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古今中外,大凡干部制度改革,都是围绕“为’“和“位”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至于“为”和“位”之间的关系问题,早有很多经典性论断,如“有为才能有位”。“在其位谋其政”等等。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为”和“位”之间的关系富有哲理,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味道。本文拟从哲学的视角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干部制度若干改革实践作一些总结,旨在推进干部制度的科学化进程。 思考之一干部工作是唯“为”的。以科学的实绩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价干部的“为”,是处理好“为”“位”之间关系的大前提。 “为”就是工作实…  相似文献   

2.
王敏  庞世伟 《党政论坛》2009,(23):40-42
中国古先贤老子,其代表作《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观,“德经”讲的是道德观。老子认为“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此,为官从政的领导者要顺乎天道,要修养道德,特别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张仲广 《学理论》2023,(3):40-43
作为伟大师者的孔子留给后世诸多思想财富,道德教化思想就是其中贵重的一笔。在孔子的视域中,道德教化的原理依据为“性近习远”与“人分三品”的人性论,道德教化的主体为“知天命”的儒者,道德教化的客体为包括社会权力占有者与未占有者在内的全体社会人群,道德教化的主要内容为“文、行、忠、信”,中心思想为集“全德“”元德”为一体的“仁”,道德教化的基本目标为“修己安人”的大人君子和“礼仪圆明”的王道政治,道德教化的实现路径为“六教”,即“温柔敦厚”的《诗》教“、疏通知远”的《书》教、“广博易良”的《乐》教、“洁静精微”的《易》教、“恭俭庄敬”的《礼》教与“属辞比事”的《春秋》教。  相似文献   

4.
黄强 《学理论》2009,(30):225-226
《边缘之水》是瑶族诗人黄爱平的代表性诗歌。诗虽以“边缘”为名,以“水”为眼,“边缘”为何者?何者为“水”?这看起来是个令人捉摸不定的意像,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对此诗进行解读,可将“边缘”理解为诗人的故土,将“水”理解为栖息在故土上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看报纸,听广播,泡会海,听到的领导人的讲话多是告知别人“应该如何如何”,诸如“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走群众路线”“应该为人民办实事”,“应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筝等,然而.生活中让人常常看到的却是与“应该如何如何”相反的东西,如“一心一意为地方的、部门的、行业的利益服务”,“走官方的、领导的、少数人的路线”“为老婆、孩子、亲友办实事”,“为自己的权和利奋斗终生”之类。这种“应该如何如何”与“实际如何如何”的反差,使人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人原本就知道“应该如何如何”,只是不照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打工人”“内卷”“躺平”等一系列具有“反劳动”倾向的词汇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反劳动”的话语势头最先在青年群体中弥散,而后“反劳动”现象逐渐形成气候。青年“反劳动”现象遵循着“颠倒的关系——个人的逃避——群体的模仿”的发生学路径。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以解构式的网络流行语为话语体系,以经济、政治、文化现实为叙事方式,塑造青年“反劳动”现象的表现样态。面对青年“反劳动”现象,有必要以马克思劳动正义论为分析方法,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青年“反劳动”现象,重拾青年的劳动意义,实现“理解青年”和“再造青年”的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7.
高峰 《党政论坛》2011,(21):64-64
在中国历史上,为使官僚阶层能践行“圣贤之道”,端正权力行为,为老百姓做个好的“道德榜样”,实现“以德治国”目的,往往使用“教育感化”或“严刑峻法”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王强  王小娟 《学理论》2010,(24):98-100
“道”是“德”的根据,“有”“无”统一是“德”的思维方式,“无为”是“德”的表现形式,“自然”是“德”的存在状态。“德”是“自然”的基础,“自然”是“德”的归宿,也是《老子》中为什么要强调合乎德性地行动的真正动因。因此,《老子》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主要是解决“德”的危机,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袁浩 《党政论坛》2013,(3):64-64
一是人才变“奴才”。大凡人才一般都有独特的爪.陛,倘若领导干部认为其“不听话”、“不合群”,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冷落、压制甚至打击人才,极易使人才奴性化。由“谔谔之士”变身“诺诺之徒”,以领导的思想为思想,以领导的意见为圣旨,从而彻底丧失独立思考、创新进取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流是“以道德压制经济”的“道德经济”思想,这种思想积淀为“德本财末”、“为富不仁”等基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至深至远。文章认为,在“出贫弱而入富强”之特定历史阶段,“求足”无疑要重于“求均”,“效率”无疑要重于“公平”,“经济”无疑要重于“道德”。  相似文献   

