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牧水 《民主》2013,(4):31-36
1894年10月28日,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出生在苏州城内悬桥巷一个平民家庭。1932年"一·二八"沪战爆发后,叶圣陶与鲁迅、茅盾等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为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翌年,加入鲁迅、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6月,他与鲁迅、夏丏尊、  相似文献   

2.
徐海滨 《民主》2015,(3):45-46
<正>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主席称赞他是"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说起民进人与鲁迅的情缘,首先不能不提民进的创始人之一,民进中央前副主席、秘书长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伴侣,从1921年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与鲁迅相识,一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十几年与鲁迅相濡以沫,共面时艰。鲁迅逝世后,许广平继承了鲁迅的遗志,团结和保护了许多在上海的左翼文化人士,为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6,(12)
正今年是笔者的父亲金性尧和母亲武桂芳诞辰100和101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笔者应《民主》杂志之邀,撰述一段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父母亲与鲁迅先生及其夫人许广平之间的友好交往。父亲金性尧,笔名文载道,20世纪50年代加入民进。18岁时曾因仰慕鲁迅先生,向其请教写作杂文,与其有过四通书信来往;鲁迅先生逝世后,与母亲一起参加过鲁迅葬礼,还在许广平先生家中校勘过《鲁迅全集》,之后还主持编辑过《鲁迅风》杂志。2007年父亲去世,周海婴先生听闻致电表示哀悼,并对我讲我父亲当年和许广平先生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好  相似文献   

4.
雪丽 《侨园》2012,(12):40-40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县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鲁迅思想敏锐,行动果敢,著作颇丰,被尊称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降生时,其祖父在京为官,当得知抱孙子的喜讯时,恰逢友人张之洞来访,便给孙子取名为"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大名"周樟寿",字"豫山"。当鲁迅7岁进私塾学习时,因  相似文献   

5.
广田 《瞭望》1991,(33)
在鲁迅先生心目中,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人杰是不多的。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猝遭暗杀,鲁迅怀着“无怖于死”的激情写了一首七绝《悼杨铨》,尊之为“健儿”,“为斯民”而哭之,可见鲁迅悲愤之深,也可见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憎恶之甚。 杨杏佛(1893—1933)名铨,江西清江人,早年求学于上海中国公学,后留学于美国纽约州绮色佳康奈尔大学学机械工  相似文献   

6.
石金焕 《学理论》2012,(15):131-132
鲁迅在生命晚期组织创办的《中流》杂志,不仅凝聚了一位"战斗者"终生的信念,同时也以登载文章的方式记录了鲁迅先生在与"死亡"较量时的思想写照,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为现代文坛留下了最后辉煌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六月,西安地区纪念鲁迅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开幕。鲁迅生前友好、八十五岁的曹靖华教授,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同国内研究鲁迅的其他知名人士一起,在会议开幕之日的当晚,兴致勃勃地赶到西安易俗社访问。五十七年前,鲁迅先生曾多次来该社看戏,并与同行数人联名制匾一块,匾额由鲁迅先生拟定并亲笔题了“古调独弹”四个大字,赠给易俗社。 易俗社于1912年创建后,便以  相似文献   

8.
<正>战士的生活鲁迅是战士,但战士也需要生活,如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所言:"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实际上,鲁迅并非如常人印象中那样高大威猛、金刚怒目,而是矮小瘦弱、和蔼慈祥。许广平在回忆录中说,在平时,鲁迅对敌人说话也是少愤怒的。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随和,喜欢笑和开玩笑,萧红、章衣萍等人的回忆文章中都有所提及。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  相似文献   

9.
刘骧 《学理论》2010,(27):131-132
鲁迅在散文《藤野先生》中深情回忆了日本恩师藤野先生。统而观之,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习惯、治学态度、日本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6,(6)
正上海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二楼二号房,鲁迅的遗体陈放在那里。这位"左翼"文坛的旗手在静卧,身上穿着他生前爱穿的咖啡色丝绵绸袍,上面覆盖着褐色棉被,上及胸际。遗体旁虔诚地肃立着一位刚满20岁的"左翼"作家。他身材魁梧,充满活力,一面向鲁迅遗体鞠躬,一面心中默念着:"先生并没有死,他是永远也不会死的。"他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灵堂后,奋笔写了一篇悼念文章《文学家、战士与革命家》,以"林娜"的笔名发表于《光明》杂志第一卷第十号,表示要继承鲁迅的遗志,为祖国和社会的生存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甲:记得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过这样的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前也没有人走过。这几十年,我们白己一边摸索,一边走着  相似文献   

