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景明 《探索》2004,3(4):8-10
20世纪80年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的新的历史时期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基本特征。邓小平的“和平发展观”就是在时代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在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 ,中国开始了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为主要特征的渐进式转型历程。转型的稳健性、和平性造就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日益崛起 ,这是一条世界近代史上大国崛起所从未走过的全新战略道路。本文主要从苏联兴衰的历史轨迹和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崛起道路的比较研究 ,分析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和平崛起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08,(1):44-44
在浩瀚历史长河中,多少国家兴盛过,又衰亡了。然而,总有一些国家不仅历经兴衰,而且又再度奋起,在复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这其中既有老牌强国如德国、法国等,也有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作为大国崛起的一种特殊形式,“大国复兴”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法则。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1,(24):27-34
文化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文化产业发生了什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何齐头并进?政府、资本、文化资源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如何萌生、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中国的崛起不应当只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应当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能只是商品,也应当有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和平崛起”才有可能开创一条新的大国崛起之路,带给全世界一个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4.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强国的制度框架和思想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大国崛起”这一主题,或者说在讨论更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的崛起”主题时,我们不能不梳理大国崛起的核心概念,回顾制度与观念在现代世界历史中的巨大影响,充分认识一个国家立国理念和基本制度作为崛起的基本条件对崛起的直接推动作用。现在,已经很难溯源是谁在中文研究文献中首先提出并科学利用“崛起”这一概念。不过,阎学通博士无疑是最早和最著名的一位。早在1995年,他就开始注意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对“崛起”曾经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崛起是指新兴大国实力与其他强国的差距迅速缩小,或超过其他强国”。崛起又常常与大国或强国…  相似文献   

6.
苏联历经七十载,大国的兴衰败亡,后人深以为戒。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东方迅速崛起,人们必须对苏联解体事件进行反思,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与实质。  相似文献   

7.
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中国怎样才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怎样才能伟大复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在认真思考的一个大问题。近日偶读黄树东先生的大作《选择与崛起——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感触颇深,使我对中国崛起、民族复兴之路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牧仁  刘栓 《理论研究》2014,(2):42-47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方式上,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有利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与现有霸权国家的关系。历史上大国兴衰的经验表明,通过战争方式解决发展问题实现民族崛起,其结果绝大多数是事与愿违的失败路径。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不走争霸道路、力避与霸权国家产生激烈冲突、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维护自身民族利益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探讨中国复兴之路要略的《中国崛起策》一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该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22策,以独特视角和振聋发聩的策略性建言,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道路中的系列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0.
和历史上许多大国的“战争崛起”不同,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和平发展”,国际国内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但和平发展并非易事。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