11.
娄杰 《党政论坛》2008,(2):12-13
岛内“文化台独”,的历史演变 “文化台独”是伴随“台独”势力而出现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外交”败局和经济萎缩困挠国民党当局,蒋介石去世使国民党权力核心出现交替。为应付变局,蒋经国改变国民党原有封闭形态,推行“本土化”政策,启用大批台籍人士到权力机构,广纳台籍群体为国民党社会基础,使党内出现新的省籍矛盾,反对一党专制的党外运动也借机兴起。1987年7月,国民党当局解除“报禁”,隐蔽的“台独”分子开始办杂志。黄信介等在《美丽岛》杂志中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提出“反中国”的“台湾意识”,成为笼络“台独”分子的据点。  相似文献   

12.
杜福新 《学理论》2008,(9):60-60
全日制公立初级中学、市级规范化办学合格学校—哪尔滨市第55中学确立“师爱至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办学宗旨;“科研为先、创新为魂、特色为翼、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的发展主题。逐步形成了“养成教育为奠基,特色活动为桥梁;养成教育迁移为手段,合作学习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德育工作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途径,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德育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3.
黄黎 《党政论坛》2009,(6):14-14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老命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明确和实行的分配原则。然而,在“文革”期间,这一原则却被“四人帮”污蔑为“资产阶级法权”。“文革”结束后,我们党和经济学界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正名,推动了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4.
年华似水     
时间如同流水,行色匆匆,有去无回,所以,古人称“年华”(时间,光阴)为“流年”或“流光”。大圣人孔子曾经站在河边,面对昼夜不停的流水,联想“人年往去,亦复如此”,留下一声惊叹:“逝者如斯夫!”。  相似文献   

15.
河北钢铁集团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战略目标,以“调整结构、做强做优”为中心任务,突出抓好“深化整合、精细管理、科技创新”三大重点工作,经受住金融危机和行业困难的考验,实现稳健经营,较快发展,连续3年跻身世界500强。集团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确立“融人中心抓党建、争创一流促发展”目标,以实施“四大工程”为抓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党建工作上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什么是艺术”成为当代美学的热点话题时,美国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认为,对艺术定义的提问方式要从“什么是艺术”转变为“何时为艺术”。“何时为艺术”以建构的多元世界观为逻辑前提,以现代唯名论为哲学基础,以符号学为提出途径。对“何时为艺术”的回答是:当参与多元世界建构的个体符号具备了句法密度、语义密度、相对饱满度、例示与多元复杂指称的特征时,它就是“艺术”。  相似文献   

17.
如何科学、高效、准确地选贤任能,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公选机制?带着这个问题,南通市委组织部在总结经验、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双推”、“双考”、“双差”、“双决”为内容的“四双”公选模式,为提高领导干部公选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霍中华 《学理论》2010,(6):45-46
学风的特性表现为主体性、学习性、群体性、恒久性。学风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包含学生的个体与群体,学生党支部应在“主体性”上发挥“教育功能”。学习性主要表现为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党支部应在“学习性”上发挥“示范功能”。学风是群体的一种行为习惯,学风建设应在群体中进行,学生党支部可以在“群体性”上发挥“凝聚功能”。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风、学风、党风”三风联动,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学生党支部应在“恒久性”上着眼于“抓党建促学风”发挥“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9.
张蕴 《理论导刊》2023,(7):114-118
马克思从为全人类谋福利的高度思考正义问题,基于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实现了向以共产主义为价值航标的“人的发展”的正义转向;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及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创造中理解“社会发展主体”的正义性。其思想围绕“人”这一“衡量万度之尺度”展开对“实质正义”的追求,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价值目标的思考,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人民立场”正义思想为指引,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以“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高秋福 《党政论坛》2010,(14):27-27
宗教警察在阿拉伯文中叫“穆塔维因”(mutawiyin),本意是“志愿者”、“献身者”或“执法者”。他们志愿献身的,既不是一般社会治安,也不是交通安全,而是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根据《可兰经》所确定的一些宗教风纪的维护。因此,除“宗教警察”之称外,也有人称其为“道德警察”、“可兰经警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