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冯健亲 《团结》2004,(5):7-9
我是一个兼职主委,本职工作是南京艺术学院院长,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今年还新担任了江苏省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席。对学习“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面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才能算先进文化。那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现实又是怎样呢?我以为形势是严峻的。首先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信、缺乏有为理想等思潮或现象严重存在。其次是各级领导、政府往往在坚持“一个中心”的前提下、在频于应对社会矛盾的状态下把“先进…  相似文献   

2.
频发的道德冷漠事件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传统礼教的自我消解催生了重视潜规则的关系社会与关系思维,在“孝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伦理道德看重血缘宗亲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关系思维,形成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私人关系并按远近内外区别对待的传统“熟人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熟人社会已不复存在,但重视关系、背景的思维方式仍根深蒂固,并成为走向道德冷漠的主要根源。只有通过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才能超越关系思维还道德以本来面目,才有道德重建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逐渐解体,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在这个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相互争鸣,提倡“中体西用”者有之,呼吁“全盘西化”者有之,坚持“中国本位”者亦有之。尽管见解不同,看法各异,但这些思潮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很有必要回头看一看过去,特别是看一看中国近现代历史,重新思考一下波澜曲折的文化转型过程,重新审视一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为此,本刊特邀请5位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围绕“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转型”这一主题,抒发自己的看法,希望这一讨论对于今天发展先进文化的宏伟事业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阿芝  阿圆 《各界》2013,(4):93-95
当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华莱士说他是“唯一的美籍中国共产党党员”,西方称他为“红色鲁滨逊”,他亲历过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曾经两次蒙冤入狱,但始终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这个人就是李敦白。他和他相濡以沫的中国妻子,全家都致力于中美文化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国文化在全球视野内交流融汇,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失范、文化冲突的现象也旋即出现,考验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根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当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生活遭遇现代性,无可避免地出现:与个人主义相伴相随的享乐主义盛行、物欲追求代替精神需求、文化变得工业化且媚俗化,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上述文化失范现象与这种现代困境,亟须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韵和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促进国民、社会乃至全民族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6.
扑朔迷离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勃兴,成为了当今社会万象里的一道奇异风景线。从近年来不断涌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就可以管中窥豹,如大众娱乐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视频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欧美大片”、“哈日哈韩”现象及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就是其表层的、集中的,也是颇为典型的代表。“超女”浪潮风靡全国,达到了街知巷闻的地步,这同样也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参与主体的。  相似文献   

7.
冯驰 《学理论》2008,(3):I0001-I0001
近日,《哈尔滨日报》连续报道了本埠优秀企业家王军探索中国式企业文化建设,弘扬金源文化与将军文化的典型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哈尔滨电视台》“新闻观察”节目也做了专题报道,并冠之以“三五文化现象探秘”。本刊自本期开始开辟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剖析“三五文化现象”,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8.
论就业的歧视与反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代社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社会目标,无论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都是其过上独立生活的先决条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影响人们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何为就业中的歧视呢?它是一个复杂的、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甚至不是中国的话语。但我们又清楚地知道歧视有很多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的生活有巨大影响,它直接影响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经济状态和政治状态。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 歧视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  相似文献   

9.
文化管理的理论诉求与实践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管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理念上已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发展阶段。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高级层次。文化管理者要身体力行,要注意“以文化人”,自觉培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文之峰 《学理论》2009,(19):174-176
艾森斯塔得在《帝国的政治体系》中曾提出“有限分化”和“文化取向”两个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特别是“文化取向”的概念对于更好地理解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一书中的“万历立储事件”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明代在出现了“有限分化”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官僚集团。他们以“文化取向”作为主要武器,最终对万历皇帝的立储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文化取向”使得明代的统治者更侧重于对于文化秩序的维系,而难以采取更为积极的各种社会、经济政策来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王喜国  刘芳 《党政论坛》2014,(23):46-47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说的就是崇德修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今天,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崇德修身、修身养性,以此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避讳     
朱筱新 《党政论坛》2011,(10):50-50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讳,忌也。”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生活中有这样一种怪 现象:许多与人民群众利益 切身相关的问题,无论百姓怎么反映,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就是置之不理。等到事情闹大,上级领导有了批示,调查组、工作队派下来,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才会闻风而动、亲自出马,问题一般都能顺利迅速地得到解决。发生在湖南省衡东县的“霞流事件”,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事例。 “霞流事件” 惊动了中南海 去年7月11日,记者赶到霞流镇政府采访时,到处可见被砸坏的门窗玻璃,却看不到镇党委、镇政府的牌子。镇干部说,牌子已藏起来了,再挂出来,有可能随时被农民抢走或砸烂。 …  相似文献   

14.
黄美妹 《学理论》2009,(5):85-86
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劣性进行了理性分析,表现在重视义务轻权利;“官本位”传统以及由此衍生的腐败之风;“人治”作风浓重,使“法治”举步维艰。为适应现代社会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行政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在此基础上对构建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直接影响“人文精神”概念定位或界定的两个问题,即关于“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问题和“人文精神”是否可套用某种现有特定模式的问题。文章认为,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当代中国应当弘扬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现实的国情。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人文主义”,也不能套用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而应当在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并塑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要“实现积极健康、丰富多采、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决议》首次提出提高“文化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奋斗目标之一,既在理论上有新的发展,又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理解,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以“人”为对象、也是以“人”为目的、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即文化不仅作为人的活动方式,同时还应理解为人自身发展的过程。文化生活质量提高了,“人”就能生活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之中,精神文明的整体水平便…  相似文献   

17.
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进步,也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最近几年,文化体制改革已初有成果,电影、出版、创意产业的步子更大一点。但是,由于我对文化的定义是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因此不想把论述停留在现象层面。  相似文献   

18.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中国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文化,是指社会大多数人、各个社会阶层都能认同、掌握和消费的文化,在实质上讲的是用和的方式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但不排斥某些文化之间的斗争。建设和谐文化,既可以正面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切入。当今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某些文化不和谐的因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影响。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分析解释当今我国存在的文化不和谐现象的一种框架。  相似文献   

19.
“]出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显示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并自觉对束缚自我的“文化圈”突围,从而又完成了对文化的批判。从文化的视角审视这一现象,以“出走”为镜子,可以折射出中国文学乃至文化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2010年6月份出版的《人民论坛》围绕“‘段子’狂欢拇指哲学承载的世情百态”组织了一组专题文章,有文章提到,“黄段子”、“红段子”、“灰段子”成为了社会文化大餐中的一大特色拼盘,五颜六色地“拼”出了当下形形色色的文化景观。手机段子的传播属于人际传播范畴,但其影响和所产生的效果却不亚于以往任何大众传播的形式,正因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之大,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段子文化的出现,体现了当今的社会心理,反映着当今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