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 2 0周年 ,进一步总结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深入探讨如何“增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海南省委省政府 ,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市委市政府和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经济特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 9月 12~ 14日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 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10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就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一、邓小平理论与特区建设的关系1 关于邓小平理…  相似文献   

2.
1993年12月7日至9日,在珠海召开了广东省第五次经济特区理论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再造新优势,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省、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北京、上海、海南等地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还有当地的经济工作者和新闻界的朋友,约九十人,收到论文九十多篇。现将研讨会的主要情况介绍如下:一、对特区优势的看法有的代表认为,所谓优势,就是优越有利、胜过对方的形势。综合代表的发言和论文的观点,特区的优势所在主要表现如下几点;l、地缘人缘优势。五个经济特区均地处…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最近一再强调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并在视察特区时一再重申中央关于经济特区的“三个不变”,强调经济持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做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这些重要讲话,对于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搞好深圳特区的第二次创业,具有待别重要的意义。一、要从政治上认识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讲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冶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4.
自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中国理论界就特区发展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每一次讨论都提高了人们对特区的认识。讨论主要是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的:当前经济特区还持不特,如果还特主要表现在哪里,如果不特还要不要继续办下去,如果继续办下去要增创哪些新优势,如何进一步深刻认识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十年前,我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在服从全国统一政策的前提下,特殊政策是经济特区的生命。意思是说,没有特殊政策就谈不上经济特区。现在回想起来,对特殊政策的理解,则偏重于中央对待区所实行的特殊…  相似文献   

5.
一2 0年前 ,我国东南沿海诞生了深圳等四个中国改革的“试验场”。在为“试验场”取名时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示 :“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 ,要你们自己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但怎么改 ,却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在邓小平的改革战略部署中 ,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这步棋绝不仅仅是为了特区自身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特区先行一步 ,由点带面 ,推广全国。深圳等经济特区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担当起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积累经…  相似文献   

6.
深圳,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她已走过风风雨雨15个年头。在这15个春秋中,深圳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不渝地贯彻中央办经济特区的方针政策,排除来自“左”或“右”的干扰,敢于创新,锐于改革,艰苦创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益”,用勤劳的双手捧起一个被誉为“一夜城”的现代化城市。深圳人的敢闯精神,深圳特区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国人骄傲!在庆祝深圳特区创立匕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创办特区的思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认清形势,增强使命感,树立信心,坚定不移地继续发扬敢…  相似文献   

7.
93年12月18日到22日,全国经济特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来自各特区和沿海城市的50多名专家教授和理论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汝信副院长、中宣部理论局靳辉明局长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会议共收到论文25篇。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向会议提交了题为《观念重建必须寻找有效途径》的论文。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一是总结和交流改革开放以来特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二是深入研究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区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善经济特区的意识形态工…  相似文献   

8.
处在第二次创业起步阶段的中国经济特区目前正面临着来自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特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应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也制约着特区经济的下一轮发展。如果说,在第一次创业初期姓“资”姓“社”问题曾一度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首要问题的话,那么,特区不“特”和特区要“特”的两难选择则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特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中国经济特区尽快地从特区不“特”和特区要“特”的困境中走出来。通常意义上,经济特区指的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去年6月江总书记在视察特区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重申“三个不变”,并郑重宣布,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要搞多久,经济特区就要搞多久。同时特别强调: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对经济特区实行的基本政策要坚持下去;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场”作用,而且要发挥得更充分。过去,特殊政策孕育了特区的辉煌,今后我们仍将更充分发挥政策的“支点”作用去再创辉煌。政策如何“恃”下去,我想有三个问题是很紧要的:一、要明确特区的政策定位据《…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5,(34)
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建,从深圳算起已经过去15个年头.在庆贺深圳特区15周岁的日子,回顾特区走过的道路和成就,展望一下特区未来发展的前景,也许是有意思的.深圳,原先只不过是一个边陲上荒僻、落后、真正称得上是“一穷二白”的乡镇,但划为经济特区的15年间,这块3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巨变,国民生产总值每三年翻一番.业总产值每两年翻一番,别的地方“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已是了不起的“腾飞”,深圳却是一年一大变.现在,深圳已经成为拥有300万人口、几万家工商企业的著名现代化城市,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560亿元,工业年总产值638亿元;论城市综合实力,深圳目前已是仅次于沪、京、津、穗而居全国第五位、连最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承认中国人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的现实极具说服力地证实,中国共产党独具匠心创建经济特区的政策正确和伟大.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特区的潜能释放与优势再造探讨经济特区发展机制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1)经济特区原有的特殊政策是否用足,存不存在可以继续利用的空间?(2)特区如何通过政策的科学调整来拓展新的空间?前者的实质是释放潜能,后者的实质则是再造优势。从现有的情况看,特区对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仍存在某种程度的利用不足问题。据有的特区调查,国家赋予特区的有关外贸外汇、基建投资、金融信贷、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自主权的某些方面还没能完全落实,这里有体制不顺(涉及“条块”关系,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等)的原因,也…  相似文献   

