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寻找一条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够最大限度的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否形成一种自律机制对于能否很好的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企业自律机制方面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缺陷,即环保专项资金的缺乏和企业决策的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应当建立环境公积金制度和环境监事制度,以完善企业的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2.
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惊涛 《法学杂志》2006,27(5):40-43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设计合理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中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立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我国应借鉴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来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发展循环经济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立法和制度支撑体系,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改革和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设计合理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时的一种理想经济和技术模式,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然后以淮北市为例,通过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始实施。新法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护航。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解决环境问题,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措施。制定《循环经济法》,对于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促进中国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循环经济法》应该设计为循环经济政策法,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循环经济活动实行科学的法律调整”的原则,坚持3R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综合调整原则。应该建立健全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制度,例如循环经济计划(规划)制度、经济刺激制度、政府扶植制度、科技支撑制度和示范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绿色采购制度、行政考核与问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循环经济名录制度、生态工业园区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袁方 《法制与社会》2010,(6):174-175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在为股东谋取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该顾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就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责任,而其核心内容之一是环境责任。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关系的阐述,提出循环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但它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资源产出率低,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资源环境问题已经被认为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基本模式.目前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还处于地方性试点示范的初级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措施不完备,也不尽科学合理.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应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链条的断裂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失。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根本。因此,只有进行制度建设,才能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完善之我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彬辉 《时代法学》2004,2(2):87-92
自 2 0世纪 90年代可持续发展确立以来 ,国际社会均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西方各国环境保护立法中循环经济理念已成为新的价值追求之一。但是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所以 ,在推进循环经济形成的时候 ,需要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之处 ,完善环境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12.
王彬辉 《时代法学》2010,8(1):47-52,58
环境税作为防治污染和环境破坏,改善环境的经济手段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征环境税将成为今后我国税收法律改革方向之一。制定并出台环境税独立税种,并与现有其他税种的“绿化”相互呼应,将成为开征环境税的基本“路线图”。  相似文献   

13.
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郝敏 《河北法学》2007,25(10):95-98
资源和环境当今已构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纳入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构筑完整系统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成了当务之急.研究循环经济立法的理念和背景,介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先进模式,将会对我国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论循环经济的法制障碍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俊然 《河北法学》2005,23(10):64-69
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法律应该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还存在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这些制度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障碍。在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本质以及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创新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国家的法律支持,但现行的法律无法满足从全局的高度统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尽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并将其定位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应创设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绿色GDP制度、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抑制废物形成制度、产品回收利用制度等十大法律制度。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过程中,还要理清和调整循环经济促进法与环境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宋芳 《中国法律》2008,(6):14-16,67-71
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为原则,强调以循环发展模式替代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表现为以[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最终达到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韩立成 《行政与法》2010,(10):44-46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资源的衰竭必然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因此,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前提,以调整结构、多元发展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和高效服务为保障,充分发挥资源型城市的主动性、创造性,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市之路、循环经济之路、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背景下水资源立法的健全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审视现行水资源法律制度,不难发现我国水资源立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我们应根据循环经济对水资源立法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内容、重视水资源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应改进现行水资源立法在立法思路、立法机制、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发展循环经济之处;应当调整立法思路、改进立法机制、健全水资源法律体系、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我国水资源立法更好地适应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珂  欧阳杉 《法学杂志》2012,33(3):66-70
绿色经济的概念为突破可持续发展机制面临的这个瓶颈在理念和方法上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和选择,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绿色经济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与和谐。绿色经济的概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珍贵,有利于克服经济高度商品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深化和危机,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对中国等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尤其重要。在中国经历了举步维艰的绿色经济目前正在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