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学理论》2017,(5)
长期以来,我国将重心都放在城市,对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环境的顾及相对较弱。农村不仅要受到自身在环境保护、生态破坏方面的限制,而且还有承受来自城市的污染,一直承受着来自自身和城市发展双重性的环境代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完全融入到农村的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和乡村生活中,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创立多维的制度工具,严格控制污染向农村转移,全面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6)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的家庭功能发生了变迁。文中的调查点中卫社区由于大量土地被征用,因此农村家庭的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生育和赡养功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村家庭的生产经营功能更多地从农业转移到其他方面,生活消费的功能已经从仅仅解决基本生活需要转变为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及娱乐、休闲、学习等多方面的需要,农村的家庭的生育功能及赡养功能均呈现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三农问题"的长期存在,及其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发展下产生的新问题,使"农村社会治理"一直备受政府决策层和学术界的关注。《公共管理学报》一直鼓励深度接触农村实际问题的学者和实践者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切实的探讨,为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繁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本期专题选择了三篇有关文章,沿着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线索解读了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第一篇文章探讨了目前农村社会的现实焦点问题"征地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其治理",第二篇文章分析了一种常见的"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2)
中国农村的公共生活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以伦理或神性为基础的乡绅治理、新中国成立后集体化时期的国家控制到改革开放后的村民自治。公共生活的日趋衰竭是当前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而农村生活的公共性对农村社会的稳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保障作用。从社会工作角度,以"增能"为理论支持,从村民自身和其社会支持体系两个方面进行介入,以达到促进农村公共生活重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张晓亮  陈俊 《党政论坛》2010,(23):26-28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直视农村扶贫工作为重中之重。30年来。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占农村总人口33%的2.5亿减少到2007年古农村总人口1.6%的1497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谜度明显加怏,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怏。据有关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从1990年到2007年,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70%。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治安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农村社会治安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在某些地区成为农民最不满意的问题,甚至到了"养狗却要人看"的地步。治安环境的复杂化,管理主体单一化与单一主体的贫困化,以及管理机制的缺陷是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源。改善农村社会治安应该从改革府际关系、城乡关系以及政府与社会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21,(1):18-27
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有效手段之一。作为一个结构性命题,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蕴含着从"局部聚焦"到"全景关怀"、从"单层供给"到"多层多类"、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合作"的趋向,并最终指向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质与量的阶段性适配、推动供与需的高效能平衡等三大目标。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旨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发展阶段转进、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方位发生变化、缩小工农城乡差距以使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农村农民的现实背景下,遵循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客观规律,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文章指出,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供给、需求与制度的协同演进升级的过程,当前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分层分类协同供给体系,健全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资金投入机制,优化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识别机制,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信息技术赋能机制,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六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9,(11)
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使得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封闭性和不流动性,促使了乡村社会的转型;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家庭核心化、少子化。农村社会的变迁和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双重叠加,使得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后乡土"的视角审视农村养老问题,发现其表现的新动向,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徐鑫 《学理论》2012,(8):79-80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基础薄弱,污染日益加重,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已日趋严峻,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于政府,二是在于企业,三是在于农民本身,可谓缺一不可。但从目前来看,政府在保护农村环境问题中的角色尤为突出和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刘敏  崔彩贤 《学理论》2014,(9):58-60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很多农村老年人担心孩子在外生活无人照顾,或是为了和子女团聚,而到孩子工作的城市生活。从农村生活系统转换到城市生活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产生孤独、漂泊、无助等负面感觉,为了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尽快适应城市文化,提升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拟通过个案访谈方法从社会工作视角对进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适应进行介入。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突出,成为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杨改兰事件为案例,总结经验,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弱势群体的路径。农村弱势群体面临诸多问题,其问题主要涵盖三个层面,即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从微观到宏观都有涉及。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弱势群体,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发挥社会工作自身的优势,变"输血"为"造血",助力农村弱势群体早日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2)
自20世纪90年代,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选择在城市工作、生活,但由于自身生活经历和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游离出农村社会体系和城市社会体系,成为心灵上"漂泊的一代"。本文通过对农村青年身份认同、家乡认同、城市认同和未来归属的分析,提出从经济层面、生活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采取措施,积极帮助农村青年消解社会认同焦虑,加快农村青年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3.
农村低保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大障碍.农村低保资金"由该地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筹措方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因此,我们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必须坚持分级负责、合理负担的原则,从制度上对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为农村低保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镇拉力视角,运用2007—2009年2291份调查问卷所建立的固定效应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城镇生活适应性、技能型收益和精神收益等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有显著影响,是促进或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作用,依赖于城镇务工收入水平、教育和年龄等交叉变量,且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决策上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研究同时发现:20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仅是一次短期波动,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和长期趋势。文章的最大局限在于,受问卷设计和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户籍制度、子女教育及医疗保障制度等非经济因素。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乃至对于农村劳动力从"候鸟式"转移到"生根式"迁移的本质性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叶以来,我国的学界、政界和广大基层群众对农村现代化进程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层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验.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知识分子对改变中国农村社会,促进中国农村发展的有益尝试.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在农业基础社区的发展道路上经历过许多重大的变革,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的错误,农村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并稳步发展.新世纪以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我国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16.
刘恩云 《学理论》2010,(29):34-35
建国初期湖北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保障灾区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各级人民政府围绕"生产救灾"这一中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赈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这一时期的农村赈灾工作,可为今天赈灾事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也随之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围绕实现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目标,成功探索了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目前,市政府已批准47个试点,规划建设农民安置住宅和配套公建5000万平方米,惠及100万农民。到2011年底,有20个试点镇村基本建成,40万农民喜迁小城镇居住,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拥护。  相似文献   

18.
党的农村社会动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和独特的领导方式,是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农村社会动员经历了从"革命惯性型"到"幸福共享型"的演进历程,其不断推动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期间也曾因党的指导思想偏转、工作重心迷失、动员手段不合时宜等诸多因素,出现过一些失误。新时代唯有重新审视党的农村社会动员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挑战,不断进行自身的调试和变革,尤其是始终巩固党与农民的"共同体"关系,实现动员合力的有效链接,才能充分释放社会动员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4,(8):F0002-F0002
本期封面人物、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老书记、四家村企业集团董事长张文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代表”。从198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到现在,26年时间里,他参加了7届全国“两会”,大大小小的议案、建议提了大概180多件,从建议“减免果树特产税”到“农村电网改造”;从“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到“农村劳动力断层问题分析”,内容基本上都是和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资源开采利用中出现的农村环境冲突,究其根源是资源利益冲突。地方政府资源管理的GDP偏好、政府利益定位、救世主角色、权力至上的刚性式环境管理等理念下的环境"作为",成为农村环境冲突的重要诱因。因此,化解农村环境冲突,地方政府应从资源管理理念的治理转变入手,从政府资源转变为公共资源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确立起与农民共治共享共赢的资源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农村环境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