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任何民族的文化运作,必会诉诸于特殊的自我表现形式,从而在历史上创建出一种特别的人格形态:艺术的、政治的、宗教或道德的样式,不同的文化架构呈现色彩各异、波澜壮阔的人文景观。但对世界文化的横向观察还使我们相信:任何一种文化体系、文化类型都不可能是永远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它必须具有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黄松赞本文探讨民族文化同新加坡国家建设的关系。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在于,它关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看法,关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过去和未来的文化政策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新加坡文化及其文化政策的理解。一、民族文化在新加...  相似文献   

3.
高娟敏 《新民周刊》2015,(47):20-21
芭蕾舞剧《白毛女》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它用外来的艺术语言传达出了中国本土的情感,也展现出一代代芭蕾人在将芭蕾"洋为中用"的道路上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创造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化——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简介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是目前韩国最大的大学附属韩国学研究机构。它的前身是40多年前成立的韩国古典国译委员会。自1963年该委员会扩大、改编为民族文化研究所以来,主要从现代的角度研究韩国的传统文化。它...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解朴 《欧洲研究》2012,(2):33-48,160
长期封建割据造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晚于英、法等传统西方国家。其建立民族国家的路径是先有民族,后有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是建立在由血缘、历史、语言、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构成了德国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受到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德国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较为特殊,这也决定了其融入西方过程的曲折与漫长。20世纪90年代,两德重新统一后,德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一样进入后古典民族国家形态,将主权部分地让渡给超国家共同体。德国民族国家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欧盟治理结构中的"新德国问题"。  相似文献   

6.
方仁杰 《法国研究》2004,(1):116-126
法国是世界上五大广告国之一。在法国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身处闹市或是偏远的乡镇,只要迈步出门,翻开书报或打开电视,形形色色的广告就会扑面而来,其内容也无所不包。法国广告业的发达与其文化艺术大国的地位密不可分,法兰西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其浪漫与美学植根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这便为法国广告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高尚的品味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可以说法国的广告浸透了文化,巴黎街头张贴的不是广告,而是文化。  相似文献   

7.
法国艺术的推陈出新张延风研究证明,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思想和想象等高级精神活动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艺术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艺术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社会、时代、环境对艺术的作用,民族、文化留给艺术精神的烙印,艺术家个人性格、气质和深层...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改革的思考王本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特征与特质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民族不懂得或丢掉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将意味着失去本民族的传统精神、也将意味着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同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承传.王...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民族认同的建构,探讨了全球化对它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对之重建的设想。民族认同的建构是民族国家进行文化融合与政治整合的过程,其要点在于民族统一与族裔多元的平衡以及文化与政治的良性互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认同受到身份相对化、流动化和竞争化的冲击,面临再造自我之使命。以族裔为根基、以民族为归依、以世界为关照的世界民族主义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替代性认同,它既缓解了民族与族裔的矛盾,促进了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协调,同时又呼应了全球化进程。以“柔性地理”、“主权部分让渡”以及“世界主义框架中多元文化主义”为特征的后民族国家将是其主要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0.
位于旧金山唐人街的中华文化中心,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它由中华文化基金会经营和管理,是一个依托于华人社区,又面向非华裔的文化团体。它不断举办多元化的文化活动项目——中国和美国华裔艺术家作品展览、历史文物展览、文艺演出、有关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讲座或论坛、中文和各类中华艺术课程、华裔青少年寻根活动等。作为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平台,它提高和丰富了华人社区的文化艺术生活,增强了华人的族群和文化归属感;同时,它还将中华文化和美国华裔文化介绍给非华裔人士,对促进中美友好交流和增进族群间的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来,东欧地区民族矛盾频频激化,民族冲突狼烟四起,民族主义象野草一样迅速蔓延,民族世仇犹如不可遏止的隐患动摇着这些国家的稳定。东欧蛰伏着成为世界上民族纷争最为尖锐地区之一的危险。东欧是一个有着各种民族,种族、语言,宗教,文化的万花筒,是世界上最为色彩斑斓的地区之一。在那里居住着风俗多彩习惯各异的各族居民。东欧各国的语言,除了他们自  相似文献   

