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虽然当年国民党的军队像雪崩一样地瓦解了,但国民党保密局派一些训练有素的特务不断地潜入内地搞暗杀。面对严峻的形势,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主动出击,一举生擒企图暗杀陈毅市长的"天字特号"刺客。"天字特号"秘密任务1949年中秋节前的一个黄昏,蜗居在台湾岛上的蒋介石,对身边的国民党保密局长毛人凤说:"仿昔日暗杀伪人员的办法,制裁匪首和附逆分子。最好是派几个得力的人,先干  相似文献   

2.
1950年12月,广东省蕉岭县公安机关破获了台湾国民党‘迫由军闽粤边区蕉岭支队”案件。这是一起以国民党特务机关从金门岛派遣潜入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溃的“两龙纵队”溃散特务分子为骨干,纠集一批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组成的武装匪特组织,共144人。他们潜伏在蕉岭城镇和公路沿线7个乡镇,密谋抢枪支、劫银行、杀害乡村干部、攻打县城,妄图建立“游击基地”,配合台湾国民党反攻大陆。就在他们策划武装暴动之时,被我公安机关会同解放军武装部队和民兵一网打尽。阿发现匪情1950年1月15日,蕉岭县公安机关接上级电告:“有一批金门岛派遣的…  相似文献   

3.
《春秋》1996,(1)
1950年5月,逃窜台湾的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网罗从胶东地区逃到台湾的国民党特务头目、地主恶霸分子等组成了“国防部山东地区人民反共救国军第一、二纵队”,共105人,由“国防部山东地区反共救国军第一纵队”少将纵队长、“国防部保密局青岛地区流动组”组长郭立茂和“国防部山东地区反共救国第二纵队”少将副纵队长江振钰率领,在胶南县(今胶南市)大珠山东南方的南小庄海岸登陆。当时,我任中共胶南县委委员、县公安局局长,参加了歼灭登陆武  相似文献   

4.
沈放 《乡音》2011,(9):37-40
上海解放后,逃窜台湾的国民党当局趁新生革命政权刚刚建立、社会秩序混乱之机,采取种种阴谋手段,疯狂地进行破坏和捣乱。其中派遣特务潜来大陆,建立和架设秘密电台、刺探情报,为飞机轰炸指示目标,就是破坏活动的手段之一。上海公安机关针锋相对,与部队密切配合,迅速及时地摧毁了"国民党保密局独立台"等一批敌特潜伏电台,斩断了为敌机轰炸指示目标的黑手,保证了大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公安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把刘全德作案用枪。刘全德是“军统”中号称“百发百中,无刺不成”的杀手。1949年11月底,在国民党保密局的派遣下,刘全德一伙秘密潜入上海伺机刺杀陈毅市长。面对这样一个危险人物,新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是如何主动出击,抽丝剥茧,在短短一周内就将其生擒的呢?  相似文献   

6.
1949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后,国民党保密局大特务徐远举、周养浩,以及参与杀害杨虎城将军的特务杨进兴、张静甫等杀人凶手相继落入法网,他们供述了关押、杀害杨虎城将军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7.
《春秋》2021,(1)
正国民党败逃台湾后,蒋介石"反攻大陆"贼心不死。1950年5月,台湾国民党保密局派遣特务105人,在两名国民党"少将"率领下,于胶南县大珠山秘密登陆。岂料,他们刚刚踏上大珠山的土地,就被警惕性极高的附近村民所发现,并很快被军民织就的天罗地网所覆盖。海防战士、公安干警、当地民兵,在广大民众的紧密配合下,仅用72小时,就将这股匪特全部歼灭。  相似文献   

8.
谢庆云,原名谢天祥,字卿云。1900年7月生,原籍山东省巨野县大谢集镇人。1921年初投冯玉祥部当学兵。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国民党一○七军副军长兼一○七军驻南京办事处处长(少将衔)。1949年春被国民党保密局  相似文献   

9.
1948年底,大厦将倾的国民党当局开始布置退路,计划向台湾转移。中央印制厂与造币厂负责钞券印制工作,是国民党迁运计划中的重点经济机构。一方面,国民党在战场上局面日趋恶劣,加之恶性通货膨胀蔓延,两厂必须继续生产,以填补迁运过程中发放军政薪饷的真空;另一方面,中共地下党积极对各方进行工作,希望将两厂完整地留在大陆。最终,运至台湾的设备数量约为中央印制厂的三分之一。国民党当局在台北成立分厂后,利用上海运台设备,立即投入生产。所印钞券一定程度上填补了1949年下半年上海中央印制厂与重庆分厂钞券供应不足造成的缺额。两厂迁台后,除担负起1949—1950年国民党当局钞券供应的重任,也为之后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供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姚远 《传承》2009,(19):11-13
1949年10月1日是极具划时代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日。这天,新中国将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以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国民党为了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他们铤而走险,派出了一支又一支特别行动队,妄图谋害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领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5,(4)
<正>1949年1月27日,在那个纷乱离散的小年夜,新旧时代更迭的最后时刻,搭载着近千人的中联公司"太平"号轮船从上海驶向台湾。暗夜中"太平"号与一艘运煤船相撞,两船在短时间内相继沉没。"太平轮"从此消逝在从上海驶向台湾基隆的茫茫海域中……对于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的几百万人来说,"太平轮"也许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旅程,但却是他们的共同记忆。昔日"太平轮"的故事早已消逝在历史烟云之中,当年它常常停  相似文献   

