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情简介2006年9月18日晚,李某翻窗进入某小区103室实施盗窃,在其翻找财物过程中,被害人黄某被惊醒。李某随手拿起放置在电视柜上的一把工艺红木短剑刺向黄某。黄某被刺身亡后,李某将短剑及劫得的钻戒等财物放入包内逃离。回到暂住地后,李某向同住人周某讲述了事发过程并将短剑交由周某保管后潜逃。周某见短剑虽有斑斑血迹,但剑柄系红木雕刻而成,金属剑身处又镶有金  相似文献   

2.
案情简介甲系某单位职工,2000年至2004年4月利用货车跑运输,委托其弟乙押车并联系业务。2003年12月30日,经征得甲同意,乙在广东以该车司机陈某的名字与某水果批发部签订运输协议,将1812箱、价值78278元的香蕉由广州运往兰州。运输途中,甲为还债,电话指使乙将香蕉拉回蓝田卖掉。2004年1月2日货到蓝田。当晚,甲将1812箱香蕉全部出售,获赃款4.75万元。之后,甲欺骗香蕉货主,称运输途中车坏在河南,香蕉变坏被处理,钱用作修车,不予赔偿。  相似文献   

3.
胥倩 《中国检察官》2011,(10):54-55
一、基本案情 2008年11月8日晚11点,李某醉酒后租乘朱某的"黑车"回家,因车费与朱某发生争执。李某打了朱某一耳光,朱某遂下车一拳将李某打倒。李某头部撞上车前轮叶子板上,出血情况严重。朱某慌忙将其抱上车欲送医院时,发现其已死亡,便趁四下无人,将尸体带至5公里以外抛入江中。  相似文献   

4.
正[案情]2012年8月11日下午3时许,被告人苏某与同村村民陈某一起从集市回村,陈某在回村的路边捡到一块重达288.70克的玉石。陈某对玉石知识一无所知,知道被告人苏某对玉石颇有研究,就让被告人苏某帮忙看看自己捡到的是什么石头,被告人苏某看后意识到这很可能是  相似文献   

5.
刘某和王某二人合伙开一店子,主要经营香菇、木耳、黄花、鱿鱼、墨鱼等干货。1998年2月王某回家过年,把店子交给刘某一人管理。而刘某乘王某不在之时,将合伙经营的货物偷偷运出卖掉,得货款3.6万元独自一人占有,然后虚构货物全部被盗的事实,欺骗过年回来的王某。事后王某从邻居的反映中发现真情,便多次向刘某索要他应有的二分之一的货款(1.8万元)。刘某却矢口否认,拒绝付钱。王某便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的制定再一次把我国拾得物制度改革的问题提了出来。该法拟规定,遗失物的拾得人在交还失物时可以索取最高为拾得物价值20%的报酬。这一规定被有些人认为有悖于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对社会风气有不良的影响。然而在法律里规定拾得人应无偿交还失物就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吗?就有助于人们美好品德的形成吗?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  一  对于拾得物制度,我国目前有关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刑法等法律、法规中。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第二款规…  相似文献   

7.
《法学》1989,(11)
原告的一辆装运香烟的卡车,在运输途中掉下一箱牡丹牌过滤嘴香烟,被告周某某等五人将香烟拾至附近弄内实施分割。在周主持协商后,其中三人(现无法查找)各得十条,周得十五条,徐某得五条。事发后,当地派出所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当天找到周、徐了解情况。周断然否认此事,而徐当面承认并退还分得的五条香烟。之后,周因违反治安管理条例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在拘留期内承认上述事实,并将十五条香烟上交公安机关。现原告以返还财物为由起诉至法院。本案案情虽然简单明了,但在审理过程中,却在对被告行为的定性上产生了争议,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对王某退休后变卖单位经济实体资产的行为认定,需要解决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一、拾得物的民法规定及其疏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失主的疏忽大意,遗失物品的事常有发生。拾得遗失物具有双重属性,即道德性和法律性。道德规范要求拾得者拾金不昧,但现实社会中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因此,除道德规范外,还得依靠法律规范调整拾得物问题。纵观世界各国立...  相似文献   

11.
拾得物是指拾得人拾得的遗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 ,涉及拾得物的纠纷一般是指有关拾得物的返还和拾得物管理费用的补偿。对此类纠纷如何适用法律进行处理 ,虽然我国民法通则第 79条第 2款作了专门规定 :“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 ,应当归还失主 ,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以下简称贯彻意见 ]第 94条也规定 :“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 ,拒不返还而引起诉讼的 ,按照侵权之诉处理。”但是由于对拾得物引起的争议法律关系性质认识不一致 ,法学…  相似文献   

12.
对拾得信用卡及密码并使用的行为,立法上并未作出相关规定,而在理论界及司法实践中对该问题均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笔者以为该行为应视其使用方法不同而分别以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罪论处。  相似文献   