12.
摔跤活动是朝鲜民族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形式之一,它与其他民俗游艺活动一样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专家们对韩国摔跤的起源问题众说不一,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它源自于蒙古,经由中国传入韩国.  相似文献   

13.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民族之魂,它开启了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先河,实现了在音、韵、调方面的无穷变化及在内容、形式、艺术上的完美结合,因而具有独特魅力。近年来,随着汉学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如何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韵律节奏、精神风貌,成为众多译者必须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它既关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安全,也关系民族精神与民族团结,可以说,语言文字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的语言文字状况十分复杂,汉语、日语以及西方外来语对韩语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为维护韩语的纯粹性,韩国开展了持续性的语言醇化运动,但是从效果上看,它解决了旧问题,却也带来了新的语言文字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的今天 ,探讨东南亚音乐文化多元共处的原因 ,对于认识世界文化如何在多元共处中交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东南亚音乐文化长期多元共处既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又得益于东南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的包容性和宗教戒规的相对宽松 ,使宗教音乐亦能充分发挥艺术的职能。本文还认为东南来文化多元共处对世界文化的发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指出一定的音乐文化在多元共处中立足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善于吸纳其他文化的营养 ;而要弘扬富有包容性的儒家文化的精华 ,就应该将文化活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活动相结合 ,使其在树立民族形象 ,扩大文化交流 ,缓和民族与国家矛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哈托时期印尼的资源在爪哇族与外岛民族之间的分配,主要采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割的形式.其分配格局是:爪哇独占鳌头而外岛只分得残羹剩饭,它是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不平等在经济领域的投影,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印尼的民族关系.本文将政治-文化与经济利益的纠结,作为探索资源分配与民族关系互动的切入点,并试图循此路径使问题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马尔罗的艺术文化思考更多地关注艺术形式的变异与创新,在文学艺术范畴内,形式已不再是内容的附庸,它本身已具备了自主性和独立的美学品质。马尔罗把形式世界分成3个时期,即:超自然时期;非现实时期和无时间性时期。艺术的永恒与人类的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在《沉寂之声》里是这样论述历史与艺术的关系的:“历史教人认识命运,而艺术则教人摆脱命运获得自由。”在马氏的文化艺术观里,艺术本身成了对人类注定要承受的那种受屈辱的状况的抗衡,因为艺术的历史,从它的开始到终结,“始终是人们赖以摆脱受奴役的形式创造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最近35年文化政策的决定性的成就表现在它把文化和艺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人民的兴趣和要求,牢固地而且多方面的联系起来。民主德国有150万公民在业余时间参加音乐、话剧、诗歌、文学、电影、摄影、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等等活动。由工会、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工人业余创作联欢节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联欢节每两年在各个区举行一次,它是观摩和检阅工人  相似文献   

19.
张娜 《当代韩国》2014,(4):76-85
本文以迄今影响力最大的韩国凤山假面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凤山假面舞的演出形式特征,内容情节,假面的颜色、线条、表情等方面进行考察,运用文化功能理论,分析了凤山假面舞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从而,揭示出韩国凤山假面舞具有宗教功能、调控功能、凝聚功能等社会功能和"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特征。结论部分指出:凤山假面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就是其传承发展的文化迫力,而韩国人充分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这一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杜荣 《德国研究》2013,(1):96-107,128
德国19世纪著名人文学者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1785-1863)及威廉·格林(Wilhelm Carl Grimm,1786-1859)兄弟因其《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在中国,人们对格林兄弟的认识也主要局限于格林童话。对于格林兄弟、尤其是雅各布.格林在法律、日耳曼民间文学和日耳曼语言文学领域开创性的、历史性的贡献却鲜为人知。本文将通过回顾雅各布.格林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展现他是如何探寻德意志民族文化渊源,重构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日耳曼民族精神的。这些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不但对19世纪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相关学科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延续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