12.
在深圳庆祝经济特区创建 2 0周年之际 ,为了全面总结深圳改革开放 2 0年的经验 ,深刻理解和把握江泽民同志关于现代化、创新和经济特区的有关论述 ,落实深圳市委提出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现代化的示范市的战略安排 ,11月 8日至10日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与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在深圳联合举办了“现代化与社会体制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央国家机关有关研究部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各地党校、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深圳市委党校、各区党校、市委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 ,与会专…  相似文献   

13.
本刊从这期起,开设“特区研究简讯”专栏,借用“大特区”的概念,其包括深圳等几个老经济特区,也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还包括国务院新批准的几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公开媒体上摘编有关特区最新动态、信息、资讯,为关注特区改革发展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视窗。  相似文献   

14.
1983年,一道特区管理线从东到西建起,将深圳一分为二,人们称之为“二线”。十多年来,“二线”对维护深圳的社会治安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现在的深圳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深圳,“二线”的现状,与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很不相适应。因此,为了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加快建成国际性城市的步伐,很有必要后移“二线”,后移“二线”能够为特区增创如下优势:一、可增创深圳发展空间、时间的优势深圳市总面积为2026平方公里,其中特区327.5平方公里,山岭、水库、保护区、道路就占了一半多,可供经济开发的用地只有100多平方公里。经过…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开发区经过四年创业起步,目前已进入了成长见效的新阶段。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开发区的建设开拓发展,必须紧紧把握一条主线,这就是用邓小平同志的特区思想来作指导。一、小平同志讲,特区是一个试验,山西的开发区建设要特别注意“特”和“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根据邓小平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的构思,首先在深圳、珠海,然后在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后来改称“经经济特区”。试办经济特区,是…  相似文献   

16.
深圳,这个仅仅和香港一河之隔的昔日的南国边陲小镇,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经济飞速发展,如今已成为繁华的大都市,成为我国的一大经济特区。而在南中国海岸线上沉寂了百年的界河──深圳河也终于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深圳河孕育了深圳经济特区,但是,也给特区带来了灾难:1993年、1994年、1995年一而再、再而三地洪水泛滥。仅1993年“616”、“926”两次洪水给深圳市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4亿元,而香港方面据报载也曾一次水灾损失超过10亿港币。随着深圳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污水的大量排入,深圳河水体乌黑,恶臭难闻,对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深圳灵魂,创新是深圳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当年中央给了经济特区特殊的政策,也是给了经济特区“试验”的权力、“闯”的权力、“杀出一条血路”的权力,归结起来就是创新的权力。实践证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的结果。两年前,中央将深圳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唯一试点城市,给了深圳进一步体制创新的机会,中央希望深圳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希望深圳的改革能给国家改革带来新的经验,这是历史再一次厚爱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是深圳进一步发展的一次绝好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新事物、一个伟大创举。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的创办及其成功的实践,倾注了大量心血。学习邓小平办经济特区的思想理论,研究和借鉴特区的历史经验,探讨在新形势下特区要不要继续“特”、如何“特”的问题,是我们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的一项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3月24日,深圳大学与深圳商报联合举办“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研讨会”,会议就深圳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定位、城市功能、产业配置、人文环境及管理等问题展开研讨。专家认为,现有的经济结构优势和体制优势使深圳有条件在高起点高标准上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深圳今后应着力于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与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名牌产品成长机制;②在改革上继续探路和先行,进一步发挥深圳的“窗口”作用,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法规体系、会计制度和企业成本核算体系,发挥体制方面优…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深圳时代表党中央作出重要指示和李鹏总理在国务院特区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增创特区新优势”成为深圳市各级党和政府工作的紧迫任务,也成为特区内外人士关注和议论的热门话题。1995年深圳市委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增创新优势,实现第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那么,如何看待深圳特区的特殊政策,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创新优势,实现第二次创业呢?笔者对此谈几点看法。一、深圳特区的优势井未消失深圳的优势,最主要的是四项:一日政策优势,二日地缘优势,三日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优势,四日人才优势,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