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保证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要走民主政治之路,前一件事取得了成功,后一件事却没有完成。民主政治要全面实行和推进,主要在于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执政者和执政党的民主实践意愿和决心,一个是经济市场化作为民主政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这两者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欠缺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走向民主政治的进程中,执政者及执政党与市场化经济、政治民主化之间的发展都不是均衡的,形成民主政治发展的五种走向模式。当代中国发展民主政治应实行第五种模式,即在先推进经济市场化的情况下,适时跟进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政治民主化。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要依靠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现在应首先着手启动县级以下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二者之间必须保持同步发展,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既不能裹足不前,又不宜期望过高,而只能坚持同步发展的原则。所谓同步,不是指机械地齐头并进,而是指互相配合、互不脱节地协调发展。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有关民主与经济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民主政治与商品经济同步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秀琴 《学理论》2008,(5):28-29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认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并就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和部署。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就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通过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来实现的,而权利行使是从公民的利益表达开始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研究利益表达,注重利益表达,对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政治活动的水平和效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高公民民主能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建设依靠公民的政治水准和民主智慧的参与,提高公民民主能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现实选择。公民民主意识和民主实践能力的提高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耀桐 《理论探讨》2005,4(6):24-2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命题表明,目前我国社会是和谐与不和谐的统一体,还没有达到完全和谐的状态,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判断我国社会的和谐与不和谐因素,应把社会结构分解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加以具体分析。我国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集中在基层,其根子则在于民主政治发展不足。必须从五个方面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内民主做出新的部署,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从政治发展的视角来看,党内民主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 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他们有直接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决定村里重大事务的强烈要求。针对这个新情况 ,上海农村各级党政组织把推行村民自治、强化民主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切入点 ,坚持从现阶段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 ,循序渐进 ,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依法实施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1999年是新的《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后的第一个换届选举年。上海市郊各级党政组织抓住这一契机 ,广泛、深入地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强调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极具创见的制度设计,包括:进一步完善"两会"制度、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健全监督机制和实现依法治国等,为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鉴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要遵循借鉴别国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相统一、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相统一、稳健发展与积极推进相统一以及存量完善与增量补充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与发展党内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党员自觉履行义务的内在动力,增强党的整体活力,有助于党员权利的具体落实。当前党员主体地位弱化的原因是: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没有充分体现党员的基础地位,党内事务的运作没有充分体现党员的主体意志,党内各项活动没能以党员为中心来展开,党员的主体意识不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建立有效的党内事务运作机制,切实体现党员的主体意志;建立党员关怀机制,奠定以党员为主体开展党的各项活动的基础;转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思想观念,增强党员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战略的高度,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要部署。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周兼明在香港《凤凰周刊》2008年第17期撰文指出,民主政治在中国面临特殊难题,即充分发扬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唯有重新定义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使二者形成分立而非并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政协是观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窗口”。翻开新中国历史的篇章可以发现,我国民主生活的发展变化都在这里得到反映。 人民政协诞生于1949年9月,它先是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后,它作为一个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5.
谭德宇 《理论导刊》2008,3(4):28-30
在进行基于发展我国民主的公民政治参与推进路径选择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内涵和有序意蕴,必须立足于非均衡发展的现时国情,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杨琳 《瞭望》2007,(32)
努力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六大以来推进的政治建设卓有成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普遍认为,十七大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会加速,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基层民主与依法治国均将稳步推进,有效呼应我国人民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回应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强调重申:"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四个基本要求:"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刘敏 《学理论》2008,(7):18-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王克群 《理论视野》2009,(6):38-39,37
博客的问世开启了新型的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绿色通道”,人们对社会时政要闻的政治博客表达,已经成为监督政治、影响公共决策的民意表达的新平台和新渠道。  相似文献   

20.
刘荣荣 《民主》2011,(1):9-1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是否也有相应的进步?对此大家看法不同。有人肯定,认为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推出了党政分开、发展党内民主、干部制度改革、选举制度改革、监督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