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95年2月28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给人们警察行使职权新增了盘问、检查权。该法第9条明确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经盘问、检查,有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有现场作案嫌疑的、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携带的物品有可能是赃物的,可以将其带至  相似文献   

2.
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盘问、检查,以及带到公安机关继续盘问是人民警察的一项法定职权,这种职权具有行政性和司法性的双重属性,对被留置盘问人的人身具有强制性。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不当适用留置盘问措施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造成刑事司法程序与行政治安管理的衔接混乱,且存在侵害违法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的可能。明确留置盘问属于行政强制措施是完善此制度的前提,应当从立法角度对留置盘问的适用条件、期限、程序以及监管进行明确规定和完善,使公安机关在采取这种强制性手段时实现规范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盘—查—控",是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当场盘问、检查并在现场进行有效控制的警务执法活动。近年来各地公安民警在社会面盘查执法过程中,遇袭受伤或者死亡案件时有发生。为此,公安民警在社会面盘查执法中,必须加强对可疑人员危险性的分析,并不断提高现场安全执法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警察盘查权的规范应该从盘查权的启动,即当场盘问和检查做起。英国、美国和德国对此都有自己的规定,而我国的人民警察法的规定却过于笼统,不利规范操作行使。为完善我国警察的盘查权,可借鉴国外有关规定,对当场盘问、检查与继续盘问在适用上应有区别,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启动标准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5.
继续盘问制度的适用条件是指人民警察在主观认知上达到"理性人"对相对人的合理怀疑,并且当场无法释疑。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混淆继续盘问与传唤、拘留、拘传等强制措施的适用、扩大继续盘问对象范围、错误适用继续盘问时限以及继续盘问制度空置化情况严重等问题,应当加强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提高程序意识和人权意识,加强监督和检查以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6.
人民警察法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执行追捕逃犯、侦查案件、巡逻执勤、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现场调查等职务活动中,经出示表明自己人民警察身份的工作证件,即可以对行迹可疑、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盘问、检查。这种新的职权运用适当,会有力的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运用不当,则会伤害群众,影响公安机关的  相似文献   

7.
"警察"一词,可分解诠释为"警之于前,察之于后"。盘问检查权作为警察职权的重要体现,涵盖了"警察"两字的双重意义——预防与打击违法犯罪。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盘问检查权的实施不但需要保证实体正义,更需要保障其中的程序正义。在法治视野下,警察盘问检查权的实施必将更加趋于严谨,愈发符合法理。警察盘问检查权的理论与实践,势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法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在实践中,继续盘问被公安机关广泛运用,作为公安机关的一种执法手段,为查处各类案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从法理上看,继续盘问都不是刑事强制措施而是行政强制措施。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就必然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1、被继续盘问人有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2、继续盘问时间应当折抵其他处罚。而继续盘问与拘传在性质上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作为公安执法中强制性、暴力性、限权性的行为,增加了执法民警的安全风险。文章从强制传唤、约束、盘问检查、查封扣押和收缴追缴五种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出发,对缺乏防范素质、社会价值观扭曲、警察职能失衡和法律保障不足四个方面进行安全风险原因分析,提出建立良好警察公共关系、完善法律制度和运用警察自卫术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继续盘问措施在执法实践中一度被基层民警当做办理治安案件或者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然而,自《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颁布以来,继续盘问制度被虚置化。究其原因,是基层民警不愿使用、不便适用和不敢适用。为发挥继续盘问措施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的功效,应解决扩大继续盘问措施的适用主体、合理设定继续盘问的时间、科学设置继续盘问措施的实施程序、完善被盘问对象的救济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询问初查对象与讯问犯罪嫌疑人有所区别.具体体现在是否具有强制性、适用的程序规则以及被调查人的身份和权利。部分检察机关通过询问初查对象即获取了被调查人的口供,并存在限制初查对象人身自由的现象,其询问活动也没有按照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要求进行。为了询问而限制初查对象人身自由超过二十四小时属于非法羁押,通过初查询问规避法律限制性规定,则会架空《刑事诉讼法》对侦查讯问的规制。应当明确侦查机关可以传唤初查对象到案接受询问,但不得超过十二小时,询问初查对象所获材料不能作为被告人供述使用.如果询问初查对象过程中存在应当排除所获供述的非法取供行为.侦查机关之后讯问所获得的口供也应当排除。  相似文献   

