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复权概念的梳理,在界定复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复权制度的理论价值,重点结合我国刑法理论和现行制度,提出了建构我国复权制度的具体设想,以完善我国刑法典立法与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在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时,既考虑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又兼顾了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刑罚的裁量是报应和预防综合评价的结果。故而前科的消灭乃是我国量刑原则的必然要求。前科在一定时期内予以保留的基础不应是预防再犯、防卫社会,而主要是检验和衡量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是否业已消除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简论前科消灭的定义及其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科消灭制度,是世界各国所共同认可和采纳的一项基本刑法制度,属于刑罚消灭制度的重要类型之一。我国刑事立法和其他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前科规定,但是却极少规定相配套的前科消灭制度,从而导致犯罪人一次犯罪,终生处于刑罚后遗性效果之下,终生背着“犯罪人”的标签并终生丧失一系列资格或者权益。因此,在理论上先于立法研讨前科的消灭制度,对于刑事立法上早日设置完整的前科消灭制度,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4.
刑罚适应能力是建立在近代实证派刑法理论基础上,与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可能存在重叠,但二者讨论的阶段和意义并不一致,对刑罚适应能力必须进行独立的探讨。刑罚适应能力消灭的事由包括绝对的消灭事由如死亡和相对的消灭事由(如疾病、行刑时效)。  相似文献   

5.
前科消灭制度在我国前科终生相随的体制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其所受的重视一直不够.然而,科学的前科制度关系我国对犯罪分子的改造事业成败大局.基于刑法解释论的视角,从前科制度的历史发展维度等多重视角出发,论证了我国前科消灭制度应有走向,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刑事制度的完善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前科制度的存在对前科者尤其是罪错未成年人的不利评判效应,对未成年人的发育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有违刑事处罚的目的,我国应当确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以淡化罪错未成年人因其犯罪记录而在重新步入主流社会时遇到的阴影和障碍,消除罪错未成年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有效地预防未成年罪犯的再犯罪.  相似文献   

7.
前科封存和前科消灭实为两种不同的制度概念,未成年犯罪人权益的保障一直是刑事诉讼法关注的重点,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设专章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实可谓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大进步,特别是其对未成年犯罪人前科封存的规定为修改中的亮点,对保障未成年犯罪人的再社会化意义重大.然而,该项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在草案规定的基础上构建层次性的前科消灭制度,并对前科消灭具体程序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创设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是现代刑事政策的需要,有助于保障未成年人人权,有利于加强对出狱未成年人的保护,同时,也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社会化的需要,符合国际司法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应注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借鉴国外未成年人前科消灭法律制度;构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的法律体系;设立独立的未成年人法院。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中专门设置了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关于刑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立法,从现行前科封存的适用范围和消灭程度来看,与其他国家的前科消灭制度相比,这是一种不完整的前科消灭。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人权,消除歧视、避免偏见、着眼未来,为未成年犯罪者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未成年人犯罪者今后在学习、入伍、就业等方面享有与普通人同等的机会。通过对犯罪记录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为了进一步保障人权、促进犯罪人回归社会、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结合域外立法经验,建议构建完整的前科消灭制度,将前科消灭的程度从封存深化到消灭,将前科消灭适用的范围从未成年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扩展到犯罪人、所有刑罚(特殊犯罪除外),并设置一定的消灭考验期,与我国的缓刑制度、累犯制度形成衔接,对符合条件的犯罪人予以前科消灭,在法律上将其恢复为没有犯罪记录的人,让其不再被终身贴上犯罪的标签。  相似文献   

10.
复权制度是一种专属于资格刑的刑罚消灭制度。其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化形态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由于在关注受刑人更生保障以及再社会化等方面所起的卓越作用,先后为许多国家的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所确认。该制度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国刑法应当引入复权制度,以充分发挥资格刑在刑事政策上的功效并完善相关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11.
有关刑罚的立法,是根据宪法的规定而制定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是最为重要的刑罚立法。刑法在广义上含刑法典、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及具有准立法性质的司法解释。刑事诉讼法也含刑事诉讼法典及其司法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些刑罚立法,有些表现出与法治的基本准则不相一致的情况。要使刑罚立法真正体现法治国家的基本准则,需要构建刑罚立法复审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0年以来 ,国内意识形态研究一直呈活跃局面。本文对国内学术界引介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情况以及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相似文献   

13.
刑罚体系改革是刑罚制度改革的基点与核心。主附加刑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应根据犯罪分层理论建立以自由刑和财产刑为主的轻重自然人刑罚体系。独立的法人犯罪刑罚体系可以参照自然人刑罚体系规定刑种及轻重。应发挥广义保安处分制度的整合性机能,与改革后的传统刑罚体系融合为二元刑罚制裁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参政党意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参政党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发展进程考察、现状和影响因素、增强途径以及宏观发展方向等方面。虽然学界已经就此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但与执政党意识研究相比,该领域的研究尚显薄弱。通过对国内参政党意识研究现况、存在问题做一概述,旨在对今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和中国政党制度研究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不少学者对牵连犯从一重处罚原则的否定,指出应该维护从一重处罚原则,明确指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和禁止重复评价原则是牵连犯从一重处罚的科学根据,进而对完善我国牵连犯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2008年以来,学者们围绕"一国两制"的内涵、特点、实施、影响、意义及实践经验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诸多共识。但对"一国两制"的理论渊源、"一国两制"下的国家结构形式和"台湾模式"等问题存在争论和分歧。回顾和梳理近年来"一国两制"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及其中观点,旨在对今后"一国两制"研究及其实施问题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刑罚目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刑罚、司法机关适用刑罚、行刑机关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刑罚制度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国家刑罚制度的具体设计。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假释制度的设计与存在当然也受到刑罚目的的制约与影响。现代刑法理论已经相当广泛地把刑罚目的理论作为证明刑事司法制度合理性的基础。在关于刑罚目的的各种学说中,刑罚目的综合理论是合理的。正义性是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本属性,假释制度反映了刑罚的报应目的,蕴含着对刑罚正义的要求,完全具有正义性的根据。假释确切地表征了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是实现特殊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假释的适用既要受到一般预防目的的制约,也有利于刑罚一般预防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刑事申诉制度涉及当事人合法权利的保障与裁判的稳定性,关系到社会正义的实现。应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完善我国刑事申诉制度。  相似文献   

19.
人学(或称人的哲学研究)是当代一切形态哲学的理论根据地.人格自我论是人学理论中的微观基础.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回顾思想史,我们看到在笛卡尔、费希特那里主要讨论的是"我"或"自我".在洛克和休谟那里主要讨论的是人格,而在黑格尔和有的哲学家那里则主要讲"个体性"或"此在论".我们必须把这些理论资源整合起来.另外,传统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主要是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本质问题,现代哲学则把价值问题推向前台,而马克思主义推动人学和人格自我的研究向实践论的形态转变.我们必须把本质论、价值论与实践论的研究统一起来.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研究必须能够与这个时代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密切相关.而且,对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些突出而敏感的人格论问题,对人格文明建设问题等都要开展批判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大体经历了四次生产关系变革,分别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承包制的确立与完善。通过历史回顾和整体考察,有助于我们总结、发现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客观规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科学推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