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进京赶考",源于毛泽东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进京前和周恩来的一段著名对话。毛泽东说:"我们就要进京赶考了,我们一定要考及格,不能被退回来,决不能当李自成。"这集中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和长期执政怀有的深刻忧患意识。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的结尾  相似文献   

2.
正众所周知,1949年3月23日,在中共中央离开河北西柏坡奔赴北平(北京)之时,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进京赶考”的话题。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能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  相似文献   

3.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移驻北京,毛泽东喻此为进京"赶考",提出"我们决不做李自成",要求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交上满意答卷。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赶考"情结,坚持"两个务必",居安思危,奋斗拼搏,取得光辉成就。面向未来,我们仍然需要牢记"两个务必",在新的执政考验面前争取"考试合格"。  相似文献   

4.
唐剑锋 《民主》2011,(7):53-53
1949年3月.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入北京前的那个早晨,晚上只睡了5个小时觉的毛泽东同志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然后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决不当李白成。”不当李白成,不被“退回来”.也是一种考验,一种执政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正>1949年,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进京赶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赶考远未结束"。作为"赶考"精神发源地,河北省把"赶考"精神融入到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树立了"中国梦·赶考行"的旗帜。在此引领下,全省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纪律、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都发生了积极变化。本期,记者来到河北,用"百姓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从毛泽东的"进京赶考"到习近平的"赶考远未结束"和"我们都是答卷人",表明共产党人一直在进行着"赶考精神"的接力。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变化,"赶考"的主题不断更新,"赶考"能力逐步增强,但"赶考"中谦虚谨慎的态度和人民作为考官的地位始终未改变。在"变"与"不变"之间,一以贯之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12)
1949年3月在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这场考试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中,能否在"考试"中继续前进,交出令人满意的优异答卷,关乎党的兴亡成败和民族的未来。"赶考"永远在路上。  相似文献   

8.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9.
《侨园》2009,(8)
中国第一部全面披露中共中央从延安转战陕北,移驻西柏坡,进京赶考历程的图书:《西柏坡——红都内外的秘密》,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被称为"有史以来第一部揭示红都迁移与中共秘史的著作",有专家说:"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这本书对当代读者了解中共秘密历史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给学员作报告《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要求"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撰写的三篇经典短文,简称"老三篇",分别被收录到《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和第三卷。"老三篇"讲述了三个平  相似文献   

11.
范硕 《瞭望》1993,(29)
五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24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吃过午饭,一挥手笑着说:“走啦,咱们进京赶考! 毛泽东等离开西柏坡,坐着一辆吉普车先到涿县,然后乘火车直达北平清华园。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叶剑英专程来到涿县迎接。他见到毛泽东敬了个军礼,说:“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和破坏。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一切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1,(1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赶考重要论述,立足实现民族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互相激荡的大时代背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赶考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赶考、怎样应对新时代赶考等根本问题,包含新时代赶考的主要内涵、主要步骤等,指出全党应以什么样的状态理解、把握这次考试。面对如何深刻理解新时代赶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民族复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指出考试仍然在路上;把握新时代赶考主要内涵等;面对怎样拿出优异的答卷,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体现鲜明的人民立场;坚定赶考必胜信念;明确总纲领和总方向;突出主要抓手等。  相似文献   

13.
张衍荣 《侨园》2011,(7):12-13
向往西柏坡已久,利用逗留石家庄的机会终于去了一趟. 西柏坡是太行山麓滹沱河畔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西柏坡始建于唐代,原名"柏卜",因村后有翠柏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嫌"卜"字别扭,便改"卜"为"坡",又因与邻村"东柏卜"相对而居,遂称之为"西柏坡".  相似文献   

14.
自从建国初期毛泽东把共产党执政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以来,赶考精神一直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忧患意识,成为我们党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赶考”精神是在即将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形成的,凝结了毛泽东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忧患思考和清醒认知。毛泽东的“赶考”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先进品格、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及勇于担当的历史自觉。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赶考”精神,要永葆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忘人民“考官”地位,以永不懈怠的“赶考”精神破解“两个大局”的时代考题。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6日,党的十六大 闭幕不久,新当选为党的总 书记的胡锦涛便带上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重温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长期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要求全党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的思想。一进西柏坡,胡锦涛同志便说,我们这次可以说是来“上学”。“上学”是为了“赶考”。要求全党同志“在这场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华…  相似文献   

17.
1949年春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近 30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终于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即将诞生。就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启程前往北京之际 ,毛泽东深有寓意地把它称之为“进京赶考”。这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战略眼光、精神境界和博大胸怀 ,也是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思想、精神上完全成熟、清醒、自觉的鲜明标志。经历 80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洗礼 ,特别是经历了国际共运的风云变幻 ,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实践这个大“考场”上 ,通过了一次又一次严格的“考试” ,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这个最权…  相似文献   

18.
“进京赶考去”──这是50年前面临进城即执政的考验时,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进一步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面向新世纪,继续保持和发扬“赶考”精神,扎实深入地开展“三讲”教育,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好地担负起伟大时代赋予我们党的重任。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一、从“进京赶考”到“三讲”教育,加强无产阶级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不懈探索 1949年3月23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在率领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香山的时候,党的两位领袖毛泽…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1,(7)
诞生于192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无论是在民族解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党同心同向同行,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始终将赶考的初心化为许党报国的实际行动,切实将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将自身的使命转化为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使命,形成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需要、党就在哪里发挥作用"的有效覆盖局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守办学治校的"初心",恪守忠诚报效的使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坚守育人育才的"初心",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切实将党建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始终坚守奋力赶考的"初心",牢记民族复兴的使命。坚守初心,坚定信心,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好哈工大新百年卓越之路。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全国深入开展,越来越多人在关注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的这个新时代的新标尺,探究其理论渊源也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党就非常重视优良传统的培养和传承,从南湖红船到井冈山,再到万里长征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进入北京成立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