13.
用拾得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行为之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拾得的他人信用卡在ATM机上取走大量现金的行为,既不能定盗窃罪,也不能定侵占罪,而应该定信用卡诈骗罪.以"机器不可能被骗"作为否定信用卡诈骗罪成立的理由不可靠.认为用拾得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如同拾得他人的钥匙后用钥匙开门取走财物的观点,不符合客观事实.拾得信用卡并不等干拾得了信用卡上记载的现金,而信用卡本身也不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信用卡诈骗罪具有不同于传统诈骗罪的特殊性,不能用传统的观念来解释.用拾得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是<刑法>第196条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若按其他罪定罪,就违反了有法必依和罪刑法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尽管有相关司法解释在先,然而,同样是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ATM机上取款的行为,我国不同的法院却作出了不同的定性.这种行为在德国等外国可以构成使用计算机诈骗罪,此罪将计算机盗窃与计算机诈骗并入一罪予以惩处的立法真相并未被我国的一些学者所发现,导致刑法学界对这种行为的定性出现了较大分歧,进而影响到司法实务.事实上,我国<刑法...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1994年1月某县属国有企业将车队承包给本厂驾驶员郑某。具体承包形式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切债权债务由郑负责。同年9月因车队资金缺乏,郑便以车队名义向本车队驾驶员陈某借现金55000元,定于3个月后还款。届时,郑某未能如期返还此借款。在陈某多次催要下,郑某又以车队名义私下给陈某写了一张条子:“此款定于1995年12月18日还清,如不还,陈某有权处理自己所使用的卡车。”到了还款的日期,郑某因经营亏损,又未能偿还这笔借款,陈某遂以这张条子为由,将其所使用的卡车卖掉,得款48000元。对陈某的行为,有的认为构成侵…  相似文献   

16.
[案情] 2002年4月26日,杜某在某机关办公楼走廊地面拾得信封一个,内有户名为刘某的中国建设银行龙卡、存折和取款密码。当晚,艾某在中国建行某办事处的自动柜员机上输入密码后取款100元。随后,杜某将该卡可以取款的情况告知艾某,两人共同在本地另三个银行营业处的自动柜员机上先后用该卡取款共计14600元。15日后,失主刘某发现装有龙卡及存折的信封丢失,挂失时被告知卡内存款已经被人支取,遂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经半月侦查将两人抓获,追回被提取的现金14700元并发还失主。公安机关对杜某与艾某刑事拘留后,经检察机关批准实施逮捕。 [审判] 本案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后,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杜某、艾某犯诈骗罪。法院认为公诉机关指控两名被告人  相似文献   

17.
用拾得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的行为不构成侵占罪,其行为性质应当依据ATM机是否运行正常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若ATM机出现故障,无论行为人拾得的是真实有效的信用卡还是伪造、作废的信用卡,行为人的取款行为都构成盗窃罪。若机器运行正常,则此时行为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至于构成何种形式的信用卡诈骗需要根据卡是否真实再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若行为人拾得的是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则构成冒用他人信用卡形式的诈骗罪;若行为人拾得的是他人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则该行为人构成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形式的诈骗罪。  相似文献   

18.
被告人郭某,男,38岁,系苏北某市一个体加油站业主,其采取暗中在出油管道上接上一根小塑料管的方法,使得加出的汽油又有15%回流进了油厍。从1992年10月至1993年12月案发,以售油发票存根联计算,  相似文献   

19.
个体户曾某和胡某系中学同学。1994年12月,胡某看到股票、证券生意能够赚钱,但苦于没有股本,就请曾某想办法筹款。曾某遂找到某农村信用社主任王某,要求王某贷款给胡某共同合伙炒股。王某说胡某不是本地人只能以曾某的名义贷款。随后三人又共同商·定:炒股资金由曾、王提供,具体炒作由胡进行;利润分成,胡某得一半,曾某和王某共得一半;若亏损,由胡某一人承担。在1995年2月至1995年4月间,曾某以经商、周转之名分9次共从王某处贷款250万元。至1996年4月案发时,由于炒股亏损,曾某只还贷182万元,造成国家损失68万元。检察机关于19…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四年七月三十日中午,被告张某在某村遇见了一个卖冰棍少女,以欺骗手段将该女骗至村外树林边。该女发现上当后未等走脱,张某便把该女拽进林内扒掉裤子,被害人挣脱后赤着下身跑出林外。张某追上被害人,再次撩倒猥亵后用水果刀扎刺胸部、脖子、背部数十刀,直至被害人死亡才逃离现场。被告夏某此时正在发案现场附近铲地,对被害人呼救和搏斗无动于衷。案发后公安机关三次找其了解情况,他知情不举,谎称“不知道”。当被收审后,才如实提供了证词。对夏某的定性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夏某见死不救,知情不举,其行为是包庇、纵容犯罪分子。且夏某的证言是张案的直接证据。可夏某却不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