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宁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现实所需,事关宁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提质增效。宁夏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三个方面重点着力,以“5585”模式为牵引,通过不断完善党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推动示范区建设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续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而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是这一重要课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守望相助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和谐地域关系的客观要求,是应对社会风险和挑战的重要保障。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全国各地驰援武汉展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优秀品格。通过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凝聚社会力量,推进区域共同发展以奠定物质基础,加强中华文化认同以构筑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工程,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思想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观念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意识与能力问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依据区域文化发展实际、文化资源特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必须坚持和把握的正确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在目的、原理和路径三个层面相互策应、一体关联、综合生成的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原理层面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一体同构的合理性互证,加强系统意识及落实各类举措协同、依法、长期推进是具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边疆地区基础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历史记忆和共有文化两个维度。培育边疆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个人全面发展。应通过以历史记忆为基础培育历史认同,以共有精神为核心培育文化认同、涵养边疆地区教师多元情怀、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等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地区基础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朝辉 《探索》2023,(3):65-75
集体记忆是共同体成员共存共享的结构化信息的总和,具有突出的建构性、客观性及社会性特征。不管是在建构、加工阶段,还是在激发、传承过程中,集体记忆都需要依凭多样化的载体得以呈现和传承,其载体主要包括符号型、场所型、仪典型和传媒型四种类型。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维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进一步想象的基石;其对内形塑“我者”促进融合,对外区分“他者”实现“划界”;此外,集体记忆连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因此,形塑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需要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展开必要的反省,并深入思考如何应对各种解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因素;积极发掘和再造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重视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以社会实践为基点打造一套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符号系统,积极开发新的记忆之场,推行“体化实践”;注重传播、传承及巩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策略、平台及受众导向。  相似文献   

7.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生命线”的维持和守护,要以“主线”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作为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个民族成员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是像石榴籽那般紧密拥抱、难以割裂、一个也不能少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一件易事,而是一项时间较长、过程复杂、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及基本性质、科学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及方法、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路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指向了三大“基本问题”,即要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论问题,要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各项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逐步全面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回顾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与成就,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的经验:一是要强化各民族国家认同感,二是要持续巩固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要将党建贯穿民族工作的始终。新时代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工作、继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完善民族工作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9.
孙英  刘杰 《前线》2022,(2):46-49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逻辑。从宗旨视角来看,集中体现在三个逻辑维度: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民的初心产生强大动力,推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寻求独立与解放的道路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坚持人民立场为出发点,使人民至上、植根人民、尊重人民、人民评价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纽带的政治逻辑。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效能;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以民族政策为导向,助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强大的实践逻辑铸就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11.
宋聪  李波 《青少年学刊》2024,(1):3-11+29
作为一种荷载族群成员记忆图谱与共情体验的定势性心理趋向,文化认同具有凝聚当代青年归属意识、唤醒当代青年历史记忆、强化当代青年责任意识、增强当代青年国家认同的深厚价值意蕴。时下,在逆全球化浪潮与狭隘民族主义联袂“打造”的价值扭曲景观中,当代青年的认同机制渐趋开显出文化认知匮乏偏狭、网络生态“非线性迭代”、文化心理恒而未深、实践场域固态扁平的现实隐忧。因此,有必要通过丰富文化认知、完善网络矩阵、固基文化心理、强化实践体验,架构起当代青年价值共通、意识共构的“文化桥梁”,凝聚起中华民族同心携契、共筑复兴的“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凝聚民族思想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凝聚与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族人民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新征程促进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实践中的努力方向,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民族政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提供制度保障。新征程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而言,在民族经济交融基础之上,存在着由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向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持续推进新疆的文化建设。结合新疆实施文化润疆的原因,分析新疆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当前深度开展文化润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岩  张震 《世纪桥》2023,(11):85-87
高职院校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之一,是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在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机制三个路径着手,助力高职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可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于春洋 《探索》2022,(1):88-101
政策文本是研究党和国家政治话语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的重要素材。运用定量词频分析与定性语句分析方法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的重要政策文本,可以发现伴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的不断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经过从"树立""培养""培育"再到"铸牢"的关键表述方式演进,历经提出、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最终得以形成。动机和目标是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构建逻辑的两个维度。践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内部动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外部动机,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基础目标,实现"共同体"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远景目标。内部动机与外因动机相互结合,基础目标与远景目标彼此呼应,成为党和国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7.
魏雪青 《世纪桥》2023,(4):48-5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理论来源、教学内容、价值引领等方面具有天然契合性,因此提升教学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形成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形式创新,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时代,大学生既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但同时也面临着大学生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网络上涉民族言论不同程度存在风险、对网络言论的监督存在薄弱点等诸多挑战。在此基础上,高校应从挖掘新兴元宇宙空间,构建校园新媒体平台,整合新旧媒体资源,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入手,构建起高校全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新格局,助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云南民族工作的重心在农村,农村民族工作有成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较而言,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滞后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云南民族问题城市化的特点日趋突出,城市日趋成为民族关系协调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向城市转移。近年来,云南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构建格局、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依法管理、宣传引导、提升服务、完善保障等城市民族工作的有效举措,进一步强化城市民族关系协调机制,加快城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各民族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在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各民族不断深化、拓展交流交往交融的内涵和形式,在城市“共居、共乐、共享、共融”的创新实践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韩萱怡 《世纪桥》2024,(1):109-111
兵团妇联作为群团组织,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下兵团群团组织“三性”的建设作用、优化兵团妇联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结性效用作为其价值意蕴;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大维权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知识竞赛等多项活动作为其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此保障兵团各族妇女群众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妇联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