12.
1949年秋冬国民党退据台湾.那时,国民党在大陆败局已定,慌忙将其残余力量撤往台湾.蒋介石于同年12月10日从成都退到台湾,于195O年3月1日在台北.恢复了“中华民国总统”职务,正式经营台湾为“反共复国”基地.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初,上下充满失败情绪,岛内人心惶惶,社会动荡,局势混乱.经济上,由于战争的破坏,农业和工商业大多陷入停顿状态.加之100多万大陆人员涌入台湾(台湾人口从1945年的624万增至1949年的753.8万),岛内经济更加恶化,物资匮乏,物价上涨.对外关系上,不少西方国家,特别是长期作为国民党维持统治靠山的美国,鉴于国民党败局已定,一度采取“等待尘埃落定”的观望态度,并暂停了对国民党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面对上述危局,国民党当局为在台湾生存立足,建立统治秩序,巩固政权,主要做了三件事:(-)鉴于在大陆失败的教训,蒋介石于1950年8月在国  相似文献   

13.
甘铁生 《台声》2000,(10):8-10
1947年 11月到 1949年 3月,台湾《新生报》副刊《桥》上,发生过一场关于台湾新文学的热烈讨论。这是一场涉及台湾新文学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讨论。不幸,这场论争因遭受国民党当局的镇压而夭折。岁月流逝,史料尘封,先是国民党钳制人们的思想,使这批史料无缘与世人见面,台湾“解严”后,又遭到“台独”势力的刻意歪曲,致使人们还是不能了解此次文学讨论的真相。事隔 40年后的 80年代,持有“台独”观念的文论者,掌握了这场争论的资料,却心怀叵测地秘而不宣。   但是,历史是不会被尘埃永远遮掩的。近年来,一些台湾思想界、文…  相似文献   

14.
吴雪晴 《人民公安》2007,(23):50-53
一听到他当保密局南京站文化组长时的化名,荆有麟知道事情全暴露了,不由得沮丧地低下了头。国民党保密局秘密布置潜伏特务,毛人凤接见"军统灵魂"荆有麟1949年2月初的一个夜晚,古城南京。借着街道两旁路灯射出的昏暗光线,一个瘦高个的中年男子,来到位于鼓楼傅厚岗的一栋别墅的院门前,按响了门铃。  相似文献   

15.
杨沐喜 《台声》2001,(9):40-41
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推行的土地改革,是拯救危机、孤守台湾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台湾农村形势是:农村大部分耕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占台湾农户66.7%的佃农向地主租种耕地交纳的地租,占农作物收获量的50-70%,土地分配不均,加上租佃制度不良,税额过高,造成佃户朝不保夕,生活艰困,农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国民党为了缓和农村日趋严重的地主和佃农的阶级矛盾,以维持其在台湾的统治,从1949至1956年,较为成功地推行了强制性的土地改革政策。 台湾的土地改革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1949年开始,推行所谓“三七五减租”,即…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一批老同志光荣入党在1988,1989年两年中,上海有124名离休老同志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夙愿。这些老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曾多次申请加入党组织,但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被拖延下来。上海市纺织局漂印一厂管理员时海珊,1949年初参加革命,多次申请入党,因“家庭出身地主”、“社会关系复杂”,“路线斗争不积极”等未被通过。她没有灰心丧气,1988年离休后又  相似文献   

17.
从1911年清朝覆亡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这个被称为“民国38年”的时期,并不是国泰民安的盛世——正值朝代更迭,风起云涌,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更面临外敌入侵,战火纷飞,四万万人国难当头。  相似文献   

18.
战后初期,台湾生产锐减,通货恶性膨胀。国民党政权撤台后,人口激增,经济负荷更加沉重,通货膨胀的局面继续恶化。自1946年至1949年,台湾物价上涨了一千倍,而1950年的物价较1949年又涨了3倍之多。  相似文献   

19.
1949年退踞台湾后,蒋介石在反思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垮台,以及在政治、经济、教育和外交等方面的全方位失帔时,认识到统治失败的关键在于国民党奉身的失败,因此,1950年7月22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召开临时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改造方案》,并于8月成立了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开展国民党改造运动。其内容包括:一、重新确立国民党“革  相似文献   

20.
唐梦秋 《台声》2013,(10):97-97
“天黑黑,欲落雨,天黑黑,黑黑……”每次听到这首用闽南语演唱的台湾童谣,我总会不由自丰地想到我开朗快乐的外婆郑祝。出生在台湾云林的她,1949年随川籍国民党空军机械师的丈夫从台湾来到都江堰,这一待就是6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