12.
刘平 《民主》2014,(6):46-49
<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这句古诗来形容唐弢在文学研究方面的追求再合适不过了。1987年我采访唐弢先生时,唐弢已经74岁高龄,早已"功成名就",是全国瞩望的著名学者。可他人老心不老,仍在孜孜不倦地搜集资料,忙于完成他的毕生夙愿——鲁迅传记的写作。"我不想写第11部!"当时,陆续出版的鲁迅传记已有10部之多。唐弢要写的这部按顺序排列应是第11  相似文献   

13.
1936年春:鲁迅来信 1932年底,临时中央撤离上海。1933年1月中旬,张闻天到达中央苏区首府江西瑞金,同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艺运动和鲁迅暂时中断了直接的联系。然而左翼文艺运动和鲁迅的情况张闻天还是时有所闻,因为此后一年间,有不少领导左翼文坛的重要人物从上海来到瑞金——1933年夏,潘汉年到中央苏区当张闻天宣传工作方面的主要助手(宣传部副部长);1933年12月,冯雪峰奉命到达中央苏区担任  相似文献   

14.
走近鲁迅     
金色的阳光映照着雄伟的花岗石工碑,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定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闪闪发光;鲁迅先生的铜像高高地耸立在青松翠柏之间,犹在阅尽人间世事。我又一次忙里偷闲匆匆来到这里,默默地凝望着鲁迅先生遗像,静静地回忆着先生对我的教诲,给我的精神力量,包括对我的“解剖”自从1956年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移至此并重建以来,只要有可能我总会常到更名后的鲁迅公园来,在先生像前轻轻地放上一朵小花,无声地背诵着先生的《自嘲》诗或别的沉甸.沿着墓道缓步走着想着,每次都有新的感悟,都能汲取精神力量。1956年迁移的情景至今仍…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一生大约写过三次碑文墓记,全都出乎友情。一次是写《韦素园墓记》。韦素园是鲁迅支持的文艺社团未名社的骨干。鲁迅认为"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另一篇是《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墓主曹植甫,名培元,是一位"躬居山曲授徒"的乡村教师。鲁迅以"会稽后学"的身份撰写此文,系受曹植甫之子、翻译家曹靖华的请托,但更因为墓主"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历久不渝"。第三  相似文献   

16.
闲字不坏     
闲字不坏张林岚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民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富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就我们来说,失去余裕心已久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是非常时期,自然说不上,也不大可能有多少余裕心,只以建国以来的许多年而论,政治...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篆刻     
伏琛 《瞭望》1991,(22)
鲁迅先生曾于1914年写过一篇有关篆刻的短文,收于许广平编的《集外集拾遗》,这是仅见的鲁迅谈治印的专文,题为《<蜕龛印存>序(代)》。后来他虽无暇注意及此,但他游览过杭州的西泠印社,对这个专门研究篆刻艺术的学术机构颇为重视,也很关切。 川岛(章矛尘)在《鲁迅先生1928年杭州之游》一文中,曾记述了鲁迅游览西泠印社的往事。此次游杭,鲁迅偕许广平同来,自7月12日晚至17日展,前后游憩了四天,这在鲁迅辛劳的一生中,是很难得的数日之闲。 鲁迅到杭州的第二天,就由郑奠和川岛陪同前往西泠印社。他们在“四照阁”  相似文献   

18.
林非 《瞭望》1986,(43)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半个世纪以来,鲁迅思想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鲁迅精神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新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鲁迅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一切对待鲁迅思想所采取的轻率、虚无主义的态度和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十月六日,中国作家协会邀集在京的鲁迅研究专家和学者举行了纪念性座谈会。本刊特约请林非同志撰写专文,并摘要发表了陈漱渝同志在“鲁迅与中外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的一篇论文,以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9.
伏琛 《瞭望》1989,(52)
自1936年8月《作家》月刊刊载了鲁迅先生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后,从此使徐懋庸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沉痛记忆。但是,在此之前,徐懋庸和鲁迅先生的关系是很好的。鲁迅曾对他主编的《新语林》给予过大力支持。 30年代,杂文、小品、随笔极为风行,因此这方面的刊物也特别多,提倡幽默、谐谑、趣味的有林语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1912年到1926年,曾任职民国政府教育部,经历了长逾14年的公务员生涯。在以往的研究中,这段官场岁月被有意或是无意地回避,但从日前解密的档案和陆续出版的名人回忆录中,历史学者希望还原这段真实经历,逐步勾勒出完整的鲁迅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