12.
浅谈运用面部微表情技术避免“奥塞罗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审讯中经常会遇到无辜者看似有罪或者有罪者伪装无辜的情况,使审讯人员真假难辨。根据人的最初情绪反应的真实性,以被审讯人的情绪反应作为突破口,利用面对指控时无辜者的愤怒情绪和有罪者的恐惧情绪区别出两者,即运用面部微表情的知识辨别愤怒与恐惧,从而区别出无辜者和有罪者,并且通过表情的特性,左右脸表情的一致性和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话语的一致性三个方面鉴别出真正的无辜者和伪装无辜的有罪者。  相似文献   

13.
死刑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所共同关注的刑法问题之一,而其受到诘难的重要理由在于其反人道性。本文以“人道主义”为基线和评判标准,从刑罚人道主义、死刑的一般预防目的、刑罚的人道关怀三个方面对死刑进行逐一考察并得出基本结论:死刑是残酷的、不人道的以及蔑视人权的首要刑罚手段,是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死刑的适用超过了罪与刑的相当性,一般预防不应成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更不应成为我国适用死刑的理由;减少乃至废止死刑的适用是刑罚人道关怀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死刑有逐出刑罚体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堵截是公安机关在犯罪嫌疑人和犯人逃跑方向的前方进行设卡或设伏拦堵的一项警察勤务,其作用是缉拿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和逃犯、协助查破案件。在公共交通中转场所实施堵截勤务包括车站、码头、机场设卡堵截勤务、嫌疑车辆的堵截勤务等。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化战争中,目标的地位和作用得以空前提升,各级对目标的关注度会空前高涨。而战争的政治目的、人类的共同利益、文明的进化和军事节约原则,使得目标选择的合法性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要想目标选择不违法,除了着重把握好军事必要原则、区分原则和比例原则外,还必须对两用物体、混杂群体、变化中的人员与物体、可疑人员与物体等特殊情况作出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物证技术鉴定中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有 :一、侦查机关刑侦技术人员在同一案件中既是侦查人员又是鉴定人员有悖于法律规定 ;二、对物证技术鉴定人员的资格缺乏可靠的认证 ;三、对鉴定人出庭立法不明确 ;四、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7.
刑事庭审中对被告人的讯问程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刑事诉讼程序。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刑事庭审中讯问被告人程序的规定虽较之过去有了较大的改进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有改进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侦查活动。在实践中,刑讯逼供往往成为犯罪嫌疑人接受讯问时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我国刑事诉讼应重视本国国情,立足本国的国民性,在犯罪嫌疑人讯问程序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以人文关怀的方式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自白"。  相似文献   

19.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案件中,受害人往往难以举证谁是真正行为人。法官在“优先保护受害者”的理念下,或者基于同情弱者的朴素的法律良知与情感,或者基于公平思想作出由相关可疑业主承担责任的判断。如此判决是否妥适,对相关业主是否公平,于我国现行侵权法体系及法理层面上,尚值怀疑。  相似文献   

20.
因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在受讯问时.有受暗示性较强、依从性及内化性较强、更容易作出虚假供述的特征,因此对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应有特殊的法律规则进行规范。具体而言.应当建立对精神障碍嫌疑人进行适合讯问的评估制度,对于可以在适当成年人在场的情况下讯问的精神障碍嫌疑人.在讯问时应让适当成年人在场对嫌疑人进行保护并监督讯问行为。另外,基于精神障碍嫌疑人对抗讯问的能力较弱,应限制适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容许性的讯问策略.其它讯问策略也不得超出精神障碍嫌疑人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