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信仰教育     
信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外化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上。信仰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导向、鼓舞和激励作用。人的信仰世界怎样,不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正因如此,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对于人们的精神信仰都不会袖手旁观,都不能允许反政府、反社会、反人类的信仰追求得以存在和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品质是科学性、实践性、现实性和发展性;其实践价值有指引性、激励性和聚合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从内在根据看:一是自觉追求科学和真理;二是渴望满足利益的需求;三是追求幸福的美好未来。从社会途径看:一是家庭熏陶习惯养成;二是实践比较选择养成;三是理论研究认同养成;四是社会教育灌输养成。从心理路径看:"知"是信仰的理论确证;"情"是信仰的情感体验;"意"是信仰的保持因素;"行"是信仰的目的归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规律是:生活——习染律;学习——认同律;实践——验证律;个体——社会律;层次——发展律。遵循信仰养成规律实施信仰教育,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立足于现实对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是一种宝贵的精神需要。但在社会转型这种形势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出现困惑,信仰发生动摇甚至出现危机,共产党员也毫不例外。党校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的基地,应积极探讨研究信仰教育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信仰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  相似文献   

5.
浅析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被一再唤起 ,反映出现实中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终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邓小平就曾指出 ,“各级党委和学校的党组织应该热情地关心和帮助青年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使更多的人牢固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归根结底 ,我们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在邓小平看来 ,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最根本的目的 ,乃是一种信仰教育。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 ,是一种精神上的信服 ,是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一个人没有信仰 ,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 ;一个民族没有信仰 ,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 ,对大学生党建工作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决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新形势下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战略意义、基本现状,并找到针对性策略: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加强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文化表达;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7.
青年群体的社会信仰不仅具有普遍信仰问题的理论特征,又具有青年群体的特殊规律。社会信仰的产生遵循以下阶段:需要认同阶段、伦理内化阶段、精密整合阶段、环境塑造阶段、实践确认阶段;社会信仰的发展遵循特定的规律:保持层次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易变性与固定性的统一。针对青年群体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要建立健全青年群体社会信仰教育机制,建立以理念、原则和内容为核心的社会信仰教育认知机制,完善以模式、途径和环境为核心的社会信仰教育运行机制;同时,构建以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为核心的信仰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个概念、范畴,在人们的头脑中总和各种疑问交织着.“信什么?”“为什么信?”“怎么信?”这些思想扣子不解开,马克思主义信仰难以真正在人们头脑中确立起来.解决好这一课题,应将信仰内容划分类别,用目标信仰教育回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终极关怀和终极归属的诘难;用理论信仰教育化解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信仰合理性的质疑;用过程信仰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虑.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大学生信仰与信仰教育的新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不是纯粹的精神冥想,它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内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是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知、敏感人群,其自身鲜明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征要求其信仰教育必须立体、丰满.而生活世界的多样、多元和潜移默化恰恰符合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世界中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反馈的情境设计会让信仰教育更加具有生命力.将大学生信仰教育融入生活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使我国大学生传统信仰教育面临挑战,如何应对成为信仰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应该从创新信仰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入手,构建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内容体系;构建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技动人的方法体系;构建立体化、全方位渗透的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是当前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要注重社会心态的引导,培育青年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创新载体和方法,积极适应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高校信仰教育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需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做马克思主义圣火的传播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增强家国情怀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宣传力度,掌控网络舆论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对既有道德观念、道德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当前社会的道德信仰危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必然要加强道德信仰教育。道德信仰教育要从道德信仰的内涵、道德信仰的现实生活指向功能、道德信仰的价值意义出发去探索道德信仰教育的价值,为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困境主要表现为信仰需要和信仰"被崇高化"的冲突、信仰工具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疏离、信仰教育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文化多元社会与大学生信仰选择能力薄弱的矛盾。解决这一信仰困境要重视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重塑回归现实生活的信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批判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正确把握信仰环境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信仰客体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信仰主体的先进性与广泛性、信仰路径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等特点,与时俱进地加强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试析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和掌握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特点,是高校信仰教育取得实效性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根据信仰调查、访谈以及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目前大学生的信仰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从形成看,处于信仰的选择探索之中;从历程看,还没有形成信仰,只是拥有了一般性的信念;从类型看,主流性与多样性并存.  相似文献   

17.
杨淑玉 《世纪桥》2014,(5):77-78
人生信仰经历了从稳定——混乱——政治——危机的发展变化。时代背景不同,所体现出的主题不同,所以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生信仰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社会,受儒家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人生信仰。近代社会,中国历史始终是以"革命"为背景的,为完成"革命"的任务,政治信仰突出了,人生信仰更突出政治性的一面,政治信仰取代人生信仰。当下社会,在崇尚物质丰富、精神自由的同时,现代人的精神却无家可归,人生信仰出现了危机。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党校信仰教育缺乏一种直接作用于学员灵魂深处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心灵对话教学法就是这样一个应运而生的起到拷问灵魂,净化心灵作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党员个体的人生信仰需求相结合、师生心灵对话与学员自身对话相结合,通过问题导入做到直击学员灵魂,触发学员的自我心灵反思和灵魂重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主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国银 《探索》2000,24(1):64-6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是科学的、现实的、健全的、崇高的信仰。现在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觉醒,信仰争夺战已经开始。青年是各种信仰争夺的对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信仰教育观,是高校青年教育的当代主题。  相似文献   

20.
孙静 《世纪桥》2023,(2):49-52
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新生代青年,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重任,成为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让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信仰再上一个台阶,把知识传授和信仰培育二者相互结合,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