世界和平发展的经典理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康德主义法学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康德主义是康德哲学中伦理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产物.而新康德主义法学,则是以继承和发展康德的法哲学为特征的欧洲西方法学流派,是新康德主义的社会哲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从新康德主义法学形成、发展和主要观点中,我们可以从某一侧面把握现代西方法哲学的历史演变与理论线索,对中国的法律现代化和法理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关于身份政治的理论,不同的体系文化确定了国家不同的角色身份,不同的身份又确定了不同的国家利益,从而有了不同的行为:敌对的、竞争的或是友好的。构建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对康德文化的认同,本文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浅析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主张背后的观念构建及其相关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人权概念的先验式还是经验式推定,它们所依赖的"人"这一概念都是近代以来的"自然人"———不凭借信仰和神性来支持生命意义的人。正是在一个韦伯所说的"脱魅"之后的世界中,康德论证了人本身的独立和绝对价值,从而为人权概念奠定了根基。以康德的论证来看待现代社会对生命权———死刑、堕胎和安乐死———的争论,或许能够获得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